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攻坚克难、加压奋进,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前行,全县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1]300.1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99.85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143.30亿元,增长4.1%。三次产业结构为19.0:33.3:47.7。全年人均生产总值42760元,比上年增长7.4%。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69.5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64万人,乡村常住人口39.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61%。全年出生人口0.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98‰;死亡人口0.6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8.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8‰。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9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88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6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72人,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1.56万人。
二、农业
全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53.94万亩,比上年下降0.31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6.25万亩,下降0.2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62.39万亩,增加0.07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67.30万吨,比上年增产了0.42万吨,增长0.6%。其中,夏粮产量42.55万吨,增产8.2 %;秋粮产量24.75万吨,下降10.2%。小麦产量42.55万吨,增长8.2%;玉米产量23.32万吨,下降11.1%。
全年油料产量7.30万吨,比上年增加0.01万吨,增产0.1%。其中,花生产量7.12万吨,增加0.01万吨,增产0.1%。蔬菜产量120.89万吨,增加3.41万吨,增产2.9%。瓜果产量14.46万吨,下降0.39万吨,减产2.7%。
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5.05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59万吨,牛肉产量0.21万吨,羊肉产量0.34万吨,禽肉产量1.91万吨;禽蛋产量6.25万吨;牛奶产量2.23万吨。年末生猪存栏 23.76万头,生猪出栏37.64万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63.92亿元,比上年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
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3.46亿元,比上年下降3.2%;实现利润总额9.7亿元,下降3.5%。
全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3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20亿元,下降13.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41亿元,增长1.9%;金融业增加值6.16亿元,下降0.5%;房地产业增加值24.47亿元,下降0.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9.59亿元,增长12.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2]企业营业收入4.14亿元。
全年全县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487.86万吨,货物周转量50.29亿吨公里;客运量116.1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305.59万人公里。年末干线公路[3]通车里程135.8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746.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3.5公里。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8.3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8.09万户。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2.62亿元,比上年增长6.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增长5.8%,餐饮收入增长7.7%。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比上年增长8.1%。
七、财政金融
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25亿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税收收入8.16亿元,增长4.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6.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18亿元,增长10.3%。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9.2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6.62亿元,增长7.4%。
全年全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61亿元,同比下降18.3%。其中,财产保险2.4亿元,人身保险2.21亿元。赔款支出与给付额2.46亿元,同比下降5.0%。其中,财产保险1.96亿元,人身保险0.5亿元。
全年全县实际利用省外资金90.06亿元,增长7.4%。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39元,比上年增长7.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73元,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67元,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3,比上年缩小0.03。
全年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686元,比上年增长5.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340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501元,增长5.7%。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3874人。其中,参保企业职工47197人,参保事业职工16677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81567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775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1000人。
全年全县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908.3万元,其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663.3万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45万元。截至到年末,共保障农村低保人员18850户,20929人;城市低保人员445户,588人。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县域内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招生804人,在校学生1080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4]招生1219人,在校生4103人,毕业生1657人。普通高中招生6269人,在校生18011人,毕业生5532人。初中招生13630人,在校生39841人,毕业生12177人。小学招生12213人,在校生75427人,毕业生13060人。特殊教育招收残疾儿童29人,在校残疾儿童11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3656人。
全年全县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年专利授权量230件。
年末全县共有通过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10个。其中,省级检测中心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县共有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240.6万元,共有A级旅游景区7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4处,2A级旅游景区2处。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791个。其中,医院8个,卫生院23个,村卫生室66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卫生机构床位4733张。卫生技术人员6564人。全年总诊疗人次304.62万人次,总出院人数9.43万人。
全年全县组织参加市级运动会3次,举办县级体育赛事8次。全年完成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个。完成国民体质监测2010人,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10人。
十一、资源、环境情况
全年全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76.6公顷,森林面积(含四树旁)9792.75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894.5公顷。
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2天,PM10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
全县年平均气温16.1℃。平均年降水量824.2毫米。
注释:
[1]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3]干线公路包括国道、省道。
[4]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劳动就业、对外贸易、旅游、交通邮电、财政金融保险、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资源环境、气象等数据由相应部门提供;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畜产品产量、城乡居民收支等数据来自睢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