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县委“三地三区五提升”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以赴抓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着力推进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43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38.7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79.8亿元,增长3.1%。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3.4:78.2﹕18.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88.2%和9.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6.3和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5.1亿元,增长1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9.3亿元,下降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下拉经济0.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8.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3亿元,下降10.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下拉经济0.3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4.3亿元,增长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8594元,按2024年平均汇率计算为32098美元。
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89.0亿元,下降6.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9亿元,增长1.3%;税收收入21.3亿元,下降11.2%。其中,增值税8.1亿元,下降13.6%;企业所得税3.8亿元,下降20.2%;个人所得税0.2亿元,下降35.6%;资源税4.9亿元,增长7.8%;城市维护建设税1.4亿元,下降11.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2亿元,增长6.1%。其中,公共安全支出1.3亿元,增长10.3%;教育支出5.1亿元,增长2.2%;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0亿元,增长58.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4亿元,增长8.1%;农林水支出9.7亿元,增长40.8%;交通运输支出4.3,增长1.6%。
2024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为189131人,比上年末减少2382人,其中男性100166人,占53.0%,女性88965人,占47.0%,性别比为112.59。城镇人口100410人,占53.1%,比上年末提高1.6个百分点。乡村人口88721人,占46.9%。城镇化率为53.09%。出生人口1089人,出生率为5.72‰,死亡人口1817人,死亡率为9.55‰,自然增长率为-3.83‰。
全年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951人。其中:失业再就业912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人。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为5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全县电力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全县年底规模以上企业共22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99家、资质以上建筑业21家、房地产开发公司9家、限额以上单位88家和规模以上服务业11家。
二、农 业
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0万亩,下降0.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5万亩,与去年持平。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2.0万亩,与去年持平;玉米播种面积26.3万亩,与去年持平。粮食总产量11.4万吨,与去年持平。其中,小麦产量0.5万吨,下降0.5%;玉米产量9.3万吨,下降1.1%。粮食亩产量332公斤,与去年持平。年末全县设施农业大棚2038个,同比增加26个,增长1.3%。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715.6亩,下降7.8%,产量10133.1吨,增长0.2%;食用菌产量5529.1吨,增长3%。
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226头,下降19.6%。猪存栏12.2万头,增长28.5%;牛存栏5412头,增长30.5%;羊存栏13.8万只,下降7.3%;家禽存栏287.9万只,下降1.3%;羊群饲养量26.1万只,增长5.8%;肉类总产量3.7万吨,增长16.8%;禽蛋产量5157.5吨,下降5.5%;蚕茧产量145.6吨,下降10.0%。
表12024年农作物及畜牧业生产情况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4年 |
2023年 |
增速(%) |
农作物播种面积 |
亩 |
399329.6 |
399566.3 |
-0.1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
亩 |
344900.0 |
344908.5 |
-0.002 |
其中:小麦面积 |
亩 |
19800.8 |
19809.4 |
-0.04 |
玉米面积 |
亩 |
262765.2 |
262762.2 |
0.001 |
粮食总产量 |
吨 |
114431.6 |
114417.5 |
0.01 |
其中:小麦产量 |
吨 |
5071.3 |
5096.0 |
-0.5 |
玉米产量 |
吨 |
93338.3 |
94419.3 |
-1.1 |
粮食亩产量 |
公斤 |
332 |
332 |
0 |
油料总产量 |
吨 |
1883.0 |
1843.7 |
2.1 |
棉花总产量 |
吨 |
9.5 |
5.9 |
61.0 |
蔬菜总产量 |
吨 |
77942.1 |
76403.2 |
2.0 |
水果总产量 |
吨 |
10788.8 |
10772.6 |
0.2 |
蚕茧总产量 |
吨 |
145.6 |
161.9 |
-10.0 |
肉类总产量 |
吨 |
37374.3 |
31995.3 |
16.8 |
禽蛋总产量 |
吨 |
5157.5 |
5445.4 |
-5.5 |
羊群饲养量 |
只 |
261346 |
247029 |
5.8 |
年末大牲畜存栏 |
头 |
226 |
281 |
-19.6 |
年末猪存栏 |
头 |
121555 |
94559 |
28.5 |
年末牛存栏 |
头 |
5412 |
4148 |
30.5 |
年末羊存栏 |
只 |
137896 |
148683 |
-7.3 |
年末禽存栏 |
只 |
2878663 |
2916457 |
-1.3 |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17769千瓦,增长0.9%;机械耕地面积21860公顷,增长2.0%;机械播种面积18047公顷,增长1.3%;机械收获面积15298公顷,增长2.9%;农机服务收入5030万元,增长0.2%。
全年共完成通道绿化79公里,省级森林植被恢复费造林800亩、森林抚育7000亩,封山育林1500亩;四旁植树145万余株,为登记在册的779株古树名木投保11.7万元综合保险;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万亩,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85‰以下;完成项目用地现地核查160余件;森林资源督查图斑现地核查475个;设置检查站卡217个,日平均检查进山入林人员300余人次,全县未发生一起重大涉林案件,未发生一起等级性森林草原火灾事故。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家,规模工业增加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煤炭行业增长8.7%,煤层气行业增长10.9%;完成总产值638.7亿元,下降0.6%;实现利税142.6亿元,下降21.6%,其中,煤炭行业总产值432.1亿元,下降3.9%;实现利税78.6亿元,下降36.1%;煤层气行业总产值168.8亿元,增长11.2%;实现利税61.2亿元,增长5.2%;完成销售产值601.0亿元,增长3.1%;实现营业收入814.1亿元,增长0.3%;利润总额84.1亿元,下降30.8%;税金总额58.5亿元,下降3.2%。
表2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
指标 |
增速(%) |
总计 |
9.1 |
在总计中:轻工业 |
3.6 |
重工业 |
9.1 |
在总计中:国有企业 |
- |
股份制企业 |
9.8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 |
7.7 |
其他 |
-71.3 |
在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 |
11.8 |
在总计中:非公有制企业 |
4.4 |
在总计中:私有企业 |
-0.1 |
在总计中:中央企业 |
5.1 |
地方企业 |
13.1 |
在总计中:大型企业 |
11.4 |
中型企业 |
3.7 |
小型企业 |
10.2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8.7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8.9 |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18.4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3.1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
-61.6 |
医药制造业 |
6.4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8.4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5.2 |
金属制品业 |
39.8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9.7 |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0.7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2.4 |
全年全县原煤产量4081.5万吨,下降3.3%;洗煤2239.6万吨,下降8.1%;煤层气产量62.8亿立方,增长11.0%;煤层气液化量83.2万吨,增长2.2%;发电量201939.2万千瓦时,增长0.6%;焦炭3.4万吨,下降72.8%。
表3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速 |
|||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增速(%) |
原煤 |
万吨 |
4081.5 |
-3.3 |
洗煤 |
万吨 |
2239.6 |
-8.1 |
煤层气产量 |
亿立方米 |
62.8 |
11.0 |
煤层气液化量 |
万吨 |
83.2 |
2.2 |
发电量 |
万千瓦时 |
201939.2 |
0.6 |
焦炭 |
万吨 |
3.4 |
-72.8 |
热力 |
百万千焦 |
1365513 |
28.6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7%;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值)72.0万吨标准煤,下降3.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5%;规上工业企业工业用电量299875.34万千瓦时,增长4.1%。
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2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19.2%。其中,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其他工程分别完成4.1亿元、0.08亿元和0.02亿元。签订合同额6.2亿元,增长11.2%,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4.1亿元,增长46.0%。建筑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12.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下降66.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完成1.0万平方米,下降77.7%,房屋竣工价值完成0.2亿元,下降87.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0亿元,增长10.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92.3亿元,增长22.9%;民间投资29.4亿元,下降0.1%。产业类投资完成102.8亿元,增长1.4%。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5亿元,增长24.1%;第二产业投资95.8亿元,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全部为工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34.7亿元,增长54.0%。
表4 2024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 |
||
单位:亿元 |
||
行业 |
投资额 |
增速(%) |
总计 |
137.0 |
10.9 |
农林牧渔业 |
6.6 |
24.5 |
采矿业 |
64.1 |
5.0 |
制造业 |
10.6 |
23.5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1.1 |
-19.5 |
批发和零售业 |
0.005 |
-51.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5.3 |
136.9 |
房地产业 |
8.4 |
95.2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0.04 |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4.1 |
63.2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0.2 |
336.9 |
教育 |
2.5 |
-6.4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8 |
-30.0 |
全年全县在库项目390个。其中,计划总投资为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8个,完成投资112.9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2.4%。
全年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9家,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25.9亿元,完成投资6.8亿元,增长83.1%。按工程用途分,住宅投资3.4亿元,增长76.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0亿元,增长122.4%;其它投资0.4亿元,下降11.1%。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51052平方米,下降36.8%。
五、市场贸易和招商引资
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亿元,增长2.7%。其中,城镇消费29.5亿元,增长3.1%;乡村消费8.1亿元,增长1.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5.9亿元,增长0.8%;零售业零售额24.5亿元,增长3.3%;住宿业零售额0.9亿元,增长1.4%;餐饮业零售额6.3亿元,增长2.5%。
表5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
||
单位:亿元 |
||
指标 |
绝对额 |
增速(%)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37.6 |
2.7 |
分地域:城镇 |
29.5 |
3.1 |
乡村 |
8.1 |
1.5 |
分行业:批发业 |
5.9 |
0.8 |
零售业 |
24.5 |
3.3 |
住宿业 |
0.9 |
1.4 |
餐饮业 |
6.3 |
2.5 |
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通讯器材类、五金电料类、石油及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日用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17414.9万元、5697.1万元、117.1万元、5731.7万元、9221.3万元、7154.4万元 和2280.5 万元,分别增长1.1%、3.3%、4.2%、8.7%、22.5%、114.9%和133.5%。服装鞋帽纺织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化妆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6952.3万元、4986.0万元和1359.6万元,分别下降14.6%、11.5%和3.1%。
表62024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及增速 |
||
单位:万元 |
||
指标 |
绝对额 |
增速(%) |
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 |
17414.9 |
1.1 |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
6952.3 |
-14.6 |
化妆品类 |
1359.6 |
-3.1 |
日用品类 |
2280.5 |
133.5 |
五金、电料类 |
117.1 |
4.2 |
体育、娱乐用品类 |
18.3 |
-37.1 |
书报杂志类 |
2.0 |
-94.8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
9221.3 |
22.5 |
文化办公用品类 |
51.0 |
-46.7 |
家具类 |
2.5 |
-97.0 |
通讯器材类 |
5697.1 |
3.3 |
石油及制品类 |
5731.7 |
8.7 |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
4986.0 |
-11.5 |
汽车类 |
7154.4 |
114.9 |
其他未列明商品类 |
3530.6 |
-22.5 |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营业收入1.2亿元,下降17.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3938.9万元,下降5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1090.0万元,增长1.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营业收入8067.0万元,下降4.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营业收入1229.6万元,下降13.4%;房地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113.0万元,增长29.8%。
全年共签约项目47个,总投资额255.2亿元;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44个,总投资85亿元,开工率93.2%;非固定资产项目资金到位额4.5亿元。推进“大数据+招商”模式,打造运营“沁水招商”微信公众号;成功举办百里沁河经济带(沁水段)招商引资推介会。
六、交通、邮电和通讯
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63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9.5公里;共有载货汽车685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载重量2235.2吨,共有公路干线3条120.8公里,公路支线357条1390.2公里,桥梁167座6441.2米,全年公路养护里程1631.7公里。
年末全县邮政局(所)20处,邮政路线31条,邮政单程总长度2156公里。共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302.9万元,比上年增加223.2万元,增长7.2%。其中,国内函件1.7万件,包裹快递64.5万件,订销报纸369万份,订销杂志12万份。
年末全县共有通讯基站数2207座,其中,联通公司582座,移动公司1364座,电信股份有限公司261座。移动电话客户217166户,比上年增加1138户,增长0.5%;其中,5G客户159372户,4G客户57794户。全年共完成通信业务总量16971万元。
七、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38.1亿元,较年初增加19.7亿元,增长9.0%;其中,年末住户存款余额达168.5亿元,较年初增加15.1亿元,增长9.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40.8亿元,较年初增长38.6亿元,增长37.8%。
表7 2024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及增速 |
||
单位:亿元 |
||
指标 |
年末数 |
比年初增长(%) |
各项存款余额 |
238.1 |
9.0 |
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 |
51.1 |
5.4 |
住户存款 |
168.5 |
9.8 |
各项贷款余额 |
140.8 |
37.8 |
其中:住户贷款 |
28.8 |
20.5 |
全年保险行业实现业务总收入10545.1万元,下降2.7%。其中,财产保险业务收入3824.86万元,增长7.7%;人身保险业务收入6720.24万元,下降7.7%。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969.34万元,增长84.9%。其中,财产险赔款2291.14万元,增长69.7%;人身险赔款及给付2678.2万元,增长100.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办学机构63所(个),其中:幼儿园20所,附设幼儿班7个,小学21所,教学点4个,初中8所,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7607人,其中:幼儿园3789人,小学7129人,初中3554人,高中2822人,职中258人和特殊教育55人。毕业生数5309人、招生数4596人、教职工总数2425人。随着全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布局更加优化、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育保障更加有力,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年我县高考600分以上38人,比去年增长72.7%。一本达线人数314人,达线率30.4%,比去年增长1.5个百分点;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727人,达线率70.2%,比去年增长3.5个百分点。中考成绩600分以上288人,比去年增加68人,增长6.9个百分点,与其他县区相比,优生比例提升幅度最大。
表82024年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
|||
单位:人 |
|||
指标 |
招生 |
在校生 |
毕业生 |
职业教育 |
48 |
258 |
204 |
普通高中 |
1117 |
2822 |
1060 |
初中 |
1173 |
3554 |
1271 |
小学 |
1261 |
7129 |
1294 |
学前教育 |
985 |
3789 |
1457 |
特殊教育 |
12 |
55 |
23 |
我县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协同发展,民办学校共4所,均为幼儿园,年检合格率100%;特殊教育保障提质,目前在册学生55人,其中在校就读38人,送教上门17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教师资源统筹配置,共招聘特岗教师10名,幼儿教师9名,签约公费师范生5人;全年参与竞聘教师2322名,其中聘任到教学岗位1974人,聘任到教学辅助岗位348人;加强硬件设施配套,投入9220万元,用于新城小学、桃园小学、定都小学、桃园幼儿园等重点工程的新改扩建;投入439万元,为全县薄弱学校配备智慧黑板、可调节课桌椅、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智慧教室等设施设备;投入506万元,用于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投入426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维修保障。在此基础上,狠抓校园安全落实,我县共创建省级平安校园6所,市级38所,县级12所,平安校园创建率达100%。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年末共培育了9家拟申报企业。分三批次组织推荐了7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创新型企业孵化培育,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落实网络安全责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建设,抓好“数字沁水”基础建设,建设“城市大脑”和“数据平台”,提升“数字沁水”核心系统、关键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我县推进数字化应用水平。
全年全县平均气压915.6hpa,年平均温度12℃,年平均相对湿度63%,全年降水量534.7毫米,年平均风速2.7m/s。
九、文旅、卫体和广播电视
年末全县共有群众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史博物馆1个,宣传文化中心1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梅杏剧院1个,游泳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县级剧团1个,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个;打造了沁水县高层次人才生活馆和树理书场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层次人才生活馆获评2024年度晋城市“最美新型文化空间”称号;全年乡村文艺小分队开展活动1160场次,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开展活动228场次,乡村文化带头人开展活动477场次。完成免费送戏下乡237场次、送电影下乡2182场次、文旅公益课堂培训280课次、树理周末公益剧场及西关玉帝庙周末文旅小剧场演出63场次,在县城树理广场举办2024年“文旅公益课堂”汇报展演活动;全年精心组织传统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吹打乐擂台赛、彩车巡游等“两节”社会文化活动,《李家山竹马》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传统手工软米饭》《传统手工调味佳品老黑酱》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沁河古堡谷柿醋非遗工坊成为县级非遗工坊;开展了包括“两节”传统民间文艺展演、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产品展销、非遗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东西峪)旧址和沁水县胡家掌十六院2个国家3A级景区。开展了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土沃乡下沃泉村喜摘2024年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誉,成为全市新创建的5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三文鱼养殖被央视《焦点访谈》关注报道;沁水蜂蜜走进了“与辉同行”直播间;“沁水山楂”在2024年服贸会山西之夜冷餐会上惊艳亮相;八里坪考古发掘项目被省文物局授予“2023年度最受公众关注的山西考古新发现”的荣誉称号。
年末全县共有广播电视台1个,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调频发射功率0.3千瓦,广播覆盖率为98%;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发射功率0.3千瓦,电视覆盖率达98.8%;全年在中央电视台发稿10余条,在山西电视台发稿30余条,在晋城电视台发稿421余条,在市电台发稿540余条,在太行日报发稿100余条,在“学习强国”晋城平台发布稿件共360余条;《万人空巷!无人机表演秀拉开赵树理文化旅游节序幕》被评为晋城市第七届“晋城好新闻”二等奖,作品《曲艺弦声 一梦千年——沁水县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工作纪实》被评为晋城市第七届“晋城好新闻奖”三等奖;策划创作拍摄完成的微电影《下沉日记三部曲》获得第七届山西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征集展示活动一等奖;制作了《沁水,以丰收之礼为祖国庆生,共祝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等原创作品,原创视频比例达到80%,开创了沁水融媒快新闻的报道模式;融媒体中心全年共播出新闻253期1489条,向其他平台供稿620条;自办类新闻专题栏目《沁水回响》制作播出50期,简讯类新闻栏目《一周新闻热点回顾》制作播出41期,同时制作转播《沁水新闻》236期,制作播出公益类广告170余期;公众号“沁水融媒”和“今日沁水”公众号制作刊发文章3300篇,“沁水融媒”关注人数突破73000+,单篇点击量最高达到5.5万次;抖音号“沁水融媒”保持优势,短视频内容生产实现“新突破”,共发送3346条视频获赞173万,作品分享35万次,播放量达5237次,单条视频最高阅读量367.5万,粉丝总数84万+。
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54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0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58人,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100%;全面加强医保待遇水平,全年医保总支出2.59亿元,其中职工医保支出9049.1万元,居民医保支出16890.1万元;累计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城乡居民医保7218人;“一站式”结算和手工零星报销6066人次161.1万元;将全县12家乡镇卫生院纳入“两病”门诊用药保障鉴定机构范围,城乡居民“两病”待遇享受2426人20.6万元,全县慢特病鉴定通过1587人。
全年稳步提升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水平,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从6720元/人/年提高到7320元/人/年,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从710元/人/月提高到740元/人/月;已脱贫户8659人中,低保兜底保障共1613人,三类监测843人,低保兜底保障 280人;全县共有城乡低保对象2077户2514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542.3万元。为5667人在“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系统”上传电子档案,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282人,累计发放128.4万元,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436人,累计发放541.2万元,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共办理结婚登记578对,补领结婚登记194对,受理离婚申请399对,办理离婚登记201对,登记合格率100%。
十、居民收支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24元,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29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84元,增长7.1%。
全县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4126人(其中:省外532人),实现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持续稳定目标;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106元,增速17.1%。
全县为1683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定期抚恤补助资金1396.7万元;按时发放124名义务兵家庭优待金326.1万元;大学生入伍奖励金19.2万元;12名预备消防士家庭优待金51.0万元;为366名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3.9万元;为85名城乡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医疗补助33.8万元;全县退役军人服务站编制数38名,拨付12个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经费6万元,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经费10万元;为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建档立卡6228人,优待证申请信息通过5707条,发放4925张;帮扶援助生活困难退役军人92人,医疗困难退役军人50人,突发事件退役军人1人,援助金额共81786元;全县全年共办理残疾人证928人:新办447人、到期换证387人、变更91人、迁入1人;残损换新3人、跨省通办1人;共注销残疾人证415人。
高质推进民生实事落实。开展中医巡回医疗服务,共计派遣医务人员687人次,诊疗服务16189人次,完成免费“两癌”检查工作任务,为适龄妇女免费提供宫颈癌筛查项目15000例、乳腺癌筛查15000例,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综合上报率100%,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覆盖情况均为100%。
社会治安持续巩固,全年共立刑事案件335起,破获275起,其中现行案26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8人;抓获网上逃犯58人,其中历年逃犯2人;共立电诈案件63起,破获2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8人,起诉诈骗及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77人。
全县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951人。其中:失业再就业912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人,失业率1%,控制在4.5%以内。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68361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7230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121131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29653人、25093人、35783人,完成率为105.3%、106.8%、105.6%。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20户2010人,参保率达100%;新建企业年金制度企业户数10户。“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8.5万人,申领电子社保卡17.2万人,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达92.9%。全县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各类人才发放各项补贴资金共134.1万元。全年开展各类培训2913人。新增技能人才560人,高技能人才775人,为我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全县仲裁机构和基层调解组织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51起,其中:仲裁机构受理201起、基层调解组织受理350起,调解结案437起、裁决结案114起,调解结案率为79%;劳动保障维权中心接收并办结“互联网+督查”“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省转办欠薪线索879起,为528名农民工追发工资625万余元。开展各类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6次。向社会公布了4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联合惩戒2起。劳动保障监察监管信息上线率达8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99%以上。
十一、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县实行县处级领导包联制度和蓝黄红“三色管理”,190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56.0亿元,投资完成率112.2%。其中:17个省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50.2亿元,投资完成率177.5%,投资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一。全年共实施3个省级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386.96万元;已经完成2个乡镇(胡底乡、张村乡)服务标准化的快递综合服务站,11个村级快递便民服务点(里必村、曲堤村、张河村、孔必村、枣元村、殷庄村、芦坡村、杏则村、上阁村、张马村、下川村),发放县级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14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资金30万元;拨付市级2024年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奖励资金136万元,共受理市级农村分布式光伏补贴项目823户,涉及全县11个乡镇,其中农户803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户,总共申请补贴资金380万余元。全县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182个,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87个。
全县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一城两带四区四廊、百村千庄共富共美”布局,推进总投资84.3亿元的55个项目建设,促进东方古堡示范廊带、2个精品片区、17个精品示范村、35个提档升级村、130个环境整治村综合提升,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到86%,建制镇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率达到100%。持续推进48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总施工面积达2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000户、12000多人;高品质打造沁河生态经济带,三河口湿地公园、胡家掌十六院、树理小镇高频“出圈”,东方古堡示范廊带“两镇十村”成为文旅休闲新去处,全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高标准建设太行一号示范带,17个精品示范村、35个提档升级村、130个环境整治村综合提升;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蜂蜜、肉鸡、黑山羊、中药材、食用菌五大特色产业扩规提档。沁水东立交枢纽、南山城市路、玉皇山外环路全面通车,城隍庙商业广场开街营业,党校迁建项目、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基本完工,4公里慢行系统、6条背街小巷、3处口袋公园、15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居住环境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力、吸附力不断增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便民便企,“7×24小时”自助服务延伸至乡镇,政务帮办代办点覆盖到各村,田长制在全省率先建立,3处地表水国、省、市考断面全部为优良水体,土壤环境安全利用率100%。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县有自然保护区1个(历山),自然保护区面积24800公顷,拥有“华北绿肺”、“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之美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太行洪谷),保护面积2032.4公顷,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0%,是华北地区少有的集雄、壮、奇、秀于一体的山水景观,先后获得“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森林氧吧”、“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
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向省外运输原煤192.3万吨,下降62.8%,外运原煤占原煤产量4.7%。全年全县全社会用电总量38.4亿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0.17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5%;第二产业用电33.2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6.6%;第三产业用电2.8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0.9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3%。
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2.95,同比改善4.5%,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4,有效监测天数366天、达标天数317天,空气优良率达86.6%。其中,NO2平均浓度值为17μg/m³,同比改善10.5%;PM2.5平均浓度值为22μg/m³,同比改善8.3%;PM10平均浓度值为33μg/m³,同比改善13.2%;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1.2mg/m³,同比持平;SO2平均浓度值为5μg/m³,同比持平;O3日最大8h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68μg/m³,同比上升5.0%。3处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县20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建成区内无黑臭水体。土壤环境质量趋于低风险,安全利用率100%,无疑似污染地块。
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城集中供气覆盖率99%;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87%;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5.17%。
公报注释 :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本公报所列增加、增长、减少、下降均系与上年比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5.固定资产投资中计划总投资为500万元-5000万元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统计方法为财务支出法,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统计方法为形象进度法和财务支出法二选一。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民营经济资料来自县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重点项目建设资料来自县发展和改革局;农业资料来自县农业农村局;招商引资资料来自县投资促进中心;就业、社会保障等资料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等资料来自县医疗保障局;市场主体资料来自县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督资料来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林业相关资料来自县林业局;交通相关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总量、电信业务总量、电话用户、上网人数等通信数据分别来自县邮政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保险资料来自县财产保险公司和县人寿保险公司;金融相关数据来自市人行;教育相关数据资料来自县教育局;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旅游等资料来自县文化旅游局;广播电视等资料来自县融媒体;卫生、计生、体育等数据来自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城乡低保等相关资料来自县民政局;城镇建设资料来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绿化等资料来自县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生态环境资料来自晋城市生态环境局沁水分局;应急管理资料来自县应急管理局;社会治安资料来自县公安局;退役军人资料来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气象资料来自县气象局;其他数据资料均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