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在新时代征程中砥砺奋进、开拓进取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目标、攻坚克难。全区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夷陵新篇章。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7.60亿元(不含水力发电增加值),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5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41.67亿元(不含水力发电增加值),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392.43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13.4: 40.3 : 46.3。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13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37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4%。
二、农业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7.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0.11亿元,增长3.5%。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093公顷,增长0.3%;油料播种面积14990公顷,增长4.8%;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6981公顷,增长1.0%;园林水果种植面积22946公顷,增长0.1%,其中柑橘种植面积21031公顷,增长0.1%;茶叶种植面积15499公顷,与上年持平。
粮食总产量20.54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总产量3.48万吨,增长5.0%;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94.17万吨,增长2.9%;园林水果总产量89.03万吨,增长3.5%,其中柑橘产量86.07万吨,增长3.4%;茶叶总产量3.93万吨,增长3.6%。
表1 2024年全区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吨、%
产品名称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粮 食 | 205407 | 0.0 |
薯 类 | 43458 | 3.0 |
夏粮 | 33361 | 2.8 |
小麦 | 98 | 0.0 |
秋 粮 | 172046 | -0.5 |
中稻 | 78891 | 0.1 |
玉 米 | 79157 | -1.8 |
油 料 | 34809 | 5.0 |
油菜籽 | 28168 | 5.1 |
茶 叶 | 39334 | 3.6 |
园林水果 | 890262 | 3.5 |
蔬菜及食用菌 | 941718 | 2.9 |
肉类总产量9.06万吨,增长0.6%。其中,猪肉产量8.11万吨,增长2.2%;牛肉产量0.06万吨,下降15.4%;羊肉产量0.12万吨,下降17.1%;禽肉产量0.77万吨,下降8.5%。年末生猪存栏52.85万头,下降3.2%;生猪出栏101.37万头,增长0.1%。禽蛋产量1.73万吨,增长16.7%。生牛奶产量0.24万吨,下降31.0%。
完成人工造林3522公顷,森林抚育8864公顷,木材采运1.77万立方米。主要林产品产量:竹笋干1049吨,核桃1197吨,板栗2475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分经济类型看,集体企业工业产值下降97.6%;股份制企业工业产值增长11.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增长10.6%。分门类看,采矿业产值下降4.8%;制造业产值增长12.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25.6%。
表2 2024年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磷矿石(折含五氧化二磷30%) | 万吨 | 1219 |
速冻食品 | 吨 | 26848 |
乳制品 | 吨 | 6375 |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 千升 | 60313 |
饮料 | 吨 | 331132 |
精制茶 | 吨 | 72718 |
纸制品 | 吨 | 34669 |
塑料制品 | 吨 | 68494 |
商品混凝土 | 立方米 | 2820867 |
金属门窗及类似制品 | 吨 | 52 |
工商用制冷、空调设备 | 台(套) | 46874 |
变压器 | 千伏安 | 800059 |
电力电缆 | 千米 | 30675 |
锂离子电池 | 万自然只 | 1845 |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90.5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6.95亿元。
全区在库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14家,实现总产值138.74亿元,增长14.4%。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01.40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0.1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年末全区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7个,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村私人投资)增长12.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0.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9%。
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68.56万平方米,下降20.8%。
五、内外贸易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24亿元,增长5.7%,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146.57亿元,增长8.6%。
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74亿元,增长16.6%。其中,出口额17.57亿元,增长12.3%;进口额1.17亿元,增长178.6%。
六、财政
全区实现全地域财政收入107.79亿元,下降1.6%;地方财政总收入65.03亿元,增长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94亿元,增长1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57亿元,增长14.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区实现交通建设投资23.31亿元,增长9.7%。公路线路里程达5377公里,等级公路线路里程5266公里。全区行政村通公路比重1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22087万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200979万吨公里。
全区实现邮政业务总量3.49亿元,增长39.6%;电信业务营业收入4.51亿元,下降1.9%。全区固定电话用户2.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8.09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5.06万户。
全区接待中外游客3750万人次,增长16.1%。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73亿元,下降2.6%;旅游综合收入380亿元,增长13.4%。
八、科技和教育
全区共获市级及以上奖励科技成果7项,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405件。争取市级及以上科技项目资金1281万元,区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达到19967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单位18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1.94亿元,增长10.8%。
学期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2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普通初中14所,小学25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2980人,其中,普通高中7044人,普通初中11335人,小学24601人。全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102.6%。全区共有幼儿园63所,在园儿童11448人。全区在册教职工3264人。各类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49.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9.22万平方米。全区高考文理科上本科线1298人,上线率73%。
九、文化和卫生
全区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16个,其中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2个,文物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1.26万册,全年共借阅图书26.55万次。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7个,其中医院11个,乡镇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个,诊所(个体)129个,村卫生室186个。卫生技术人员365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94人,注册护士142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930张,其中医院1522张,卫生院868张,保健院540张。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区共有村委会152个,居委会30个。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1.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2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33.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6.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16万人,城镇化率62.7%。
表3 2024年年末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人、%
指标 | 年末数 | 比重 |
全区总人口 | 518421 | - |
其中:城镇 | 172042 | 33.2 |
乡村 | 346379 | 66.8 |
其中:男性 | 263500 | 50.8 |
女性 | 254921 | 49.2 |
其中:18岁以下 | 68455 | 13.2 |
18-34岁 | 82738 | 16.0 |
35-60岁 | 219379 | 42.3 |
60周岁以上 | 147849 | 28.5 |
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59元,增长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42元,增长6.6%。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36359元,增长4.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23440元,增长1.7%。
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0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3.4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4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36.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85万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落实城镇居民低保1368人,农村居民低保12117人。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区国土面积3439.08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320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耕地保有量)286.4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182.85平方公里。
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7天,优良率83.9%。年末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6.35万立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99.1%。全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4%。
全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起,其中,道路运输事故2起,工矿商贸事故2起。全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4人,其中, 道路运输事故死亡人数2人,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2人。
注:
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速按不变价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