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云浮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365”竞标争先体系,一以贯之践行“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面回顾和总结云浮建市30周年成绩经验,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展现云浮新作为、彰显云浮新担当、作出云浮新贡献,为乘势开启第二个“云浮30年”增强了信心、铸就了底气。
一、综合
经广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309.1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3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7.1%;第二产业增加值357.64亿元,增长7.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0.5%;第三产业增加值712.22亿元,增长2.3%,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2.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3:27.3:54.4。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619元,比上年增长3.9%。
分县(市、区)看,云城区、云安区、罗定市、新兴县和郁南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市比重23.0%、11.3%、26.9%、26.5%和12.2%。
202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99.38万人。年末常住人口239.7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3.6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7.42%。全年出生人口1.99万人,死亡人口1.86万人,自然增长人口0.13万人。
表1 2024年年末人口及其构成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0亿元,下降33.0%;其中,税收收入29.01亿元,下降8.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7.19亿元,比上年增长0.04%。其中,教育支出54.40亿元;卫生健康支出26.8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7.46亿元。民生类支出199.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7.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9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6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17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相比下降0.4%。分类别看,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4.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9%,衣着类价格上涨0.3%,居住类价格上涨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6%,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9%,医疗保健类价格下降0.2%。
图1 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表2 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4.54万亩,比上年增长0.2%;甘蔗种植面积0.40万亩,增长2.9%;油料种植面积27.53万亩,增长1.5%;蔬菜种植面积44.16万亩,增长3.8%;中草药种植面积20.82万亩,增长16.2%。
全年粮食产量64.50万吨,比上年增长0.5%;甘蔗产量1.35万吨,增长3.0%;油料产量5.66万吨,增长2.0%;蔬菜产量70.21万吨,增长3.3%;水果产量60.15万吨,增长7.1%;茶叶产量0.35万吨,增长1.2%。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0.95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猪肉产量14.41万吨,增长0.3%;禽肉产量26.27万吨,增长6.3%。
全年水产品产量10.28万吨,增长1.9%。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8.9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其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8%,股份制企业增长10.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2.3%,重工业增长8.7%。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长17.5%,中型企业下降5.6%,小微型企业增长15.1%。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比上年增长3.7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9.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2.4%,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32.8%。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9%,比上年增长2.1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41.6%,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8.8%,先进装备制造业下降10.2%,先进轻纺制造业增长22.7%,新材料制造业增长24.6%,石油化工业增长12.2%。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2%,比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0.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2.4%,汽车制造业下降20.9%。
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34.2%,建筑材料增长3.6%,金属制品业增长26.6%,食品饮料业增长11.8%,家具制造业增长15.4%,纺织服装业增长31.1%。
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0.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9.05%,比上年末减少0.0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93%,比上年末减少0.0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2.46%,提高0.0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9.48%,提高0.2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0.43万元/人年,比上年增长9.12%。实现利润总额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9.3%。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0.52亿元,增长18.3%。亏损企业亏损面32.9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54元,比上年增加0.08元。
表3 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
表4 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82.7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13家,比上年增长6.6%;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4.98亿元,下降1.3%。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8.47亿元,增长4.1%;金融业增加值56.56亿元,增长7.3%;房地产业增加值105.66亿元,下降4.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49.35亿元,增长2.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09.13亿元,增长0.6%,占第三产业43.4%。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6.56亿元,比上年下降2.6%;利润总额6.57亿元,下降1.5%。营业收入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降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29.2%,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下降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降13%,卫生和社会工作下降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6.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2%,教育业增长5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7%。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0.54亿元,比上年增长8.4%。货物运输总量9453.59万吨,增长0.6%。货物运输总周转量102.31亿吨公里,增长2.6%。
表5 2024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公路旅客运输总量346.69万人,比上年下降9.8%。旅客运输周转量32268.33万人公里,下降7.9%。
表6 2024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256.77万吨,比上年下降21.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39.14万吨,增长5.7%;内贸货物吞吐量4117.6万吨,下降21.9%。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3.01万标准箱,增长16.1%。
2023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9017.3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27.42公里。2024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51.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4.0%,其中,私人汽车46.9万辆,增长4.0%。民用轿车保有量49.6万辆,增长4.0%。其中,私人轿车46.6万辆,增长4.0%。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8.73亿元,增长19.6%;快递业务量3959.69万件,增长43.9%;快递业务收入4.80亿元,增长13.7%;电信业务总量21.48亿元,增长8.7%。年末电话总用户263.3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7%;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2.27万户,下降6.6%;移动电话用户240.60万户,增长2.8%。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81.60万户,增长3.6%。年末移动互联网用户220.14万户,增长4.4%。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9.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2%。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8%。工业投资增长16.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5.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3%,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1.9%,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2.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19.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先进制造业投资下降21.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9%,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下降20.7%。
表7 2024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表8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1.20亿元,比上年下降20.5%。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48.51亿元,下降22.4%;办公楼投资0.16亿元,增长80.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42亿元,增长10.3%。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40.6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14.08万平方米,下降28.0%。
表9 2024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33亿元,比上年增长0.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9.45亿元,增长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2.88亿元,增长2.0%。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增长32.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8.0%,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12.0%,日用品类增长9.3%,中西药品类增长0.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9.8%,化妆品类下降31.2%,金银珠宝类下降18.0%,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25.9%,书报杂志类下降6.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1.1%,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4.1%,汽车类下降3.8%,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4%。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4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出口101.65亿元,增长32.3%;进口38.58亿元,下降4.2%。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63.06亿元,比上年增加26.34亿元。
表10 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11 2024年主要商品出口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12 2024年主要商品进口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13 2024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增长速度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3个,比上年增长4.9%。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37亿元,下降30.0%。
八、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57.0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4%;各项贷款余额1485.82亿元,增长5.3%。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税后)11.23亿元。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99%。
表14 202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2024年末,全市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2家,市价总值1131.24亿元。证券公司分支机构10家,股票账户数52.85万户,增长3.97%;代理股票交易额2963.74亿元,增长29.37%。
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1.64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25.50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6.14亿元,分别增长7.4%和2.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7.48亿元,增长9.9%。全年赔付支出19.15亿元,增长14.0%;其中,人身险业务赔付支出8.29亿元,增长21.9%;财产险业务赔付支出10.85亿元,增长8.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3.73亿元,增长9.0%。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74元,比上年增长5.5%。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87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5元,增长6.1%。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35元,比上年上升2.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044元,上升5.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97元,下降0.4%。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其中城镇为39.8%,农村为41.1%。
图2 2024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2024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39.71万人,比上年增长2.1%;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19.94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2.9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6.4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9.72万人,同比增长1.1%。参加工伤保险29.02万人,同比增长16.4%。参加生育保险24.67万人,增长2.1%。
表15 2024年末全市参加各类保险人数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不含上下级往来)6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年末累计结余63.8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1%。全年全市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年末累计结余35.1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5%。年末城市低保人数0.33万人,农村低保人数5.78万人。全年城镇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0.78万人。
全年全市养老机构45家,养老机构床位3604张,入住服务对象1626人。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047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42个。注册志愿者人数达39.06万人,注册志愿者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6.49小时。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2.13亿元,为全国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0.63亿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各级各类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14.40万人;在校生56.19万人;毕业生15.58万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06人,在校生902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8.78万人。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企业办研发机构149个,全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7.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3%。2023年,全市省级科技奖励成果5项。2024年,全市专利授权量1526件,比上年下降19.2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85件,增长46.83%。截至2024年底,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82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45件。有效发明专利十年以上维持率14.86%。全市共有280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1110件,其中81家企业有发明专利授权161件。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1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045.9万元,比上年增长11.5%。
表16 2024年专利申请、授权和有效专利情况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9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
全市共有建成或在建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全市建成的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4个,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1个;标准化技术机构1个。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个。
截至2024年底,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实验室90家,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分别为440、294和243家,获得CCC产品认证的企业40家。
全市共有风廓线雷达2部。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1个,县级以上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8个。全市有广播电视台5座,发射台站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202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2.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7%。
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8.25万人次,同比增长7.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61亿美元,同比增长27.7%;国内过夜游客430.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108.15亿元,同比增长4.8%。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健康机构1503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5个、卫生院5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机构4个、村卫生室959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71万人,比上年增长0.37%;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6万人,注册护士0.79万人;拥有医疗床位1.33万张,其中,医院0.89万张。全市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46万人,床位0.33万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1人,卫生监督员56人。甲乙类传染病9094例(均为乙类),死亡121人,发病率379.43/10万,死亡率5.05/10万。
全市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3项次全国冠军。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经初步统计,全年地表水资源总量67.86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59%。年平均降水量1618.0毫米,较平常年景(1521.8毫米)偏多6.3%。全年日照时数1587.6小时,与常年(1587.5小时)持平。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77.6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7%。全社会用电量121.31亿千瓦时,增长8.54%。其中,工业用电量78.51亿千瓦时,增长8.33%。
全市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包含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为100%,其中Ⅱ类水质的断面比例75%,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25%。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年平均浓度分别为9微克/立方米、21微克/立方米、37微克/立方米、19.8微克/立方米、126微克/立方米、0.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年均值、二氧化氮(NO2)年均值、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浓度均达到一级标准;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5%,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全市城市(县城)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0.2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6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0.11亿元。
全年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09万公顷,其中林分优化0.8万公顷,新造林抚育0.58万公顷,森林抚育0.71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63%。
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67起,死亡32人,受伤48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338起,比上年下降20.5%;死亡173人,下降23.1%;受伤1454人,下降18.1%;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为1.54人。
注: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未作机械调整。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5.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口径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增速为可比口径。
6.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统计标准为: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7.规模以上服务业范围是:(1)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2)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3)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8.先进制造业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共8个大类行业中属于重工业的部分加上船舶修理和航空航天器修理两个小类行业。
9.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10.六大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1.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1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服务、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其他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
13.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修订。
14.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电信业务总量按2023年不变价计算。
15.新增投产电源装机包含煤电、气电、风电和光伏发电。
16.货物贸易、吸收外资采用人民币计价。
17.部分卫生行业数据尚未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核确认。
18.水资源总量数据为初步数,尚未经省水利厅审核确认。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民用汽车拥有量、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市公安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粮食产量、农机总动力数据、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货物运输、公路运输、新建公路、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进出口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电话用户、互联网宽带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用电量来自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浮供电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云浮分行;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保险业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云浮监管分局;证券数据来自市政府办公室;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数据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邮政、快递业务量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科技成果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企业专利、质量检验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低保人数、社会服务业机构、福利彩票、社会组织、志愿者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市文广旅体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务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云浮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