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纵深推进“六六行动”,奋力打造“两高两区”,全区经济稳步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3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5.3%,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亿元,增长0.5%,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0.16:7.75:92.09。全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10.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占GDP的比重为30.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86万元。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60亿元,同比下降3.50%,剔除同期一次性因素后,同口径下降2.7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1.3亿元,增长13.0%。其中教育支出57.6亿元,增长0.3%;科学技术支出32.1亿元,增长49.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3亿元,增长5.1%。

二、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城乡建设

人口。2024年末,全区共有常住人口117.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6万人;全区户籍人口82.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万人;全区户籍数23.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0.3万户;出生人口0.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年出生率为7.43‰;死亡人口0.31万人,死亡率为3.73‰,自然增长率为3.70‰。

人民生活。根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03元,比上年增长3.1%。

社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3.51万人,全民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户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全区新竣工安置房45.13万平方米2916套,回迁安置1091户,2024年新筹集认定保障性租赁住房4570套(间)。

城乡建设。全年累计做地63宗3010亩,全年完成土地出让24宗791亩,其中商业用地7宗134亩(含留用地2宗83亩)、住宅8宗453亩、工业用地9宗204亩。扎实推进40条道路建设,顺利完工云洪路、小江路等15条道路。新建城市雨水管网4.8公里,城市污水管网2.98公里,新开发地下空间41.5万方。顺利完成56项地铁四期建设保障任务,全市首个实现征迁任务“双清零”,西湖大学站TOD地块顺利出让。完成保俶塔实验学校等6个堵点治理工作,改建周二路与横南路口等6个公交站点,新建新能源汽车公用充电桩427个、新增停车泊位8324个。推动双浦现代化美丽城镇培育,匠心打造艺创小镇、西溪谷2个市级特色产业风貌样板区,顺利通过验收,云谷“生态绿谷·云上智城”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综合品质样板区试点建设名单。推动12公里绿道建设,保障首届杭州西湖(铜鉴湖)山地半程马拉松赛事圆满举办。完成龙坞兔子山二期等7个公园建设,新增扩绿40.3万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现行政村覆盖率100%。完成西湖区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助力杭州市成功通过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

三、农业

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5.76亿元,其中农业种植业实现产值4.29亿元,渔业实现产值1.27亿元。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5万亩,龙井茶、无公害蔬菜、水产养殖及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实现产值5.32亿元,占全部农业总产值比重92.3%。全年实现淡水产品产量6374吨。

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2224亩,完成建设泵站6座、衬砌明渠(沟)14.696公里、水闸18个、其他工作及措施188个等工程任务。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66.3亿元,规上工业销售产值357.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7%和5.1%;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03.6亿元,同比增长5.1%。完成规上新产品产值74.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2%;实现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5.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7.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区资质内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212家,完成建筑业产值1015.7亿元,其中省内完成产值803.4亿元,在外省完成产值212.3亿元;建筑工程完成产值966.1亿元,安装工程产值38.0亿元,其他建筑业产值11.6亿元。竣工产值599.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597.1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900.8万平方米。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3亿元,较上年增长1.4%,结构指标中,生态环保、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下降38.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7.4%,工业投资增长26.7%,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7.6%,民间投资增长6.4%,其中项目民间投资增长36%。

房地产开发。全区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43.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1.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99.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67.8亿元。

六、服务业

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服务业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20亿元,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到84.31%。

文化产业。全区规上文化企业214家,营收433.73亿元,增速5.8%。举办2场次千人文创大会,1000余家优质区内外各类企业参加,共26个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全面启动“两镇六街区”建设,创新打造“西湖文创益企来”“西湖文创友约”等为企办实事品牌,M511光影汇精彩启幕。3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6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斩获TGA两项大奖,实现中国游戏史上“零的突破”。电影《万里归途》、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网络长篇小说《陶三圆的春夏秋冬》 入选全国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我们这十年》入选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新龙门客栈》入选第三届华语记录电影大会舞台艺术类推荐作品,《种地吧》第2季获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综艺提名;8部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四批推荐目录。

楼宇经济。新增税收亿元楼7幢,总量达55幢。新增税收千万元楼24幢,总量达234幢。

国内贸易。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限上单位中,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182.7亿元;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03.3亿元;粮油食品类实现零售额79.4亿元,增长20.5%;服装鞋帽类实现零售额33.8亿元,增长2.8%;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230亿元,增长15.5%。

旅游休闲业。制定《西湖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承办2024全省乡村文旅运营大讲堂,举办“绿见西湖”文旅产品发布会。创建省级金3A景区村1家,入选杭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村”15家,龙坞茶镇成功入选杭州市第三批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深化打造“西湖夜未央”文旅夜经济IP,迭代升级“八个十”文旅标志性产品,举办“夏至夜幕里”等文旅夜经济焕新系列活动。赴上海举办“沪杭会奖旅游交流大会暨住宿业展销会”,承办2024全省秋季文旅消费季启动仪式和杭州晨经济推广活动,全面宣传西湖区文旅资源。在浙派好礼伴手礼大赛中获5个金奖,2家企业获评全省白金桂级饭店,1家企业获评银鼎级特色文化酒店,1家企业获评银树叶级绿色饭店。西溪湿地、宋城入选省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杭州宋城5D实景剧《大地震》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新技术应用优秀案例推荐名单;西溪湿地的“今夕共西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入选三部委“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杭州天目里文化艺术街区成为“浙江省旅游休闲街区”。文三数字生活街区项目获评省、市两级示范智慧商圈、杭州市青年发展型街区、改革专项获评浙江省改革突破奖提名奖。

全区共有A级景区8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5家。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达到34家。星级饭店10家,其中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二星级分别为3家、2家、4家和1家;等级民宿10家,其中金宿2家,银宿8家。特色文化主题酒店7家,其中金鼎级4家,银鼎级3家;旅行社169家,其中省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旅行社分别达到6家、6家和6家;接待过夜游客人数1626.1万人次,同比增长18.7%;实现全域旅游收入461.8亿元,增长3.3%。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全区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23.37亿元,较上年增长20.6%;其中完成自营外贸出口366.70亿元,增长23.6%。累计实现服务贸易出口额27.26亿美元,增长5.6%。

招商引资。2024年全区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7437万美元。全区共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8个,总投资248.79亿元,完成率125.71%。其中亿元以上固投制造业项目13个,总投资42.34亿元,亿元以上固投服务业项目10个,总投资33.44亿元。

跨境电商。全区实现跨境电商出口额69.01亿元,较上年增长7.5%;跨境电商进口额22.46亿元,较上年增长4.9%。

八、教育

全区共有幼儿园72所,在园幼儿31020人,较上年减少6422人,近三年学前教育入园率100%。共有义务教育中小学75所,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小学校数48所;招生14099人,减少13.15%;在校生82867人,增长2.81%;生均校舍面积11.10平方米,生均图书35.70册。中学校数27所,比上年增加6所;招生11796人,增长10.59%;在校生32041人,增长10.0%;生均校舍面积19.88平方米,生均图书37.26册。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3203人,较上年减少80人,幼儿教师持证率100%。义务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7104人,增长5.26%。小学专任教师4649人,生师比17.82: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高学历(专科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00%。中学专任教师2455人,生师比13.05: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高学历(本科及以上)比例达到99.9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九、科技

全区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5%,居全省第4,连续三年夺取浙江省科技创新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科技创新指数全省第4、科技人才指数全省第3、科技成果指数全省第2。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3家,国高企总数累计1372家、省科小累计4325家;培育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61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22人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青项目,排名全市第1。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6家,累计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载体94家;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

举办全区科技创新大会,承办全省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大会;升级“科技八点半”活动3.0版,先后举办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科艺融合、空天信息等4个专场。开展各类项目申报、科技创新政策辅导培训14场,兑现区级补助奖励资金1.26亿元,惠及1546家企业(项目)。全年科技财政支出32亿元,同比增长49.75%,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16.75%,同比提升4.09个百分点。

全域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成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环老和山创新生态圈、环云栖创新生态圈、环小和山创新生态圈、环之江创新生态圈。创新“公转+自转”机制,以区成果转化科创中心为枢纽,指导5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立个性化“自转”机制。整合240余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资源,创新科技工兵服务模式,盘活80余万平方米空间,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77个,实现技术交易额321亿元,全市第2。西湖大学创新药物、国科大新型光电智能感知2家概念验证中心获首批市级概念验证中心认定,认定数量全市第1。华大序风推出首款基于CycloneSEQ测序平台的中通量纳米孔基因测序仪,上市后半年时间,即在全球完成装机量300+的好成绩。

全区依托云计算底层技术的智能算力与人工智能创新变革相互支撑,形成以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聚焦模型开发和场景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阿里云平台支撑了全国一半的大模型训练运行,通义千问大模型开源、闭源版本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新华智云、云栖智慧视通等重点企业持续推动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云深处成长为全国机器人领域头部企业;飞步科技深耕自动驾驶领域;永创智能从智能包装向工业机器人领域进军。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等研究院所积极围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引领开展基础技术、核心应用和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承担多个国家级和省级人工智能相关重大攻关项目。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和体育。推进“阅读第一区”建设,引入社会化运营的阅读空间11家,提升改造镇街“一书房一特色”12家。组织“西湖阅未央”阅读推广活动1000余场次。承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活动、“阅见杭城之美 共筑阅读之城”杭州“十二Yuè”全民阅读活动,完成区非遗馆提升改造,创建3家省级非遗工坊,弥陀寺石刻入选杭州市首批名碑名刻。创建星级乡村博物馆3家,其中4星级1家。

完成省级“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城市书房、文化驿站27个。《宋城千古情演艺提升项目》《茶韵龙坞项目》入围第一批、第二批文化基因激活培育项目。推荐雕版印刷技艺非遗项目春节期间走进联合国总部和美国大都会艺术馆。优化做地出地考古前置事项,“考古一件事”平台共审核地块78宗。完成135处文物“三普”点位野外调查并积极开展“四普”宣传。承办全市文艺赋美“三江两岸”草坪音乐会、市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开设“西湖文艺大课堂”线上线下公共免费培训课程2768课时,开展“文艺赋美”演艺活动5506场次。推荐 “小冰岛” 文化空间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智享体验空间、文新街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入选服务供给类创新案例。高质量举办高尔夫欧巡挑战赛、全国跑酷锦标赛等国际国内专业赛事。高规格举办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16个大项,新增电竞项目,赛事贯穿全年,直接参赛群众3.2万余人,带动群众参与全民健身15万人次。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952场次,完成青少年防溺水培训课程436堂。新建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建设21处,新建嵌入式体育场地3.3万平方米,新建或改建健身苑点26处,新建环浙步道17.271公里。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64平方米,位列全市第3。

卫生。全区合计各类医疗机构640家,床位11974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3家。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276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7361人,注册护士8396人。全年门诊人数达1561万人次。

报告注释:

1、本报告数据采用2024年快报数据为主的初步核算数,最终数据以2024年统计年报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国家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22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16:8.06:91.78。

3、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

4、卫生数据含西湖风景名胜区。

5、部分数据收集自区财政局、区经信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商务局、区卫健局、区住建局、区公安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旅体局、区企服中心、区文创发展中心、西湖规划资源分局等相关部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