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综合施策,着力促消费、稳增长、强动能,经济运行总体呈回稳向好态势。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117.2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0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1.56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57.67亿元,增长6.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4:18.4:49.2,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8.9%、3.7%、67.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0.2、2.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980元,比上年增长7.5%。
年末户籍123535户,比上年末减少371户;户籍总人口455122人,比上年末增加207人。按性别分,男性240387人,比上年末增加401人;女性214735人,比上年末减少194人。按城乡区域分,城镇人口182969人,比上年末增加138人;乡村人口272153人,比上年末增加69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15‰,死亡率为4.70‰,自然增长率为4.45‰。年末常住人口28.5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63万人。
2024年末各类市场主体33181户,同比增长1.6%,注册资本361.43亿元,增长1.6%。其中:企业6030户,增长5.2%,注册资本326.24亿元,增长1.9%;个体工商户26650户,增长0.9%,注册资本26.85亿元,增长0.4%;农民专业合作社501户,下降3.7%,注册资本8.34亿元,下降3.0%。
二、农业
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73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52.14亿元、林业产值1.50亿元、牧业产值10.73亿元、渔业产值0.78亿元、辅助性活动产值2.58亿元。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40.10亿元、增长3.9%,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06亿元、增长5.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部工业增加值13.98亿元,同比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0%,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增长4.9%。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
全部建筑业增加值7.58亿元,同比下降7.9%。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12亿元,下降2.4%,其中国有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73亿元,下降2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同比下降8.4%。从产业结构看,一产投资下降8.5%,二产投资增长4.7%,三产投资下降15.4%。从高质量发展看,工业投资增长4.7%、高技术投资增长49.9%,民间投资下降13.6%。
全年具有法人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同比下降11.7%,其中,商品住宅投资下降12.1%。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2.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1.4%。
五、商贸业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4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9.6%,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8.6%,住宿业营业额增长7.7%,餐饮业营业额增长7.9%。限额以上消费品销售额13.41亿元,增长24.0%,其中限上批发业8.11亿元、增长38.0%,限上零售业4.74亿元、增长7.6%,限上住宿业0.30亿元、增长7.3%,限上餐饮业0.26亿元、增长0.6%。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4.38亿元,增长5.1%。网络零售额16287.83万元,同比增长51.9%。全年茶叶出口产值644万元,同比增长35.6%。
六、服务业
全年批发业增加值1.87亿元,增长34.0%;零售业增加值4.04亿元,增长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41亿元,增长10.6%,住宿业增加值0.51亿元,增长9.5%;餐饮业增加值1.64亿元,增长8.0%;金融业增加值7.27亿元,增长1.5%;房地产业增加值4.84亿元,下降4.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3.03亿元,增长7.0%,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29亿元,增长6.6%,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4.73亿元,增长7.1%。
全县拥有公路里程3546.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8公里,国道公路32公里,省道公路280公里,县级公路402.3公里,乡级公路588.7公里,村级公路1209.1公里,组级公路986公里。全县营运性客运车辆784辆。全年完成客运量599万人,客运周转量15827万人/公里。
全县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8732.1万元,同比增长25.0%,实现邮政行业业务收入6462.85万元,同比下降0.1%。
七、财政和金融
2024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6.98亿元,同比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3亿元,增长9.4%,其中税收收入2.27亿元,占比59.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81亿元,增长4.3%。
全年保费收入27132.62万元,下降0.9%,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0628.71万元、增长3.1%,人寿保险收入6503.91万元、下降0.7%。全年赔款支出14426.09万元、增长9.2%,其中财产保险支出14073.84万元、增长8.6%,人寿保险支出352.25万元、增长40.6%。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8.26亿元,增长1.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1.14亿元,增长5.7%。
八、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和卫生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9所。其中,小学67所,初级中学15所,高级中学5所,职业中学1所,学前教育8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年末专任教师总人数4223人。其中,小学1449人,初级中学959人,高级中学858人,职业中学168人,幼儿园758人,特殊教育学校31人。在校学生总人数63292人。其中,小学26517人,初级中学15498人,高级中学8219人,职业中学3406人,幼儿园9534人,特殊教育学校118人。2024年考入各类高等院校学生总人数3709人。其中,一本、二本院校1729人,专科院校1980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98.27%,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8.26%,九年业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5%。年末体育场地430个,体育场地面积90.6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1平方米。
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88866册,累计流通53895人次,文化馆1个,累计流通15000人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市级15个,县级4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9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为124466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全县共接待游客总人次298.87万人,旅游总花费31.58亿元,游客人均花费1056.73元,同比增长3.6%。拥有A级及以上景区12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6个、3A级旅游景区5个、4A级旅游景区1个。年末旅游饭店14家,其中星级旅游饭店3家,年末旅游饭店数较上年增加3家。
年末卫生机构171个,其中县直公立医疗机构2家、民营医疗机构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9家(乡镇卫生院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家,村卫生室97家,门诊部41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家。在职职工3853人,其中医疗卫生机构3488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65人。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43人,医生789人,执业(助理)医师545人,注册护士768人。全年累计诊疗250.45万人次,出院12万人次。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年,我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72元,增长3.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72元,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4,较上年收窄0.07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全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75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8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1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137人,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6期984人。2024年新增或返岗省外务工30265人,其中有组织劳务输出22154人,有组织化程度达73.22%。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4户2075万元。
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6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7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8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6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人数为41.08万人,下降0.5%,其中,职工医疗2.07万人、增长2.5%;城乡居民39.01万人,下降0.7%。
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养老服务中心)6所,床位数399张,集中供养人数182人。全县城镇低保1661人,增长0.3%,救助资金1043.83万元,增长7.0%。农村低保13351人,下降0.6%,救助资金6608.01万元,增长9.5%。特困人员937人,增长22.2%,救助资金1140.1万元,增长18.1%;孤儿27人,下降10%,救助资金47.52万元,下降1.5%;临时救助3216人,增长64.8%,救助资金346.58万元,增长32.1%。
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2024年,全县耕地面积46081.47公顷。其中,水田20578.84公顷,水浇地12.56公顷,旱地25490.07公顷。
全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天数365天,优良天数362天,优良率98.9%,综合指数2.22。全年平均气温16.8℃,平均最高气温21.7℃,平均最低气温13.7℃,年降水量1205.6毫米。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72986.4吨,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6%。建成供水管网11公里,污水处理厂15个,县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40.2%,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年末森林面积111233公顷,森林覆盖率60.58%。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其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县公安局;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县市场监管局;网络零售和茶叶出口数据来自县工科局;邮政和交通数据来自县交通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保险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凤冈监管支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遵义市分行;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县教体局;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县文旅局;卫生数据来自县卫生健康局;就业和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县医疗保障局;最低生活保障和民政救助数据来自县民政局;土地资源数据来自县自然资源局;环境空气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凤冈分局;气温和降水数据来自县气象局;垃圾处理数据来自县综合执法局;供水和污水处理数据来自县水务局;森林数据来自县林业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