2024年京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京口区统计局

二〇二五年七月三日

2024年,京口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镇江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个高于”。

一、综合

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2%(下同),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1.2个、0.4个和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9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5.31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457.36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2:24.1:75.8,三产占比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2.6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36亿元。

二、农业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亿元,增长2.8%;其中:农业1.32亿元,增长1.4%;林业0.10亿元,增长33.9%;渔业0.11亿元,增长0.5%;农林牧渔服务业0.25亿元,增长1.5%。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1万亩,增长0.8%;油料播种面积0.50万亩,增长1.1%;蔬菜播种面积0.42万亩,增长0.1%。实现了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双增”。

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见表1。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产品产量(吨) (±%)
粮 食

油 料

蔬 菜

10293

1035

9391

0.4

2.7

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6.3%。生产方面,全年完成总产值559.69亿元,增长4.4%。分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501.99亿元,增长4.5%,小微型企业57.7亿元,增长3.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产值合计247.46亿元,下降2.1%;私人控股企业281.02亿元,增长12%,港澳台商控股及外商控股企业产值合计31.21亿元,下降3.3%。分行业门类看,20个行业中,9个行业实现产值增长,增长面45%,重点行业中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7%、21.7%。经营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5.24亿元,下降2.9%;实现利润总额10.75亿元,下降23.8%;资产总计463.31亿元,增长11.1%。

主要产品产量见表2。

表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 品 名 称 计量单位 累 计 (±%)
精制食用植物油 万吨 66.74 -16.5
铝材 万吨 62.5 -5.7
钢材 万吨 161.98 -3.2
自来水 万立方米 14744 0.4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万台 104.19 62.3

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9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4.81亿元,增长4.7%。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52.89亿元,增长2.3%;竣工产值25.01亿元,下降6.4%。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45.37万平方米,下降69.5%;其中新开工面积9.09万平方米,下降73.4%。签订合同额70.38亿元,下降22.2%,年平均从业人员9672人,下降3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1亿元,增长11.7%。分产业看,二产投资完成46.7亿元,增长17.3%;三产投资完成73.2亿元,增长8.1%。分类型看,工业技改投资完成6.4亿元,下降17.8%;产业投资完成76.4亿元,增长18.5%;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25.6亿元,下降13.1%,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21.3%。

全区房地产投资完成15.23亿元,下降40.6%。施工面积114.10万平方米,下降30.6%;竣工面积24.09万平方米,增长71.7%。房地产销售面积完成25.56万平方米,下降19.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3.51万平方米,增长1.7%。

五、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全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81亿元,增长5.1%,其中,限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05.31亿元,增长6.4%。限上单位零售额中,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2.3亿元,增长41.5%;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45亿元,增长33.1%;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2.95亿元,增长21.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5.53亿元,增长15%;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4.35亿元,增长9%。

限额以上单位中,批发业实现销售额551.71亿元,增长4%;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11.61亿元,增长5.3%;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17亿元,增长22.5%;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6亿元,增长20.1%。

全年进出口总额93.8亿元,下降3.9%。其中,进口24.8亿元、下降7.6%,出口69亿元、下降2.5%,全年贸易顺差44.2亿元,较上年扩大0.4亿元。全年新招引、孵化跨境电商企业27家。全区实际到位外资382万美元,增长52.8%。

六、科学技术和卫生

全年高企申报36家、通过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11家;招引科技型企业35家,其中园区5家、科技孵化载体19家(华富能、科润获市级优质招商奖22万元)。帮助10家企业申请兑现科技创新券93.62万元;拨付区级科技政策奖励经费378.88万元。当年新增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评优秀。开展“科技金融进孵化器”活动,帮助8家企业获得科技贷款3645万元。企业与高校联合申报的省市科技项目,获得立项11个,立项资金342万元,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8个。

全区有7家卫生医疗单位,其中医疗单位5所,卫生防保单位3所。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5人,其中考取高级职称146人,考取中级138人,考取初级15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以最高学历为准)354人,大专学历80人,其他学历21人。

七、教育、文化和体育

2024年,新增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1个,获评省模范教师1名、正高级教师1名,23人在省、市各学科竞赛中获一、二等奖。新增省、市基础教育内涵项目1个、结项1个,覆盖率达100%;获评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1个,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项目2个;新增省、市优质园各1所,省、市课程游戏化项目园3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93.72%。在省学业水平质量监测中,总均分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香江花城小学增挂“镇江市红旗小学东吴分校”校牌,嵌入融通至红旗小学,两校办学实现“六个一体化”。

全年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9.41次,全区总服务人次为334.7万人次。区文化馆、图书馆保持部颁一级馆标准,4家街道文化站评为特级文化站,全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765场。全年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5亿元。

新增向家门乒乓球体育主题公园和京口路社区、江一社区、谏壁公园等多功能体育运动场地13片,获得市级资金补助24万元。全年完成32套健身路径、49张乒乓球桌和8副篮球架新建和提档升级工作。创新开展体育赛事“进商圈”、“进景区”,协办开展了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1场;承办了省级棋类、轮滑、足球和小篮球赛事4场;举办区级乒乓球比赛、城市篮球邀请赛和广场舞大赛等系列品牌赛事活动22场,以赛事推介镇江文旅资源,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

八、城建和环保

完成连镇铁路镇江东货场迁建工程房屋搬迁项目,制定《房票安置实施细则》,成功发出154张房票。组织实施城建重点项目27个,推进学府路304号周边区域以及永安路西4号两个“以旧换新”试点项目,近50户居民春节前喜得新房。组织开展茶山小区、八角亭片区等7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建筑面积35.16万平方米。动态监管辖区在库建筑工程26个项目,牵头成立京口区高层建筑消防隐患“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工作专班,多措并举完成全区880幢高层消防排查工作。全年出动扬尘管控巡查人员482人次,长效保持建设施工扬尘管控高压态势。

全年累计实施10个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年度总投资约1.6亿元,联合社区、企业、学校组织各类主题活动4起,参加受众人数近千人。“索普无异味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京口路社区绿色低碳案例获央视推广。严格落实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管,全区99家危废产生企业均纳入日常监管。普境新能源固体替代燃料再生能源项目完成建设并投运,新增固危废处置能力10万吨/年。

推动排污单位自动监测监控联网全覆盖,重点排污单位联网比例100%,全区117家企事业单位纳入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名单,实现分级分类线索交办及处置,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力做好居民增收工作,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118元,较上年增加3195元,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203元,较上年增加2215元,增长5.4%。

2024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831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932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3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0%以内;受理一次性创业补贴22家,合计11.2万元;办理富民创业贷款146人次,合计2074万元。全年组织辖区重点企业赴高校参加校园招聘会45场,累计114家次企业参加,提供岗位3397个,全年累计引进基础性人才4358人,发放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租房补贴等1182万元,惠及4781人次。新建就业见习基地6家,全年新增见习人员350人。2024年,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43415人,基金收入63455万元,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3354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253元提高20元到273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327人;实施工伤保险提优行动,将实习生、快递员等重点群体纳入工伤保险,建设工程工伤保险参保率100%。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