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安国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5年5月23日

2024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同时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立足“2+1”产业定位,争先争效、实干为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35345万元,比上年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1861万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474083万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749401万元,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为20.3:30.9:48.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3664元,比上年增长10.2%。

表1 2024年安国市生产总值

行业 总量

(万元)

占比

(%)

增速

(%)

贡献

(%)

拉动(个百分点)
生产总值 1535345 100.0 6.3 100.0 6.3
农、林、牧、渔业 327333 21.3 8.0 27.3 1.71
工业 437416 28.5 7.7 30.5 1.91
建筑业 38117 2.5 1.7 0.8 0.05
批发和零售业 220305 14.3 7.5 17.4 1.09
批发 143311 9.3 7.3 11.2 0.70
零售 76994 5.0 7.7 6.2 0.3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1119 2.7 5.9 2.6 0.16
住宿和餐饮业 22460 1.5 9.1 2.1 0.13
住宿 3163 0.2 23.1 0.7 0.04
餐饮 19297 1.3 7.0 1.4 0.09
金融业 104664 6.8 2.8 3.6 0.22
房地产业 93264 6.1 3.9 4.7 0.29
房地产业(开发物业中介) 8630 0.6 9.0 1.0 0.06
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 84634 5.5 3.4 3.7 0.23
其他服务业 250667 16.3 4.2 11.0 0.69
营利性服务业 66074 4.3 8.5 6.2 0.3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7199 1.1 10.4 2.4 0.1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225 0.9 0.8 0.1 0.01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7325 1.1 12.0 2.3 0.1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5354 1.0 7.6 1.2 0.0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971 0.2 10.3 0.3 0.02
非营利性服务业 184593 12.0 2.5 4.8 0.3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399 0.5 24.0 1.1 0.07
教育 70252 4.6 -0.3 -0.2 -0.01
卫生和社会工作 31405 2.0 1.2 0.4 0.02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75537 4.9 4.2 3.5 0.22
第一产业 311861 20.3 8.0 26.0 1.63
第二产业 474083 30.9 6.8 30.5 1.90
第三产业 749401 48.8 5.2 43.5 2.72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55488万元,比上年增长7.1%,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的75.3%。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2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3615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9.3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5万人。

2024年,药业经济实现增加值652122万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2.5%,增速11.8%。药业税收实现89600万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7%。

二、农 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87959亩,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270965吨,比去年增长0.2个百分点。其中夏粮产量136195吨,增长1.1个百分点;秋粮产量134770吨,减少0.6个百分点。

蔬菜播种面积62546亩,同比增长2.49%,总产量239716吨,同比增长2.25%。设施菜面积基本与去年持平,产量增速2.55%。

中药材种植面积167091亩,比上年增长2.2%;产量91786吨,比上年增长26%。中药材产值完成309812万元,同比增长25.9%。水果产量13804吨,增长3.68%。

全年猪、牛、羊存栏1031.6百头、24.8百头、388.34百只,分别增长-6.81%、8.12%、-5.41%,全年猪、牛、羊出栏1856.04百头、24.17百头、607.63百只,分别增长-3.87%,1.42%,-3.66%;活家禽存栏12573.97百只,同比增长1.4%,活家禽出栏10784.3百只,同比增长4.57%;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是15117.59吨、12809.29吨、3063.75吨,分别增长-9%、6.07%、2.12%。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5.94%,比上年减少0.13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37416万元,同比增长7.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127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94.6亿元,同比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14326万元,同比增长9.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19.2%,股份制企业增长10.0%。分行业看,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下降75.7%,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1.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下降8.0%,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11681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实现利润总额69338万元,增长8.5%。

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90家,总产值同比增长19.1%,增加值同比增长11.0%。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3%。

全市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9个。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完成38117万元,同比增长1.7%。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3%;房屋竣工面积1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6%。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20305万元,比上年增长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1119万元,同比增长5.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2460万元,同比增长9.1%;金融业增加值104664万元,同比增长2.8%;房地产业增加值93264万元,同比增长3.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7199万元,同比增长10.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7325万元,同比增长12.0%。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4.7%,净服务增长27.3%。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365万元,比上年下降10.8%。集邮与文化传媒业务收入174.1万元,增长16.3%;寄递业务中,揽收382万件,投递349万件,实现业务收入844.5万元,增长0.81%。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63357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1402户。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6991.3万元,比上年增长7.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52744.9万元,增长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246.4万元,增长3.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481291.4万元,增长7.6%;餐饮收入35699.9万元,增长12.1%。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47208.6万元,增长24.3%,其中,汽车类增长10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比上年增长29.3%,化妆品类增长28.0%,饮料类增长23.7%,中西药品类增长22.7%。

全年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交额415亿元。

全市进出口总值25393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进口总值8182万元,增长3.7%;出口总值17211万元,增长7.9%。

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万美元。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6%。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6.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9.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6.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9.8%。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4.3%,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19.3%,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5%,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72.8%。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5.4%。

表2 2024年全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行业 比上年增长(%)
总计 8.6
农、林、牧、渔业 26.5
制造业 22.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36.3
批发和零售业 -47.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35.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00.0
房地产业 2.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2.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00.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9.5
教育 198.3
卫生和社会工作 -100.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00.0

七、财政和保险业

全年全部财政收入达190877万元,比上年增长9.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039万元,同比增长14.2%。分系统看,税务系统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8463万元,同比增长8.2%;财政系统完成31576万元,同比增长30.0%。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8999万元,比上年增长14.9%。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8.31亿元,比年初增长40.9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92亿元,比年初增长36.5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69.89亿元,比年初增长39.27%,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58.58亿元,比年初增长23.88%。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1.67%。

全年财产险保费收入8728.47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121.03万元。各项赔款和给付5166.84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3509.05万元,人身险赔款1657.19万元。

八、人口、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全市户籍人口40.18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4.9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7.25%。

全市常住人口为350131人,其中城镇人口197579人,城镇化率56.43%,比上年提高0.8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272人,出生率为3.1‰;死亡人口1009人,死亡率为2.5‰;自然增长率为0.6‰。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96元,比上年增长5.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25元,同比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23元,同比增长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42,与上年基本持平。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314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897元,增长12.5%。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2.6%、41.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7.7平方米。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6409人。其中,参保城镇企业职工(含离退休人员)33373人,参保城乡居民22849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221557人。其中,参保城镇职工32360人,参保城乡居民289197人,城乡居民参保率91.0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767人,增加451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3982人。

  1. 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有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17家,众创空间1家,农业科技园区4个,孵化器1家,产业创新联盟2家)。截至年底,有效发明专利132件,增长17.9%。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7587万元。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751家,高新技术企业61家,科技特派员11人。

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专任教师171人,在校学生2873人。普通中学14所,专任教师2143人,在校学生24531人。小学学校(含教学点)54所,专任教师1403人,在校学生21729人。幼儿园59所,幼儿园教师数1223人,在园儿童7256人。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市现有表演团体14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208.8万册。博物馆5个,剧场、影剧院1个。文化站1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4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6096户。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

全市拥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共7个,星级饭店1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09间。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90万人,创收59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26个,其中,医院11个,乡镇卫生院10个,村级卫生室19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164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60人,注册护士693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247张,其中,医院928张,乡镇卫生院213张。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市总面积486平方公里,耕地2.6万公顷。

全市有环境监测站1个,污水处理厂4个,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252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8.8%。PM2.5达标天数324天。工业废水排放量30.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30.8万吨,达标率100%;地表水达标率100%,饮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清运量9.01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9.01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全市单位GDP能耗0.37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降低3.58%。

全年发生交通事故4038起,造成死亡11人,受伤人数180人,直接财产损失19.1万元。全年发生火灾428起,抢险救援49起,直接财产损失456.4万元。受伤人数0人,死亡人数0人。

注释:

1.本公报2024年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公报中部分数据由于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4.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了修订。

5.公报中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6.实际使用外资为商务部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