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东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东台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东台调查队

2025年4月24日

2024年,东台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紧紧扭住“十大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总抓手,深入推进“一二三四”总体布局,坚定“工业强市”首位战略,经济运行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中有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中国式现代化东台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3.38亿元,可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12.65亿元,可比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594.91亿元,可比增长5.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5.4:34.6:50.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4592元,可比增长5.9%。

创新动能不断聚集。年末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3.19万户,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0.27万户;年末登记个体经营户7.33万户,全年新登记个体户0.51万户。全年净增国家高企80家、总数达453家;新增国家级独角兽企业1家;获批省级瞪羚企业5家。

就业创业扩容提质。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23万人,全年新开发公益性岗位210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20人,开展技能提升培训4239人次,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2149个。举办东台市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培养高技能人才759人,新增数字技能人才574人,累计获评江苏工匠4人、省级企业首席技师8人、盐城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东台政策,引进高校毕业生5088人。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5.2亿元,可比增长4.2%。粮食总产103.2万吨,较上年略增。全年蔬菜、瓜果播种面积98.2万亩、29.3万亩,总产量分别达393.3万吨、115.1万吨,同比增长2.8%、3.3%。全年累计出栏生猪70.4万头,同比下降25.0%。家禽出栏2596.2万只,同比下降19.0%。水产品总产量19.2万吨,同比增长2.2%,其中淡水水产品、海水水产品分别为9.6万吨、9.7万吨。

现代农业不断突破。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9.1%。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1.6万千瓦,同比增长1.9%。累计建成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6个,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到89.5%。智慧农业加快发展,新打造无人农场1家、物联网基地2家。科技支撑不断增强,新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个,西瓜新品种“三彩”“三笑”通过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实现“东台西瓜”自有品种零的突破。新创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部省级龙头总数达19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好。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5%。全年工业用电量5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20.1亿元,同比增长14.2%。分经济类型看,内资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5.2%,港澳台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0.0%,外资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5.8%。分行业看,列统的32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产值同比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62.5%。

先进制造业发展良好。全年实现制造业增加值316.4亿元,可比增长6.8%,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6%。战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规上工业战新产业累计实现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4.8%。全年工业实时开票销售1647.2亿元,同比增长12.1%。

建筑业发展稳定。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218.6亿元,同比下降3.6%,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竣工产值161.2亿元,竣工率8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28.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6.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3.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2.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4.2%。分领域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8%;高技术投资同比下降8.8%;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5%;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降5.7%;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7%。

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年70个省和盐城重大项目,本年完成投资280.5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3.6%。全年新增投资项目255个,其中新列统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59个。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90个、57个;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重大项目投产达效,拉动新能源产业规模倍增;青山不锈钢开工建设,带动溱东、时堰省级特钢产业集群提档升级;联合无人机加快推进,获批全省第3家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2亿元,同比增长20.3%。分行业看,限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5.3%、16.6%;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8.6%、16.1%。日常消费保持较高增速,限上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2.4%、33.2%;新兴消费市场增长迅猛,可穿戴智能设备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类、智能手机类、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56.2%、71.7%、81.2%、29.1%、332.6%。

外资外贸稳中提质。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4.3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出口总额115.5亿元,同比增长4.4%;进口总额18.8亿元,同比增长81.9%。利用外资增速继续保持稳定,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数12个,新批境外投资项目数5个,新批协议外资12697万美元,同比增长20.4%,实际利用外资6670万美元,同比增长10.6%。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路网通达。全年旅客运输量798.4万人,同比增长2.9%;货物运输量5248万吨,同比下降2.2%。旅客周转量4.8亿人公里,同比下降1.9%;货物周转量87.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1%。年末全市公路里程4222.9公里,公路网密度118.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国道里程139.7公里,省道里程138.26公里。按等级划分,高速公路里程35.5公里、一级公路里程271.7公里、二级公路里程239.2公里。

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6.96万辆,同比增长3.0%,净增0.5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6.31万辆,同比增长2.8%,净增0.45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0.18万辆,同比增长1.9%,净增0.19万辆。

邮政电信加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0.29亿元,同比增长38.1%;邮政业务收入4.15亿元,同比增长18.6%。全年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10409万件,同比增长42.5%;快递业务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18.7%。电信业务总量9.46亿元,同比增长6.4%;电信业务收入8.97亿元,同比增长8.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05.93万户,同比增长2.3%,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4.22万户,同比增长6.9%。

旅游市场活力迸发。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118.6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7.6亿元,同比增长13.5%。接待入境游客11216人次,同比增长383.9%,旅游外汇收入350万美元,同比增长414.7%。全市有国家4A级景区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连续6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西溪天仙缘景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天仙缘大型仙幻实景秀入选江苏省2024年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案例;条子泥、巴斗村等9个点位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全国美食之旅线路和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线路;红庄、甘港入选省2024年第一批长三角自驾游优质资源“臻选”品牌;旅游1号线入选国家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保持稳定。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98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税收收入51.23亿元,同比增长0.8%,税收比重75.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86亿元,同比增长4.0%,主要用于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04亿元,同比增长11.0%;农林水利支出22.56亿,同比增长21.2%;教育支出16.34亿元,同比增长3.8%;住房保障支出10.99亿元,同比增长6.3%。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78.4亿元,同比增长8.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63.1亿元,同比增长16.0%。按行业分,18个行业贷款余额中有16个行业比年初呈增长态势,增长面达88.9%,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172.4亿元,同比增长25.3%。

八、科学技术、教育

科技创新量质齐升。全年专利申请授权量326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788件,同比增长5.8%;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53件,同比增长28.7%;PCT专利申请量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4.5件/万人,同比增长29.1%。全年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665家,创历史新高;建有科技服务平台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众创空间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6家。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41所,其中,普通中学38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31所,幼儿园69所。在校学生总数7.0万人,毕业学生总数1.75万人,专任教师总数716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加强先进典型引路,年内新增2个盐城市名校长工作室、5个盐城市名师工作室,1人获评江苏教育年度人物、2人获评江苏省模范教师,新增3个盐城市“四有”好教师重点培养团队,援藏教师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繁荣惠民。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40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57.7万册,电子图书藏量35万册。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有线电视用户16.6万户。全年送戏下乡100场次,送书下乡0.9万册。艺术创作生产再获丰收,小品《特殊作业》获首届“田汉杯”小戏小品编、导、演技能大赛小品类亚军、获2024年长三角地区暨第17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广场舞《海韵》获苏北五市文艺联盟展演“优秀节目奖。

卫生事业强基提质。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49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803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5676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717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890人,注册护士2766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10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00人。东台医共体建设入选全国基层卫生十大创新实践。

体育事业活力绽放。全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各类比赛中共获金牌91人次,银牌95人次,铜牌62人次。承办各类赛事8项,其中全国性赛事4项,省级赛事4项。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677人,建成各类健身步道15公里。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总体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1.66万人,同比减少1.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8.37万人,乡村人口33.2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992人,人口出生率为2.9‰;死亡人口11135人,人口死亡率为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在户籍人口中,18岁以下人口9.85万人,18-34岁人口14.1万人,35-59岁人口39.17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38.55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35万人,城镇化率达62.22%,比上年提高0.7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增趋优。全年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75元,同比增长5.8%。其中,工资性收入21181元,同比增长6.7%;经营净收入9341元,同比增长5.7%;财产净收入2071元,同比增长1.1%;转移净收入14582元,同比增长5.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4473元,同比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273元,同比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52:1缩小为1.50:1。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143元,同比增长6.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896元,同比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25元,同比增长7.6%。

社会保障全面有力。年末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8.9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9.3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8.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0.4万人,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8.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13.6万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救济7978人。全年实施医疗救助146.4万人次,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27亿元。

养老服务扎实多元。拥有公办养老机构19家,民办养老机构10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建成4家镇区级日间照料中心、6家村(社区)级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家长者幸福食堂、5个幸福助餐小院、17个互助养老睦邻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全面覆盖,拥有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40家,为260户特殊困难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推进建设家庭照护床位60张,为1.05万名75-79周岁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覆盖6.3万老年人,月服务超8万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建成区面积39.8平方公里,新增城镇绿地面积5.9公顷。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总规模达8.5万吨/日,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3%,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道路长度366.6公里,比上年增加1.26公里;排水管道长度546公里,比上年增加2.5公里;桥梁298座。全市共有1座投入运营的城市水厂,总供水能力达30万吨/日,深度处理能力30万吨/日,自来水深度处理率达100%。新建、改造水管网长度320公里。

生态环境提质增绿。全年PM2.5平均浓度29.7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4.2%,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2%,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新建小微湿地14.4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9.4%。全年造林面积424.7公顷,其中新增成片林面积77.7公顷,改造既有林面积347公顷。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最终以《东台统计年鉴》公布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