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红山区统计局
(2025年4月25日)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全面实施“六个工程”,全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374.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234.3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比例为2.9:34.5:6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9659元,比上年增长4.0%。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47.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47万人,乡村人口0.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8.52%,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31万人,出生率为6.57‰;死亡人口0.29万人,死亡率为6.15‰。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45152人,比上年末减少958人。其中,城镇人口264702人,农村人口80450人。按户籍人口测算,全区人口出生率为6.09‰,死亡率4.44‰,自然增长率1.65‰。
全年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371人次,其中技能培训1063人次、创业培训308人次。组织招聘会9场,参会企业达604家,提供就业岗位13138个,求职人员达5万人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28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051人次。
全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746户,比上年下降6.4%;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2939户,增长4.9%。
二、农牧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9万亩,比上年增长3.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7万亩,增长2.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2万亩,增长16.2%。粮食总产量4.8万吨,比上年增长8.2%。油料产量234吨,增长57.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5万吨,增长8.0%;园林水果产量2861.1吨,增长49.0%。
全年猪牛羊禽蛋奶产量7421.4吨,比上年下降5.4%。其中,猪肉产量1273吨,比上年下降37.8%;牛肉产量460.8吨,增长21.5%;羊肉产量323吨,增长6.8%;禽肉产量397.8吨,增长19.9%。禽蛋产量2367.7吨,增长6.0%。生牛奶产量2599.1吨,增长1.9%。年末生猪存栏9019头,比上年末下降38.4%;牛存栏6457头,下降8.2%;羊存栏32258只,下降12.4%;家禽存栏20.96万只,增长2.1%。
全年全区设施花卉和特色水果种植面积1040亩,中药材5500亩,杂粮杂豆面积8.6万亩,设施农业2.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2万亩,塑料大棚0.4万亩,智能温室500亩。
全年完成机耕20.3万亩、机播20.0万亩,免耕播种0.3万亩,机械深耕1万亩,机收15.2万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8.8万千瓦,与上年持平。
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其中加工型企业47家,流通型企业11家,种养殖企业2家,专业市场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累计达到3家;合作社累计达到246家;家庭农牧场累计认定110家。累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60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16.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5.5%。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19.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4.4%,重工业增长21.2%。分重点行业看,冶金工业增长21.7%,化工行业增长52.2%。
表1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指标 | 比上年增长(%) |
全区合计 | 16.0 |
八大重点行业合计 | 10.8 |
能源工业 | -8.2 |
冶金工业 | 21.7 |
食品工业 | -5.8 |
医药制造业 | -12.1 |
建材行业 | -5.2 |
纺织业 | -6.3 |
化工行业 | 52.2 |
机械制造业 | -14.6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中,钢材产量774.7万吨,比上年增长32.9%;十种有色金属34.1万吨,下降8.0%;锌合金10.9万吨,增长2.1%;液晶显示屏256.1万片,增长11.5%。
表2 202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 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饲料 | 万吨 | 20.0 | -28.9 |
饮料酒 | 千升 | 157072.1 | -1.6 |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 千升 | 167.6 | -21.8 |
啤酒 | 千升 | 156904.5 | -1.6 |
硫酸(折100%) | 万吨 | 129.9 | -8.2 |
化学农药原药(折有效成分100%) | 吨 | 108.3 | -48.2 |
化学药品原药 | 万吨 | 0.4 | 6.3 |
中成药 | 万吨 | 0.3 | -15.3 |
水泥 | 万吨 | - | -100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98.0 | -8.5 |
钢材 | 万吨 | 774.7 | 32.9 |
十种有色金属 | 万吨 | 34.1 | -8.0 |
精炼铜(电解铜) | 万吨 | 27.3 | 0.4 |
锌 | 万吨 | 6.7 | -31.4 |
锌合金 | 万吨 | 10.9 | 2.1 |
液晶显示屏 | 万片 | 256.1 | 11.5 |
自来水生产量 | 万立方米 | 3891.3 | -8.9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80.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实现利润10.1亿元,下降43.4%;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8%,比上年末减少1.5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3.45元,比上年减少0.29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94.83元,增加1.66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2%,比上年末增加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0%。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年末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9家,比上年增加11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7万平方米,下降42%;房屋竣工面积29.9万平方米,增长55%。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8.8亿元,比上年增长5.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7.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1.5%;金融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7.7%;房地产业增加值24亿元,下降9.9%;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7亿元,下降0.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3.0%。
年末公路里程达到599.5公里,其中国道16.4公里,省道25.4公里,县道148.8公里,乡道148.9公里,村道260.1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360万吨,比上年增长27.2%;货运周转量124560万吨公里,增长80.6%;公路客运量22.7万人次,增长58.7%;客运周转量8921万人公里,增长13.6%。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6.3亿元,增长2.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68.2亿元,增长2.2%;餐饮收入8.1亿元,增长2.8%。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5.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8.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4.5%,中西药品类下降6.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2.5%,汽车类下降1.0%。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7.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48.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3.3%。工业投资增长248.3%,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4%。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6.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44.9%。其中,住宅投资下降48.4%,办公楼投资下降38.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9.9%。商品房销售面积30.7万平方米,商品房待售面积7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2万平方米。
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4.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6.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下降46.8%。
表3 2024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行 业 | 比上年增长(%) | 行 业 |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 6.0 | 金融业 | — |
农林牧渔业 | -57.4 | 房地产业 | -44.9 |
采矿业 |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90.7 |
制造业 | 253.2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74.0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29.6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2.5 |
建筑业 | —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它服务业 | — |
批发和零售业 | -48.9 | 教育 | 80.2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0.2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31.6 |
住宿和餐饮业 |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4.3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01.9 |
七、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59.8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81.0%。其中,出口9.0亿元,下降20.6%;进口150.8亿元,增长96.0%。
八、财政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5亿元,比上年下降9.3%。其中,税收收入17.25亿元,下降16.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1.6%;非税收入3.9亿元,增长41.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8.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民生支出19.7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2.5%。
九、居民收支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1元,比上年增长5.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38元,比上年增长4.9%。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13元,增长5.8%。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0814元,比上年增长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1467元,比上年增长3.8%。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6449元,增长10.6%。
年末实有社团数55个,实有民办非企业单位256个。
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4万人,比上年增长4.9%。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6.7万人,比上年增长4.2%;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19.7万人,增长5.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8万人,增长4.2%;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3.7万人,下降1.4%;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8万人,增长0.1%;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4万人,增长4.8%;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2万人,增长4.8%。
全年民办、公办养老机构12家,实有床位1870张。其中公建民营养老机构1家,床位180张;民办养老机构11家,床位1690张。全年共有4585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2368人,农村居民2217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788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582元/月。全年共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016.1万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248人。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有效期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累计完成5个批次入库,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新增自治区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家,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和开发中心4家,赤峰市级企业科研特派员工作站1家。全年签订的技术合同93项,技术交易额6608.8万元。全年科技成果登记24项,比上年增长50.0%。专利授权量472件,增长48.4%;发明专利授权量42件,增长50.0%。
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中10所,全年招生3441人,与上年同期持平;在校生9959人,比上年下降0.9%;毕业生3442人,增长4.1%。年末共有职业教育学校9所,全年招生2086人,增长23.3%;在校生4962人,增长5.1%;毕业生1614人,增长3.7%。年末共有初中11所,全年招生5313人,增长26.5%;在校生14056人,增长8.4%;毕业生4373人,增长22.0%。年末共有小学41所,全年招生5618人,下降13.6%;在校生36054人,下降0.5%;毕业生5907人,增长27.5%。幼儿园67所,在园(班)幼儿13496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22.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4个,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美术馆1个,公共博物馆2个。按照总分馆制建设要求,文化馆、图书馆分馆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草原书屋2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7个,文化活动队伍160支。年末组织开展各类展演展览展示活动50场,推出10个免费开放公益培训项目,总计开展线上线下200场次公益培训班,免费培训约2万余人次。
全区共有星级宾馆4家,注册旅行社和网点65家,共有A级旅游景区8家,自治区四星级接待户1家,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1家,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2家。全年接待游客37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4%;实现旅游收入46.8亿元,增长8.6%。
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33个,其中医院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3个,卫生院2个,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实有床位2725张,卫生技术人员555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58人。
城区共有公共体育场馆2个,健身广场41处,健身路径3396条,镇(街)小型健身活动中心13处,27个行政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社区和村共有健身点89个,体育健身队伍26支,体育协会24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742名,其中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80人,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95人。全年共计发行体育彩票2.9亿元。参加第十八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夺得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11枚,斩获两个集体项目三等奖,展示项目二等奖。
十二、城市建设
全年总用水量6301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2%。其中,生活用水量增长2.6%;工业用水量下降0.9%;农业用水量下降11.7%;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下降26.6%。
全区城市建成区面积52.2平方公里,道路长度392.2公里,绿化覆盖面积2286.6公顷,绿地面积2163.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7.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建成区绿地率41.4%。全年完成绿化投资0.06亿元。
全年完成7条道路建设,完成18条小街小巷改造,新建改造污水管网6.5公里,雨污分流改造10公里。实施老旧小区改造85个,惠及15539户居民;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09户,发放补贴资金72.8万元。
十三、环境、资源和应急管理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个。其中,国家级1个,面积3177.9公顷;旗县级1个,面积740.5公顷。全年林木绿化率23.9%。全区林业有害生物检测率100%、无公害防治率100%、产地检疫率100%、成灾率0%,均达到标准要求。
全区空气质量优良比率96.1%,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平均排放浓度为:二氧化硫1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27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36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24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1.2毫克/立方米、臭氧72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区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年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优于断面水质Ⅴ类的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进展顺利。
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启动受污染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前期准备工作,推进了辖区内重金属减排。完成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以及重点监管单位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工作。全年全区工业危险废物产生36.1万吨,全部安全规范处理。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0起,死亡0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
十四、招商服务
全区各招商单位累计外出招商102次,本地对接145次,洽谈对接项目160个,全年引进项目71个,引资58.9亿元。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并同步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历史数据(包括图1、图4)进行了修订。
[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粮食总产量、人民生活等数据来自赤峰市红山区统计调查中心;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城镇新增就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施农业、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规模以上农牧业企业、用水量等数据来自区农牧水利局;户籍人口及变动情况数据来自赤峰市公安局红山区分局;公路里程、公路客货运量、客货运周转量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外贸进出口总额数据来自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财政收支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养老机构、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数据、社团数及民办非企业单位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区医疗保障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签订技术合同、技术交易额、科技成果登记等数据来自区科学技术局;专利数据、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来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城市建设方面数据来自区住建局;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红山区分局;自然保护区、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和草原局红山区分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外出招商及对接次数、洽谈对接项目个数,引进项目及资产数据来自区招商服务中心;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