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萨尔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昌吉州建州70周年,面对国际内需不足,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复杂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县域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 综  合

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1.04亿元,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2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606.33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89.89亿元,增长4.4%。三次产业结构为3.4:84.1:12.5。实现地域工业增加值597.56亿元,增长15.6%。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13203元,同比增长11.9%。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58020美元。

二、农  业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5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农业产值10.06亿元,同比增长7.6%;林业产值0.15亿元,同比下降8.5%;牧业产值9.88亿元,同比增长6.1%;渔业产值0.16亿元,同比增长9.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9亿元,同比增长12.1%。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4.2%、0.7%、43.4%、0.7%和11%。

农作物播种面积59.77万亩,下降2.9%。其中,粮食(含薯类)播种面积46.89万亩,同比增长2.1%(玉米播种面积20.24万亩,同比增长19.5%;豆类播种面积3.03万亩,同比增长29.2%;薯类播种面积0.68万亩,同比增长28.3%;其他谷物播种面积0.35万亩,同比增长201.9%。小麦播种面积22.59万亩,同比下降13.2%);经济作物总播面积为12.88万亩,同比下降12.1%。

全县粮食总产量24.98万吨,同比增长14.9%;粮食单产532.8公斤/亩,同比增长12.6%。其中:小麦总产量8.64万吨,同比下降4.9%,小麦单产382.5公斤/亩,同比增长9.5%。玉米总产量14.1万吨,同比增长31.4%;玉米单产696.5公斤/亩,同比增长10%。其他谷物总产量0.06万吨,同比增长35.8%,单产184.3公斤/亩,同比下降55%。豆类总产量0.46万吨,同比下降6.6%,豆类单产150.3公斤/亩,同比下降27.7%。薯类总产量1.72万吨,同比增长24.3%;薯类单产2.54吨/亩,同比下降3.1%。全县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4.6%、56.4%;其他谷物、豆类、薯类种植分别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0.3%、1.8%、6.9%。

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844亩,育种育苗面积11007.5亩,木材采伐5614立方米。

全县畜禽存栏69.11万头(只),同比增长4.0%。其中,猪存栏2.31万头,同比下降27.5%;牛存栏7.63万头,同比增长11.3%;羊存栏27.22万只,同比增长7.3%;家禽存栏31.94万羽,同比增长2.9%。

全县畜禽出栏74.4万头(只),同比下降3.2%。其中,猪出栏6.67万头,同比增长15.6%;牛出栏5.46万头,同比增长15.3%;羊出栏23.15万只,同比增长9.1%;家禽出栏39.13万羽,同比下降13.7%。

全县畜禽肉产量43.36万吨,同比下降17.8%。其中,猪肉产量0.58万吨,同比增长14.7%;牛肉产量0.96万吨,同比增长13.8%;羊肉产量0.42万吨,同比增长5.5%;禽肉产量0.07万吨,同比下降11.9%;禽蛋产量0.29万吨,同比增长20.7%;生牛奶产量2万吨,同比下降37.2;水产品总产量1220吨。

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总量为2.99万吨,同比增长7%;其中:氮肥1.43万吨,磷肥0.0083万吨,钾肥0.34万吨,复合肥1.22万吨。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总量为1.52万吨,同比增长14.2%;其中:氮肥0.66万吨,磷肥0.004万吨,钾肥0.17万吨,复合肥0.69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22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0.15万吨。地膜覆盖面积2.04万公顷。农用柴油使用量0.99万吨。农药使用量0.008万吨。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14万千瓦,各类农业拖拉机593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37台,小型拖拉机4094台;配套农具9370台(架),其中8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配套农具1510部,小型配套农具7860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吉木萨尔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不含五彩湾及兵团),比上年增加4家,实现增加值9.01亿元,增长11.2%。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按三大门类划分,采矿业增加值下降5.8%,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54.7%。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产值增长13.9%,重工业产值下降1.6%。

县属工业产品产量:小麦粉0.33万吨,下降6.3%;饲料2.58万吨;精制食用植物油0.01万吨,下降91.9%;罐头4.95万吨,增长17.4%;食醋0.02万吨,下降79.4%;发酵酒精(折96度,商品量)0.29万升,下降42.5%;甲醛2.09万吨,增长24.6%;活性炭3.02万吨,增长5%;水泥75.8万吨,下降7%;商品混凝土23.42万立方米,增长13.5%;砖156.8万块,增长7.8%;工商用制冷、空调设备22台(套),增长4.6倍;自来水生产量1711.3万立方米,下降1%;发电量14.97亿千瓦时,增长73%;热317.3万吉焦,增长1.27倍;天然气1626.81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8672.46万立方米。

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11亿元,下降6%;实现利润-4.62亿元,下降30.3%;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为86.39元,增加5.22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7.6%,比上年增长6.4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18.2天,比上年增加1天;年末资产负债率115.7%,比上年末增长1.3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达33.4%,比上年收窄3.7个百分点。

能源: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含兵团)累计当量值综合能源消费量2939.24万吨标准煤,下降0.1%。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含五彩湾及兵团)累计当量值综合能源消费量12.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8.2%;折算成等价值能耗为15.9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7.6%。

建筑业:县属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包括未在当地注册企业)1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2亿元,同比增长12.5%;县属企业完成竣工产值1.22亿元,同比下降37.5%;全年县属房屋施工面积3.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3.8%。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县属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准东五彩湾)增长24.7%。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69个同比增长28.0 %,本年投产项目66个,计划总投资超亿元的项目48个。

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4.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2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3%。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4:57.7:40.9。

县属房地产:完成房地产投资1.39亿元,同比下降39.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6.1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7.84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9.6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6.88万平方米。房屋施工面积33.62万平方米,下降35.0%。房屋竣工面积0万平方米,下降100.0%;商品房销售面积4.89万平方米,下降40.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24万平方米,下降44.8%。商品房销售额1.95亿元,下降39.8%,其中,住宅销售额1.61亿元,下降45.3%。

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县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单位33家(批发业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收入200万元及以上),其中,法人单位27家,产业(大个体)单位6家。27家限额以上法人企业中包括19家批发零售企业,8家住宿餐饮企业;6家限额以上产业(大个体)单位中包括1家批发零售产业(大个体),5家住宿餐饮产业(大个体)。

县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亿元,同比增长6.7%。按经营地划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74亿元,同比增长6.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6亿元,同比增长6.9%。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1.9%;商品零售额7.52亿元,同比增长7.2%。全县出口总额1285.97万美元。

县属服务业:县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含五彩湾)7家,实现营业收入4.49亿元,增长26.5%。道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4.15亿元,增长27%;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38亿元,增长20.8%。

辖区机动车保有量40155辆,较2023年(35853辆)增长12.0%。其中,载客汽车25054辆,载货汽车9126辆,专项作业车786辆,挂车2649辆,摩托车2540辆。

六、旅游

旅游: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646.84万人次,增长10.7%;旅游收入45.22亿元,增长57.0%。全县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9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千佛洞景区、北庭故城;3A级旅游景区7个:车师古道景区、古海温泉景区、天地园、北庭园、庭州湾景观带、北庭国家湿地公园、小分子画家村;全县有旅行社分社4家,四星级酒店2家(豪威酒店、北庭迎宾馆),三星级酒店4家(庭州酒店、恒力酒店、鑫兴酒店、鑫兴大东方酒店)。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全年实现县属地方财政收入11.93亿元,增长4.6%。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4亿元(不含上划自治州),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7.59亿元,增长0.1%(企业所得税0.34亿元,增长50.2%;个人所得税0.14亿元,下降0.1%);非税收入2.05万元,增长90.0%。
地方财政支出54.75亿元,增长30.8%。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5.46亿元,增长22.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80亿元,增长4.4%;教育支出4.53亿元,增长0.7%;卫生健康支出2.02亿元,下降31.6%;住房保障支出6.71亿元,增长12.7%;社会保障和就业4.36亿元,增长55.7%;农林水事务支出11.08亿元,增长47.5%。
金融: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存贷比90.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全县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982万元,增长2.9%。科技特派员139人。

教育: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3所。全年招生数3714人,在校学生16692人,毕业生人数4120人。教职工总数1622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人。
全县小学11所,招生1091人,在校生8052人,毕业生1241人;初中3所,招生1178人,在校生3571人,毕业生1138人;高中1所,招生650人,在校生1873人,毕业生590人。幼儿园18所,招生数795人,在园幼儿3196人,毕业生1151人。

九、文化、广播和卫生

文化: 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 73个,公共文化馆 1 个(分馆 10 个);公共图书馆 1 个(分馆 25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12万册;博物馆2所。全县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11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4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自治区级文保单位7处、县级文保单位13处),其余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有藏品 1514 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 20 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13件)。

广播:县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5%,全县安装村村通设备24104套,户户通设备1826套,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全县广播系统自制节目91小时,电视系统自制节目达91小时。

卫生: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0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71家(二级公立医疗机构2家,乡镇卫生院10家、村卫生室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医务室6家);私立医疗机构67家(一级民营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诊所57家、门诊部2家、医务室2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家。

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311人,其中执业医师396人,执业助理医师90人,注册护士505人,医技人员230人,其他人员90人。全县核定(编制)床位786张。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26.92%。

十、市场主体和安全

全县年末现存企业235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76户,个体户9661户。全年企业新增注册登记293户,较2023年下降13.6%,注销登记172户,较2023年增长19%。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注册登记6户,较2023年下降50.0%,注销登记25户,较2023年增长257%。个体户新增注册登记1246户,较2023年增长7.8%,注销登记670户,较2023年增长17.7%。

安全:全县发生亡人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5人,其中,建筑施工领域事故1起,死亡1人;道路交通领域事故4起,死亡4人。

十一、人民生活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98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1元,增长8.3%。

十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

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68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5483人次。疆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3.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坚持公共就业服务招聘活动常态化,收集用工单位715家,3612个工种2.02万个工作岗位。

全县职工养老保险参保74796人(含离退休人员),增长23.4%,其中,企业职工参保67366人,增长26.6%;机关事业单位参保7430人,增长0.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43569人,下降0.9%。工伤保险参保54651人,增长8.2%,失业保险参保42896人,增长14.0%。

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含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参保人数138676人,增长1.7%,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9237人,增长1.9%;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9439人,增长1.5%。

2024年享受城乡低保户共1131户2106人,发放低保金1111.44万元,其中享受城市低保180户295人,发放低保金183.6万元;享受农村低保对象951户1811人,发放低保金927.84万元,其中已脱贫户136户247人,发放低保资金137.89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320人,发放特困人员救助金405.97万元,其中集中供养193人,分散供养127人,集中供养平均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1035元,分散供养平均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820元。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527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432元

年末全县养老机构4个,儿童服务机构11个。养老服务床位860张,儿童服务床位30张。

十三、环  

2024年有效监测天数366天,优良天数325天(同比增加21天),重污染天数2天(同比减少14天),PM10平均浓度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1.3%,PM2.5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2%。

资源

全县已发现矿种29种,其中,已开发利用矿种10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非金属矿种7种。

全县水资源可利用量2.55亿立方米。用水总量2.0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0.1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0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76亿立方米,人工生态资源补水0.07亿立方米。

十五、全社会用电量

全社会用电量639.46亿千瓦时,增长11.2%(包括县属5家发电厂、准东五彩湾11家发电厂及4家自备电厂的全部自用电量)。全行业用电量637.40亿千瓦时,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00亿千瓦时,下降55.3%;第二产业用电量622.82亿千瓦时,增长10.5%;第三产业用电量13.58亿千瓦时,增长87.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5亿千瓦时,增长28.2%。

 

注:

1、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均为现价,其增速是按可比价计算,数据均为初步核算数。

2、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包括兵团;其余的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如没有特殊说明的均不包括兵团数据;以上所有标注县属数据均不含准东五彩湾。

3、资料来源:本公报中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来源县统计局,其他数据来源县相关部门。其中,畜牧数据、耕地面积数据、农业机械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局;财政收支数据来源于财政局;金融信贷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昌吉州支行;文化、旅游、广播和体育数据来源于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卫生数据来源于卫健委;教育数据来源于教育局;出口总额数据来源于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机动车保有量数据来源于公安局交警大队;科学技术数据来源于科学技术局;市场主体数据来源于市场监督管理局;安全数据来源于应急管理局;户籍人口数据来源于公安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局、民政局;环境数据来源于生态环境局;资源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全社会用电数据来源于供电公司(其中县属5家发电厂和五彩湾12家发电厂及五彩湾地区4家自备电厂的全部自用电量数据来源于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