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多重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成都市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特别是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多措并举稳住经济大盘,深入推进“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常态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积极推动全市经济运行恢复向好,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一、综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248.9亿元,下降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为7.1:48.0:44.9。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7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3%,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6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20.2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19.6亿元,增长2.7%。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44.0:42.6调整为13.2:43.5:43.3。
表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
2024年(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
518.4 |
2.9 |
第一产业 |
36.7 |
2.0 |
第二产业 |
248.9 |
-1.0 |
第三产业 |
232.8 |
7.2 |
二、农业和乡村振兴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农业总产值42.7亿元,增长6.9%;林业总产值1.6亿元,增长36.4%;牧业总产值23.1亿元, 下降8.2%;渔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2.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2万亩,增长0.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5.6万亩,增长4.1%,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9.5万亩,增长8.5%;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3.5万亩,增长2.2%;中草药材播种面积2.0万亩,增长0.1%。
粮食产量22.9万吨,增长0.9%;经济作物中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2.6%,园林水果和中草药材产量分别增长17.5%和2.6%。生猪出栏44.5万头,下降1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207.8亿元,同比下降3.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8.5%。其中,78户亿元以上企业完成产值506.2亿元,同比下降16.1%。
从主导产业看,50户电子信息企业完成产值279.7亿元,同比下降25.9%;73户智能家居企业完成产值135.8亿元,同比增长1.7%;65户绿色建材企业完成产值82.5亿元,同比下降8.5%。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1.1亿元,增长18.4%。资质内建筑企业56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7家,二级资质企业29家,三级资质企业20家。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4.6亿元,比上年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4.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5.6%;金融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12.2%;房地产业增加值32.3亿元,下降5.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16.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28.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6.7%,利润总额下降9.5%。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分产业看,农业投资增长94.1%,工业投资下降4.2%,服务业投资增长17.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1.8%,民间投资下降21.5%。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9.9%。商品房销售面积34.4万平方米,下降21.9%;商品房销售额23.9亿元,下降36.3%。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6亿元,同比增长5.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5.3亿元,增长5.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3亿元,增长1.2%。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33.4亿元,增长8.0%;商品零售124.2亿元,增长4.2%。
全市共有A级景区8个,其中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3个,2A 级景区1个。全年共接待游客2612万人次,同比增长3.5%;旅游综合收入168亿元,增长1.3%。
七、对外经济、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1.08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进口额19.68亿元,增长10.3%;出口额11.4亿元,增长16.4%。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3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0.4亿元,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3.7亿元,增长7.2%。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7.5亿元,同比增长12.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17.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42.0亿元,增长10.4%。本外币贷款余额547.4亿元,增长31.7%。
八、教育和卫生
全市共有幼儿园96所(其中,民办55所),学生人数16206人,教职工2539人。小学29所,学生人数36203人,教职工1844人。初中12所,学生人数15782人,教职工1131人。高中3所,学生人数10035人,教职工85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学生人数3274人,教职工20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生人数127人,教职工25人。
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81家。主要有:市级公立医院2家、公共卫生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村(社区)卫生站151家、民营医院30家、门诊部13家、诊所(卫生所)263家,驻崇医院3家、其他卫生机构1家,构建了市、乡、村三级覆盖全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 7,919张,实有床位8,16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88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505人,注册护士3,210人。全年总诊疗人数5,189,393人次,门急诊4,954,477人次数,入院人数256,543人次数。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比上年缩小0.04。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0.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0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6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9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5.4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10万人。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691人,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31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260人。城乡特困人员2418人,集中供养1298人,分散供养1120人。全市现有养老机构20家(公办10家、民办8家、综合体2家),养老床位5137张(公办2720张、民办2299张、综合体118张)。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20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5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26人。
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全年集中整治有限空间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领域安全隐患1.57万个,完成“瓶改管”“瓶改电”653户、老旧燃气管道改造23.8公里,未发生危化品及其他重点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4%;接报违法犯罪警情下降22.6%,打击查处质效上升17.5%。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7天,优良率达83.9%,列成都市第6;PM2.5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2%,PM10平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
注释: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崇州市统计年鉴—2024》为准。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的科技、旅游、对外开放、财政、金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