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谱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策应“中兴”城市发展战略,锚定“生态人文都市区、产业创新未来城”的发展定位,以“拼争项目量质突破年”为主题,团结拼搏、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4.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28.34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235.80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构成比重为0:49.2:50.8。

财政收支: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8亿元,同比增长7.1%。从收入完成情况看,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97亿元,增速2.8%。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较2023年增长1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区13个行业大类中有11个实现正增长,9个行业高于全区平均增速,其中增速排前三的是金属制品业(136.0%)、医药制造业(127.5%)、橡胶和塑料制品业(50.8%),分别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24.8、116.3和39.6个百分点;对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拉动作用排前三的是汽车制造业(2.5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8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1.7个百分点),合计拉动增长6.0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全区轻重工业比为59.6:40.4。重工业企业同比增长16.7%,高出全区平均增速5.5个百分点,高出轻工业9.2个百分点。从经济效益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20亿元,同比下降0.8%;实现利润总额5.03亿元,同比增长10.4%。分行业看,全区13个行业大类中营业收入有5个行业正增长,且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增速最高的是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166.1%,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66.9个百分点;有6个行业利润总额正增长,5个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总量最大,占比高达42.3%,同比增长3.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实现148.85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2.5%。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44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34.90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出省施工产值256.7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8%,占建筑业总产值的27.5%。全年签订工程合同额1551.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建筑业竣工产值202.9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8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50.29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32.8%。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青云谱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1%;从三大投资领域看,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0.7%,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9%,占比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4.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6.9%,占比同比下降1.2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19.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5.12%,占比同比提高4.01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

2024年,青云谱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78亿元,增长2.6%。分规模看,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25.21亿元,增长-1.3%;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112.57亿元,增长1.6%。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04.28亿元,同比增长10.5%;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32.17亿元,同比增长-0.6%;住宿业实现营业额4.50亿元,同比增长14.5%;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1.69亿元,同比增长13%。

五、重点服务业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146家,实现营业收入81.21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单位94家,实现营业收入43.71亿元,同比增长11.0%。从各行业的发展规模看,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和卫生业的营业收入稳居前三,是全区重点服务业中的三大支柱行业,分别占全部营业收入的21.3%、20.1%和17.8%;从各行业的发展速度看,有4个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速在20%以上,分别是房地产租赁经营增长43.5%,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增长43.0%,租赁业增长28.9%、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24.8%,但同时负增长的行业也有4个。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6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4.7%;实际利用内资76.29亿元,比上年下降11.2%;出口总额14.79亿元,比上年下降45.4%。

七、教育、科技体育

教育事业:2024年末全区区属普通中学8所,在校学生6398人,其中,女生3005人,专任教师477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21999人,其中,女生10207人,专任教师123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均为100%。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功接受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投入4.2亿元加快推进洪都、万溪等4所学校建设。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新增省标准化幼儿园10所、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全员实行“阳光分班”,让教育更加公平公正。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新增托育点位6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08个,托育机构平均收费标准下降25.8%,群众“入托贵”“入托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科技体育:全年安排科技支出1059万元。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3家,其中,本年新增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04家,独角兽瞪羚企业2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8.89%。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88件。完成登记技术合同224份,成交额达59.33亿元。人才队伍量质齐升。新建“赣才归巢”人才工作站10个。开展“百场校招”“才聚青云”等招聘活动272场,引进各类人才4117人。新增省级高层次人才48人,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超60人。1人入选“全国百名优秀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名单”。1人入选“赣鄱俊才支持计划”。

全区拥有体育场地956个,其中,足球场地29个,篮球场地174个,排球场地61个;健身活动场所658个。我区各体育代表队在省、市等一系列重大比赛中频创佳绩,获得省级以上奖牌402枚,其中金牌305枚,银牌71枚,铜牌26枚。获评“全省体育高质量评估”第一等次,连续八年荣获“全省青少年业余训练十强区”称号。

八、文化事业

区图书馆图书总藏量为230千册,发放借书证1469个,总流通人次为18.98万人次,书刊外借达9.36万册次。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服务群众180万人次。区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名单,为全市唯一。区工人文化宫投入使用,服务职工群众1.7万人次。6家孺子书房投入使用,“文化四区”建设深入人心,以文润城、以文化人的氛围日益浓厚。举办首届全国糕饼文化艺术展、“遇见·青云谱”等系列大型文旅活动50余场,吸引游客超1600万人次。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洪都夜巷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九、卫生

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6所,病床数265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3271人,其中,执业医师1216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47‰,婴儿死亡率2.6‰,产妇住院分娩率100%。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省、区妇保成功签约紧密型医联体。市立医院新院区、镇卫生院重建项目基本完工,即将投入运营。智慧医疗系统实现信息化互联互通。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1.47%。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2024年,全区年末户籍总户数90385户,总人口258835人,年平均人口258548人,年末户籍城镇人口为258835人,城镇化率为100%;全区年末常住人口354582人,城镇人口354582人,城镇化率为100%,年平均常住人口354469人。

人民生活: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63元,同比增长4.4%。

社会保障: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7590人,发放养老金4.67亿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25240人,医保基金支出2.32亿元;为2000余名困难群众购买“青云暖心保”,减轻就医负担。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3254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167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658人。打好就业增收“组合拳”,深化“5+2就业之家”建设,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5100人。扎实推动根治欠薪,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勤者有其业、劳者有所得。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发放社会救助金2586万元,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健全人口服务体系。新增“一老一小”幸福院3家、幸福食堂5家,累计服务老年人15万人次。“青云囍事”“礼安青云”模式广受群众好评,移风易俗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交通:路网结构不断优化。洪腾高架、上海路南延成功通车,洪城路—解放西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广州路下穿京九铁路隧道工程有序推进,“3-5分钟上高架、进环线”覆盖区域进一步拓宽。打通新居路等“断头路”2条,洪都老厂区及周边区域支路总长度突破25公里。新增停车泊位1182个,“停车难”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城市面貌持续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路域环境有效改善。更换一体化新型井盖175座,道路平整度不断提高。新建口袋公园[9]2个,新增绿地面积3800平米,让更多群众“开门见绿”。全省首创“城管+公安+律师”执法举措],城市管理更加文明、规范、高效。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万溪村等3个安置小区回迁工作,分配房源4000余套,助力903户居民实现“安居梦”。整治C、D级危房337栋。改造老旧小区17个,惠及居民6300余户,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8台,群众居住更加舒心。

生态环境: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件全部完成整改。PM2.5同比改善2.9%;PM10同比改善4.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5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3%,位列中心城区第一。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10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Ⅳ水体比例100%。投入6.56亿元,建成海绵城市示范项目9个,海绵城市总面积达14.88平方公里。投入约8亿元加速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程,707个排水单元全面完成整治。建成“无废社区”5个,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