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实施 “十四五” 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综 合
根据县(区)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4年平昌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01.2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89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42.61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12.71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32.8%和60.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21.2:56.0。(图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1%。其中,医疗保健类上涨0.3%、衣着类下降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5%、食品烟酒类上涨0.1%。(图2)
图2: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 |
指 标 | 增 幅 |
居民消费价格 | 0.1 |
一、食品烟酒 | 0.1 |
粮 食 | 3.7 |
鲜 菜 | -0.7 |
畜 肉 | -0.1 |
水 产 品 | -1.2 |
蛋 | -0.9 |
鲜 果 | -0.3 |
二、衣着 | -0.4 |
三、居住 | 0.0 |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 0.2 |
五、交通和通信 | -1.8 |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 2.5 |
七、医疗保健 | 0.3 |
二、民营经济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GDP的比重为61.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56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29.73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48.35亿元,增长7.8%。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6.3:24.3:39.4。
三、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27亿元,增长1.8%。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40亿元,增长1.8%。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实现47.68亿元、 3.70亿元、25.49亿元、5.51亿元、2.02亿元,分别增长3.2%、20.5%、-4.6%、5.0%、10.4%。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17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17万公顷,与去年基本持平。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55万公顷,与去年基本持平。
全年粮食产量40.15万吨,增长1.1%。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7.87万吨,增长3.6%;烟叶产量37.23吨,增长0.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3.62万吨,增长4.0%;茶叶产量1.01万吨,增长6.8%;园林水果产量1.03万吨,增长14.7%;中草药材产量1.84万吨,增长10.7%。(图3)
全年生猪出栏78.54万头,下降7.8%;牛出栏5.27万头,下降7.5%;羊出栏4.51万只,下降12.7%。年末生猪存栏43.30万头,下降5.5%;牛存栏10.43万头,下降7.7%。全年猪肉产量6.14万吨,下降1.9%;牛肉产量0.64万吨,下降7.2%;禽肉产量0.37万吨,下降11.9%;禽蛋产量1.47万吨,下降2.6%。
全年木材产量4.10万立方米,全年发放退耕还林补贴1554.96万元。
全年水产养殖面积3146公顷,水产品产量20358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20358吨。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8265.00公顷,其中灌溉水田40586.63公顷、水浇地484.93公顷、旱地17193.44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7.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
四、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6.37亿元,增长1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9%。1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户,全年实现增加值增速12.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2.32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利润总额2.09亿元,产销率99.7%,比上年增长0.8个百分点。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1.5%。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6.2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年末有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3户,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9.38亿元,增长8.6%。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7.8%,其中,建安工程投资(不含农户)增长6.2%;工业投资增长63.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5.8%;技改投资增长172.4%。(图4)
民间投资增长8.4%,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0.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6.7%。商品房施工面积189.93万平方米,下降1.5%;商品房销售面积28.00万平方米,增长5.5%。
六、国内贸易及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27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66亿元,同比增长10.3%。(图5)
按城乡市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6.32亿元,增长5.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94亿元,增长4.9%。按行业划分,批发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36亿元,增长3.9%;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2.67亿元,增长4.9%;住宿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2亿元,增长3.0%;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72亿元,增长9.6%。
年末境内有4A级景区8个,文物保护点619个,星级饭店5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606间。
七、交通、邮电和通信
年末全县各类机动车保有量162467辆,其中,汽车57896辆、摩托车104501辆。年末有营运车辆1792辆,其中,公路客运车辆615辆、公交客运车辆319辆、出租汽车424辆。境内公路通车里程6680公里,其中,国道74公里、省道390公里、县道635公里、乡道1237公里、村道4297公里。公路通村率100%。
全年全县邮政业务收入13826.94万元,同比下降7.8%,其中,快递业务收入1153.58万元。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6177.01万元,同比增长22.3%。其中,完成邮政寄递服务371.54万件;快递业务363.19万件。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税收性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1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22亿元,同比增长3.2%。(图6)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24.11亿元,同比增长13.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50.41亿元,同比增长8.4%。(图7)
年末全县共有保险公司(分公司)17户。其中,财险公司6户,寿险公司11户。全年保险公司各类保费收入7.8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产险部分保费收入2.02亿元,增长13.4%;寿险部分保费收入5.84亿元,增长0.5%。全年支付各项赔偿和给付1.93亿元,同比增长24.2%。
九、教育和科技
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8所。其中,幼儿园23所、完全小学26所、九义校41所、高完中5所、职业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在校学生84796人、专任教师7812人。职业中学全年招生1771人、在校生6551人、毕业生2267人;普通高中全年招生5025人、在校生13572人、毕业生4269人,高中升学率为89.8%;普通初中全年招生8322人、在校生24867人、毕业生8110人,初中升学率为93.3%;普通小学全年招生5491人、在校生39766人、毕业生8396人;特殊教育学校全年招生11人、在校生40人、毕业生6人;在园儿童数1305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图8)
全年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583万元,比上年增长31.3%。当年实施省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市级重点科研项目8项、县级重点科研项目16项。全县有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22个。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年末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37千册(件),总流通11.4万余人次。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文物保护点619个、文物藏品3016件。拥有县级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5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开展文化下基层服务活动330次,服务群众近29万余人次。
年末有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6.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近100%。全年播发新闻时间503.1小时,其中电视台播发373.3小时。有线电视用户12.3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91.0%,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235个。
年末共有足球场39个、篮球场847个、排球场55个、游泳场11个,有体育专职人员326人。全年举办各级体育运动会6次,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8次,组队参加省级体育赛事活动2次,获得1金2银3铜。全年体育彩票销售4487.66万元,同比增长11.4%。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21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妇幼保健院1个、乡镇卫生院3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78个、村级卫生室477个。年末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031人,其中执业医师1335人、执业助理医师780人、注册护士2285人、药师(士)136人、技师(士)261人。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5189张,其中,医院2874张、卫生院1946张、妇幼保健院100张。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数46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其中,住院入院19.33万人次,增长6.1%;出院19.35万人次,增长6.0%。全年儿童疫苗接种人数63884人,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93.8%。(图9)
十一、人口和就业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89.16万人。分性别看,男性47.09万人,女性42.07万人。从户籍性质看,城镇人口23.58万人,乡村人口65.59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93‰,人口死亡率5.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2‰。(图10)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60.8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9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69%,比上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38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38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619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48人。
图10:2024年末户籍总人口数及其构成 | ||
指 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其中:城镇人口 | 23.58 | 26.45 |
乡村人口 | 65.58 | 73.55 |
其中:男性 | 47.09 | 52.82 |
女性 | 42.07 | 47.18 |
其中:0-18岁(不含18周岁) | 14.52 | 16.29 |
18-60岁(不含60周岁) | 54.92 | 61.59 |
60周岁及以上 | 19.72 | 22.12 |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7.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图11、12)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8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9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72.06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4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不含失地农民)2.6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56万人。
全年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65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8048人,城镇、农村居民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788元/月、588元/月。供养五保户人员3143人,其中,集中供养人数524人,集中供养率为16.7%。全年福利彩票销售额为4435.1万元,同比减少5.6%。
十三、资源、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县建设用地土地供应总量791.52 亩。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43.73亩、住宅用地31.47亩、商服用地104.92亩、仓储工矿用地11.40亩。
年末活立木蓄积量1145.42万立方米。全县有自然保护区面积1.2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5%。年末实有森林面积12.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5.24%,与上年保持不变。
年降水日数135天,年降水量1123.6毫米,比常年降低3.7%。日照时数1257.3小时,比常年增长11.4%,全年平均气温18.1℃。
年总用水量10782.49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2223.21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555.29万立方米、农业用水量7780.55万立方米。全县拥有城区污水处理厂3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3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9.2%,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223.44万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53.59立方米。
全年全社会用电总计10.63亿度,比上年增长11.9%。全行业用电合计5.88亿度,增长1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0.17亿度,增长27.7%;第二产业用电3.38亿度,增长14.8%,其中,工业用电2.85亿度,增长5.5%;第三产业用电2.33亿度,增长6.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合计4.75亿度,增长12.2%,其中,城镇居民1.80亿度,增长22.0%;乡村居民2.94亿度,增长7.0%。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9%,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1.5%。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起,共死亡1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6万元。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及相关指标、民营经济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4.公报中物价、林业、渔业、农业机械化、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旅游、财政、保险、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就业、环境资源、安全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