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经济工作调度,做好企业服务保障,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市场预期总体向好。
一、综合
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39亿元,同比增长4.5%(按不变价格计,下同),呈现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经济平稳、工业增速下降、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态势。
202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6.8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4.83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63.76亿万元,增长5.3%,三次产业比为25.32:30.83:43.85,三次产业比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
二、农业
2024年,全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48亿元,较上年增长6.43%(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与上年相比回落1.1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20.82亿元,下降6.17%,占农林牧光渔业总产值的33.86%;林业产值0.68亿元,下降6.1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11%;牧业产值38.06亿元,增长5.4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1.90%;渔业产值0.28亿元,增长8.2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0.4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64亿元,增长22.6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67%。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0.69亿元,同比下降38%,实现工业增加值16.43亿元,同比下降12.2%。制造业成为主导。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0.91亿元,同比增长47.9%;制造业增加值14.53亿元,同比下降14.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0.99亿元,同比下降2.7%,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8.43%。新源县8家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12.47亿元,同比下降25.04%。
四、服务业
2024年,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76亿元,同比增长5.3%,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07亿元,同比增长10.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1.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19亿元,同比增长3.0%;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增长0.1%;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7.21亿元,同比增长2.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实现增加值0.76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2.2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率12.49%,非营利性服务业贡献达24.97%。
五、贸易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2024年,完成全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亿元,同比增长6.7%。按行业来看,批发业销售额26.64亿元,增长15%,零售业销售额20.43亿元,增长5.5%,住宿业营业额1.83亿元,下降7.8%,餐饮业营业额5.62亿元,增长10.1%;其中:全年完成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亿元,同比下降0.5%。
六、固定资产和房地产业
202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5.8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0.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6.87%,拉动投资增长2.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58.24%,下拉投资增长31.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6.05%,拉动投资增长23.25个百分点。从投资构成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下降66.25%;其他费用投资增长43.29%;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7.8%。
房地产业较快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14.91亿元,占比达到20.43%,增长90.31%,实现快速增长。项目投资下降16.69%,达到58.06亿元,占比达79.57%;商品房销售面积13.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88%;商品房销售额6.49亿元,同比下降27.11%。
七、旅游
旅游收入快速增长。2024年,新源县接待国内游客2012.81万人次,同比增长17.66%;实现旅游收入140.98亿元,同比增长34.25%。
八、财政
全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65亿元,增长26.8%。用于民生支出的资金39.4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41%,较上年提高1.97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8.71%,城乡社区支出占4.28%,卫生健康支出占5.24%,农林水支出占37.79%。
九、金融
金融机构积极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全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1.6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0.87亿元。
十、两项收入
全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8275元,同比增长5.8%;按收入来源分:工资性收入19138元,占比50%,增长2.1%,经营净收入11100元,占比29%,增长8.1%,财产性收入1531元,占比4%,同比增长6.5%,转移净收入6505元,占比17%,增长13.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1828元,增长9%,低于州直0.2个百分点;按收入来源分:工资性收入8513元,占比39%,增长9.3%,经营净收入8959元,占比41%,增长8.8%,财产净收入1063元,占比5%,增长0%,转移净收入3293元,占比15%,增长12.1%。
十一、交通运输、邮政和电信业
交通运输、邮政业和电信业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通信能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务总量1.85亿元,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9.71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45万户。
十二、文化和卫生
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图书馆1个;融媒体中心1个,夏牧场牧业电视台1个,乡镇广播电视站11个。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82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4所(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乡级卫生院11所(不含牧区医院),村队卫生室101所,个体诊所62所,民营医院4所;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1423张;卫生技术人员197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30人,高级职称135人;中级职称272人;初级职称976人。
十三、教育
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继续提高,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24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15所,小学33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556人,小学专任教师1470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2576人,小学在校生25966人。
十四、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1586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521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1253人。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2988人,其中: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190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221798人。
全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3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6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