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持续推进“532”发展战略,不断深化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科学统筹、奋力拼搏,提前一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破千亿”目标,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更加稳固。

一、综合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7.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位列全市第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263.93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751.36亿元,增长6.0%,三次产业结构由2023年的0.3:27.1:72.6变为0.3:25.9:73.8。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23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美元=7.1217元)为2.14万美元。

财政收入稳中向优。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6亿元,税收占比84.2%。民生支出超8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47.2亿元,其中民生领域投入达38.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1.1%,与去年基本持平。

居民收支保持增长。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22元,增长4.5%。全体居民消费支出43106元,增长3.2%。从消费情况看,居民消费支出更趋理性,其他用品和服务领跑消费,增长8.2%;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稳步增长,增长5.3%。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892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942万元,分别增长1.6%和1.7%。其中农业产值33338万元,占比79.6%,增长1.4%;渔业产值6582万元,占比15.7%,增长1.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72万元,占比4.7%,增长6.4%。农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2295万元、3475万元和1172万元,分别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总量的82.8%、12.9%和4.3%。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2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2024年凌家塘市场交易额达502亿元,增长4.4%;其他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4.13亿元,增长5.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1.36亿元,增长3.7%,增幅较上半年提升0.3个百分点,较去年提升6.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增速较上半年提升0.3个百分点,较去年提升4.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1.39亿元,增长0.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0.6个百分点。分产业集群看,由于国内外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需求旺盛,输变电行业企业订单储备充足,全年完成产值104.46亿元,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大关,增长25.0%,拉动全区总产值增长3.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8.4%;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等一系列政策利好,智能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303.20亿元,增长11.9%。

工业出口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02.13亿元,增长13.6%,较去年提升29.9个百分点,占全区工业销售产值的15.9%。从产品行业来看,冶金行业、工程行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长迅速,增速分别为754.3%、48.2%和22.6%。从企业类型来看,民营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0.08亿元,增长0.6%,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3.35亿元,增长4.6%;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2.05亿元,增长19.8%。从生产性质来看,轻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1.69亿元,增长36.6%,重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0.44亿元,增长8.9%。

建筑行业低位运行。2024年,全区共有153家有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27.58亿元,下降24.6%。分行业看,房屋建筑业完成产值45.98亿元,下降34.7%。土木工程建筑业完成产值31.29亿元,增长2.2%。建筑安装业完成产值19.54亿元,增长1.9%。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完成产值30.78亿元,下降37.1%。全区从事建筑业活动的全年平均人数3.11万人,支付职工薪酬合计25.10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下降。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1亿元,下降13.7%。其中服务业投资完成157.76亿元,下降20.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04.10亿元,下降18.7%,拉低服务业投资1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3.81亿元,下降5.2%,拉低服务业投资1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93万元;第二产业投资45.24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投资157.76亿元,下降17.8%。

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区工业投资项目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全年在库工业投资项目103个,比上年净增16个,其中省重大项目恩都法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新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加快推进、江苏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扩建年产25万吨功能聚酯薄膜项目继续稳步推进,为工业投资增长奠定基础。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5.24亿元,增长23.5%,增速位列全市第2,比上年提升20.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全年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

高技术发展动力增强。全区高技术产业投资项目71个,比上年净增1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4个,比上年净增4个;完成投资37.72亿元,增长39.7%,增速较上年扩大33.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支撑有力,全年完成投资28.11亿元,增长74.8%;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9.62亿元,增长86.1%;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完成投资6.77亿元,增长50.2%。高技术制造业占高技术产业投资比重提升,全年占比74.5%,高于上年15.0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市场稳步提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64亿元,增长2.9%。批发业增势平稳。受企业生产恢复、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影响,全区限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297.48亿元,增长4.9%。零售、住餐业加速增长。文旅消费需求强劲,带动全区限上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6.5%、33.0%、5.6%。从限额以上商品类别看,21类主要商品零售类别中13类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61.9%,服装类、烟酒类等7个类别实现两位数增长。基本民生商品支撑稳健。粮油、食品类和饮料类实现零售额96.2亿元,增长5.4%,高于限上零售额平均增速6.1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23.9亿元,增长1.3%。从消费渠道看,线上消费不断发力。全区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限上批零零售额31.0亿元,增长63.0%,高于2022年和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30.9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蓬勃向好。全年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3.61亿元,增长12.4%。十大服务业行业门类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行业增速最高,分别为63.0%、52.3%、23.1%。从年内趋势看,全年服务业营收增速整体呈现逐步提升态势,一至四季度分别为9.1%、9.0%、10.4%、12.4%。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保障就业贡献提升。全区规上服务业年末用工人数6.1万人,增长1.8%;合计支付职工薪酬51.5亿元,增长8.5%。生活性服务业引领增长。全区规上生活性服务业合计实现营收48.6亿元,增长25.3%。文旅行业形势喜人。全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合计实现营收3.1亿元,增长14.9%,苏宁影城、有迈体育等行业重点企业增速均在50%以上。

六、对外经济

外资外贸两极分化。外贸方面,新增省级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3家,机械设备进出口通过海关AEO高级认证复审,格力博、盛亘泽国贸入选市跨境电商白名单企业,钟楼对外经济进行新阶段,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212.7亿元,增长14.3%,增速列全市第1。完成对外直接投资884.21万美元,增长65.7%;服务贸易总额7.8亿美元,增长56.1%。外资方面,全区实际到账外资1600万美元。

七、科技和人才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持续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4家,净增74家,有效高企457家,增幅达19.3%。微亿智造、龙冶节能、智云天工等5家企业获评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17家企业获评市“瞪羚”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14家(公示数),招引培育市“科小”企业127家;58家企业备案省民营科技企业;1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培育入库企业。

稳步推进载体建设。全区共列统双创载体40家,其中市级以上双创载体3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市级众创空间9家),双创载体累计整合利用闲置载体面积超7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达3007家,当年新增入驻企业384家,实现税收4.16亿元,增长14.3%。

八、文化、教育和卫生

文体服务惠及大众。全年惠民活动不断出新,以“灯火里的钟楼”为主题,完成送戏下乡100场;开展社教活动、讲座共89场;公益培训共72期;书画巡展22场;文化志愿者结对子定向辅导队伍10支,惠民服务人次近70万人次。文体空间更新升级,椿芳书苑等3处空间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运河五号等3处空间入选“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完成新运河3.5公里健身步道、3.5公里骑行步道建设,全市最大的网球训练基地——中吴江南春·晋陵网球运动中心落户钟楼、童子河体育公园扮靓城市新空间,新建与更新全民健身点69个,健身路径559条,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10分钟健身圈”。活动赛事精彩纷呈,先后举办2024钟楼半程马拉松、大运河龙舟赛、“钟楼杯”全国相声新作品展演、第二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AI上新钟楼·魔幻之夜”等爆款活动,累计吸引群众超80万人次,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级中学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共93所,全区现有55所幼儿园,其中公办29所、民办26所,中小学校38所(小学28所、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特校1所)。全区幼儿人数15996人,托班幼儿355人。小学在校学生45064人,初中在校学生8705人。幼儿园现有专任教师总计1218人,中小学在编教职工2222人。钟楼教育秉承“优质教育长出来”的发展理念,对标先进、攻坚克难,致力于成为“优质教育”先锋。2024年,荣获“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并成功创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此外,还荣获了“江苏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区”“江苏省扫黄打非先进单位”“江苏省社会教育先进集体”。

健康保障持续增进。年末,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63个,拥有床位总数2194张,卫生技术人员3521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增效,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共建远程诊疗平台;与常州一院等5家三甲医院共建专家工作室7个、联合病房8个、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1个。综合医改推深做优,建设形成四大整合型区域医疗集团,建成全省首家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全市率先试点开通上级医院专家号源池,全区医疗集团实现CT全覆盖,打造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诊断和区域医学检验2大中心,获评省首批基层慢病筛防中心1个、省甲级村卫生室1个、省五级中医馆建设单位1个、市首批基层重点特色科室3个,改革创新案例入选江苏省十佳深化医改典型案例。重大项目建管并重,开工建设公卫中心妇幼医教研基地;启动建设邹区人民医院老大楼改造和医康养服务中心项目。民生实事量质并举,全市首批家庭医生工作室进驻人才公寓,累计建成家庭医生工作室53个;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2家,改扩建普惠托育机构2家,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达4.57个。

九、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24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01人,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惠及企业9981家次、返还金额3417万元。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393人,创业担保贷款发放591.4万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675人。组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610人,钟楼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94.31%。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3万人、新增技能人才4200人。新创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全年招录博士后4名,在站博士后共23人。

社会保障精准施策。全年全区共有参保单位1.7万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27万人。开展“数字找人”社保扩面专项行动,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万人,推动全民参保提质增效工作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升级。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老城面貌日新月异。大庙弄青年里5月18日开街,入选历史文化保护全国优秀案例初选。大观楼止园、盛宣怀故居周边织补、季子文化中心、亚细亚改扩建、泰富北入口改造、航仪厂、酱品厂等项目有序推进。西瀛里、双桂坊等6条道路共计1.7公里完成整治。金谷花园的光伏和海绵化改造案例获评全国低碳典型案例。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全年完成新建、改建道路12条,新增道路里程5.98公里,改建道路里程1.8公里;完成新建桥梁5座,改建桥梁1座;建立优化污水收集处理“统一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监管”的“五统一”机制,新增污水管网10公里。新建口袋公园4个,新增绿化面积14.81公顷。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PM2.5年均浓度为3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3%,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3%,同比提升3.5%。水环境质量3个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其中2个断面达Ⅱ类,9个市控断面优Ⅲ比例100%。全区土壤污染风险实现总体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