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海城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奋力攻坚的一年。一年来,海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高质量发展总揽全局,坚定不移抓发展、持之以恒惠民生,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稳中向好。
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26.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3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26.0亿元,同比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52.3亿元,同比增长4.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2.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221元,同比增长14.1%。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20221人,比上年末减少7964人。其中,城镇人口294227人,乡村人口725994人;男性514500人,女性505721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50.4%和49.6%。全年出生人口4673人,其中,男性2364人,女性2309人,人口出生率为4.58‰;死亡人口10175人,人口死亡率为9.97‰;人口自然增长率-5.39‰。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总产值39.0亿元,比上年增长0.2%;林业总产值0.2亿元,比上年增长39.6%;牧业总产值40.6亿元,比上年增长8.8%;渔业总产值2.6亿元,比上年下降0.0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4%。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7316公顷,比上年增长1.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634公顷,比上年下降0.4%;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682公顷,比上年增长13.4%。
在粮食作物中,稻谷播种面积16411公顷,比上年下降3.9%;玉米播种面积60277公顷,比上年增长0.5%;豆类播种面积3535公顷,比上年增长3.9%。
在非粮食作物中,蔬菜面积10556公顷,比上年增长3.0 %;瓜果类面积736公顷,比上年增长22.6%;油料作物面积292公顷,比上年增长3.7%。
全年粮食总产量53.0万吨,比上年下降2.9%。其中,稻谷产量11.3万吨,比上年下降5.7%;玉米产量40.8万吨,比上年下降2.2%;大豆产量0.6万吨,比上年增长1.6 %。蔬菜总产量82.7万吨,比上年增长5.2%。油料作物产量1222吨,比上年增长0.8%。水果产量35.4万吨,比上年增长8.0%。
年末猪饲养量75.3万头,比上年增长3.2%;牛饲养量7.0万头,比上年下降3.0%;羊饲养量12.9万只,比上年下降5.7%;家禽饲养量8420.4万只,比上年增长3.7%。
全年猪出栏54.6万头,比上年增长4.3%;牛出栏1.9万头,比上年增长7.9%;羊出栏4.8万只,比上年增长27.7%;家禽出栏5964.3万只,比上年增长5.0%。
全年肉类总产量15.5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猪肉产量4.6万吨,比上年增长4.8%;牛羊肉产量0.4万吨,比上年增长15.0%。奶类产量0.08万吨,比上年下降48.0%。禽蛋产量30.5万吨,比上年增长1.9%。
全年农田机耕面积达到82000公顷,与上年面积持平。农田机播面积达到81800公顷,比上年增加800公顷。农田机收面积达到76383公顷,比上年减少3193公顷。农用柴油使用量为10100吨,比上年降低0.08%。农业机械总动力61.69万千瓦,与上年持平。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2%。按重点产业划分,菱镁产业总产值增长5.3%;滑石产业总产值增长10.9%;钢铁及深加工产业总产值增长5.2%;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下降3.1%;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下降8.6%;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增长1.6%;精细化工产业总产值增长5.5%。
全年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产品产量中,化学试剂11716.5吨,比上年增长15.5%;饲料175.4万吨,比上年下降1.6%;布5629.0万米,比上年增长5.3%;服装203.3万件,比上年增长48.0%;耐火材料制品1090.9万吨,比上年下降14.6%;生铁143.3万吨,比上年增长8.9%;粗钢154.4万吨,比上年增长19.3%;钢材146.9万吨,比上年下降11.7%;泵68.8万台,比上年增长6.0%;矿山专用设备1.7万吨,比上年增长23.8%;初级形态塑料6.9万吨,比上年增长27.6%;水泥20.0万吨,比上年下降6.2%。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69.2亿元,比上年下降6.5%。实现利润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87个,全年签订工程合同额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5.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0%;竣工面积53.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2%。全年建筑业总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建筑业竣工产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6.3%。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88个。其中建设项目321个,房地产项目67个。按项目规模划分,5000万元以下项目241个,5000万至1亿元项目43个,亿元以上项目98个,十亿元以上项目6个。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1%。其中建设项目投资比上年增加20.6%。
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2%;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2%;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2.5%。
全年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60家,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2.3%。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26.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商品房竣工面积8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4.0%;商品房销售面积59.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4%;商品房销售额32.0亿元,比上年下降16.6%。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6亿元,比上年下降0.5%。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8亿元,比上年下降36.5%。
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按城乡划分,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8.9亿元,比上年下降34.5%;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7.9亿元,比上年下降44.8%。
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按消费类型划分,批发业零售额5.3亿元,比上年下降48.3%;零售业零售额37.6亿元,比上年下降35.9%;住宿业零售额0.1亿元,比上年下降75.6%;餐饮业零售额3.7亿元,比上年下降9.1%。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5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比上年下降46.6%,化妆品类比上年下降21.2%,日用品类比上年下降53.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比上年增长22.2%,中西药品类比上年下降34.3%,文化办公用品类比上年下降87.4%,汽车类比上年下降0.8%。
年末超亿元市场3个,年成交额10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西柳服装市场成交额9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南台箱包市场成交额96.5亿元,比上年增长6.0%;海城建材市场成交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8.0%。
交通运输和旅游
全年全社会公路旅客运输总量3177.2万人。公路货运量11358万吨,比上年增长5.5%。
共有各级公路2462.3公里,其中:国家级公路38.4公里,省级公路266.9公里,县级公路207.3公里,乡级公路 680.5公里,村级公路1269.1公里。共有桥梁915座28464.2延米,其中:特大桥1座2567.0延米,大桥36座9303.5延米,中桥123座6481.1延米,小桥755座10112.6延米。
年末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24736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81714辆;摩托车保有量29830辆;挂车保有量13184辆。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1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0%。旅游总收入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财政金融
全年地区财政收入70.2亿元,比上年增长5.8%。地方财政收入53.1亿元,比上年增长6.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基金预算收入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5亿元,增长1.8%;公共安全支出3.3亿元,增长11.6%;教育支出9.8亿元,增长5.6%;科学技术支出0.1亿元,下降5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1亿元,增长25.9%;卫生健康支出3.2亿元,下降31.9%;城乡社区支出13.3亿元,下降11.8%;节能环保支出0.9亿元,下降28.8%;农林水支出8.1亿元,下降2.5%。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521.5亿元,比年初增加94.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个人存款余额为1348.6亿元,比年初增加83.2亿元,比上年增长6.6%。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490.9亿元,比年初增加66.3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为1330.6亿元,比年初增加66.0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42.9亿元,比年初减少7.9亿元,比上年降低1.4%。其中,各项短期贷款余额为189.2亿元,比年初减少70.8亿元,比上年降低27.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42.9亿元,比年初减少7.9亿元。其中,各项短期贷款余额为189.2亿元,比年初减少70.8亿元。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77元,比上年增长5.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7%,衣着类上涨1.2% ,居住类下降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4%,医疗保健类下降5.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4%。
年末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77.5万人,工伤保险人数为9.7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68.6万人。
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
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28所,在校学生84105人,教职工8116人。其中,中学46所,在校学生35531人,教职工3911人;小学79所,在校学生47050人,教职工3997人;其它各类学校3所,在校学生1524人,教职工208人。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01家,有22家企业在2024年被重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全市文化馆1所,镇(街道)文化站26个。电影放映单位11个、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38.7万册。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5%。全市有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0%。
全市有体育场1处,游泳馆11个,体育训练馆1个,业余体校1所,有教练员25人,在校学生360人。
卫生和社会服务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4个,其中,医院42个、卫生院38个,采血站、妇幼保健站、专科防治和疾病预防中心共4个。医疗机构实有床位7227张,医疗技术人员9584人,其中执业医生3780人。
2024年末全市共有敬老院18个,床位2014张;老年公寓 19个,床位1924张。
环境保护和安全
全年空气污染指数Ⅱ级以上(优良)天数312天。其中,Ⅰ级(优)天数79天。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值为33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年均值为2.6毫克/立方米;细颗粒PM2.5年均值为43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为72微克/立方米。市区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1.3分贝。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100.0%。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4。
注释: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2024年海城市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物价、农村居民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海城调查队;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海城监管支局;农业机械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市发展和改革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文化、体育、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卫生和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路旅客运输总量、货运量及各级公路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机动车保有量数据来自海城市交警大队;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保护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