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发展。“诗画鄠邑、品质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区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鄠邑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按照西安市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44.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72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49.54亿元,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62.35亿元,同比增长2.6%。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6.0:64.2:29.8,二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27.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8.6%,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全区农业生产情况总体平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42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农业25.60亿元,林业1.12亿元,牧业5.89亿元,渔业0.1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3.66亿元。
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5.77万亩,比上年增长0.4%,蔬菜种植面积9.43万亩,增长2.8%,园林水果种植面积7.89万亩,下降2.3%。粮食总产量19.57万吨,同比增长0.2%,蔬菜产量31.36万吨,同比增长2.4%,园林水果产量12.26万吨,同比增长2.4%。肉类产量8639.00吨,同比增长3.4%,禽蛋产量8616.00吨,同比增长6.9%,年末生猪存栏6.73万头,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区工业增加值335.34亿元,比上年增长6.2%。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61.6%。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34.40亿元,同比增长1.7%。
分重点区域看,西高新托管秦庞草区域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3%,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91.1%;沣京工业园规上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2.7%,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8%。
从主要行业看,汽车制造业产值1347.10亿元,比上年增长5.6%。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总产值增长5.4%,拉动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7个百分点;汽车总产量107.4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6.97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99.6%,比上年下降0.1%。
全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1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区属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7.8%。资质内建筑企业本年签订合同额36.73亿元,比上年下降17.3%。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62.35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3.39亿元,增长4.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7.11亿元,增长15.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37亿元,下降9.5%;金融业增加值15.30亿元,增长1.4%;房地产业增加值21.61亿元,增长1.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72.53亿元,增长1.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6.66亿元,比上年增长51.6%。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213.30亿元,比上年下降12.6%。分领域看,民间投资下降42.9%;工业投资下降26.3%;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9.4%。
分重点区域看,托管秦庞草区域投资比上年下降19.7%,占全区投资比重68.6%;区属投资比上年增长11.5%,占全区投资比重31.4%。
区属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7.5%,房屋施工面积110.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7%,商品房销售面积9.9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9%。
六、商贸业
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4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7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全区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区属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8.85亿元,增长19.6%;餐饮收入1.35亿元,下降31.4%。
在区属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7.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8%。在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分别增长72.7%和128.4%。
七、交通、邮电、旅游和招商
全年道路货运量487.46万吨,货运周转量12186.43万吨公里;客运量1219.42万人,客运周转量6989.53万人公里。
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7471.22万元,比上年下降8.9%。全年电信业务收入44487.27万元,比上年增长6.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57万户,比上年增长1.4%;其中城乡居民住宅电话用户6.54万户,增长2.2%。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23.07万户,比上年下降2.0%。移动电话用户67.02万户,比上年增长6.5%。有线电视用户4.76万户,比上年增长20.5%。
全年接待游客2500.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旅游业总收入65.02亿元。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0.00万美元;引进内资3.70亿元,比上年下降72.6%。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财政收入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5亿元,下降30.1%。税收收入3.86亿元,下降46.2%。其中,印花税下降39.8%,企业所得税下降29.4%,增值税下降59.0%,契税增长83.2%,个人所得税下降41.7%,城镇土地使用税下降46.2%。
全年财政支出5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23亿元,增长8.8%。其中,城乡社区支出增长46.3%,农林水支出增长35.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7.9%,公共安全支出增长3.5%,教育支出增长6.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0.8%,资源勘探工业信息支出增长82.4%,交通运输支出增长42.5%,节能环保支出下降30.1%,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下降13.3%,卫生健康支出下降2.7%。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5.79亿元,比年初增加49.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5.27亿元,比年初增加15.52亿元。
九、教育、文化、科技和卫生
区属基础教育学校(园)185所,其中,小学56所,普通中学26所,中等职业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00所。基础教育学生数63285人,其中,学前教育10994人,小学26580人,特殊教育56人,普通中学20997人,职业中学4658人。基础教育教职工6004人,专任教师4472人。小学招生4034人,毕业生4469人。普通中学招生7312人,毕业生6123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590人,毕业生1390人。全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5433人。
年末区属共有文化馆、文化站12个,博物馆4个。区图书馆藏书18.5万册,全年组织文艺活动121场次,举办展览60场,举办训练班25班次。
区属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96户,较上年增加31户,众创空间8个,众创空间面积15万平方米。
年末区属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0个,各类卫生机构床位3577张。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28个,床位3457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87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61人,注册护士2040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99921人,全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06115人,女性人口293806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9.05万人,城镇化率47.71%,出生率9.65‰,死亡率9.65‰,自然增长率0.00‰。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78元,比上年增长6.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91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97元,增长7.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8,较上年缩小0.03。从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15977元,增长7.4%;人均经营净收入2568元,增长7.1%;人均财产净收入1644元,增长5.2%;人均转移净收入5489元,增长5.9%。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161元,同比增长3.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896元,同比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7823元,同比增长1.7%。
年末区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14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参保人数4.8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1.07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23.21万人。区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3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9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81万人。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7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82万人,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当年支出15.58亿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559人,其中,城镇享受低保251人,发放低保金300.41万元;农村享受低保5308人,发放低保金4817.77万元。农村特困供养人数778人。
十一、环境、资源和城市建设
全年PM2.5平均浓度45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60%。全年平均气温为15.6℃。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3.3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1%。全社会用电量20.96亿千瓦时,增长16.6%,其中,工业用电量8.09亿千瓦时,增长2.4%。
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财政性资金1.58亿元。天然气管道835.6公里,供气总量14868万立方米。公园绿地面积205.27万平方米。全年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5万立方米/日,供水总量1591.26万立方米。
注: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未做机械调整。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及服务业增加值由市统计局统一核算。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数据口径:公报中全区口径指标数据均不包含西咸新区托管的大王街道。区属口径财政、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指标数据均不包含西咸新区托管的大王街道及西高新托管的秦渡、草堂、庞光街道。
4.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23年生产总值快报数据进行修订,对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修订。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邮政数据来自区邮政局;电信数据来自中国电信鄠邑区分公司、中国移动鄠邑区分公司、中国联通鄠邑区分公司;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区投资商务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市统计局;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区文旅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工信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健局;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畜禽产量、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鄠邑调查队;养老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社局;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数据来自区医保局;低保、农村特困供养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鄠邑分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区住建局;环境保护数据来自市环保局鄠邑分局;其它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