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任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济宁市任城区统计局

(2025年4月7日)

 

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决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等各项工作,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社会呈现提质增效、稳中向好的态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64.56[注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注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74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5.13亿元,同比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75.69亿元,同比增长7.1%。分季度看,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0%,二季度当季同比增长6.1%,三季度当季同比增长4.4%,四季度当季同比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1:23.3:71.6,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1.6%、居全市首位,高于全市平均19.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注4]80.7万亩,粮食总产量38.86万吨,单产481.56公斤/亩。其中夏收粮食(冬小麦)播种面积36.42万亩,总产量15.29万吨,单产419.81公斤/亩;秋收粮食播种面积44.28万亩,总产量23.57万吨,单产532.34公斤/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1.24万亩,总产量13.39万吨,单产630.32公斤/亩;玉米播种面积18.10万亩,总产量9.26万吨,单产511.74公斤/亩;大豆播种面积4.85万亩,总产量0.86万吨,单产177.62公斤/亩。薯类播种面积1046亩,总产量675吨,单产645.74公斤/亩。蔬菜总产量17.83万吨,增长4.2%;水果总产量2.93万吨,增长3.2%。全年造林面积139.39亩,四旁植树100万株;完成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飞防40万亩次,地面防治22万亩次,防治成效位居全市第一。全区生猪存栏4.6万头,出栏8.37万头;牛存栏0.34万头,出栏0.18万头,牛奶产量0.88万吨;羊存栏3.83万只,出栏5.52万只;家禽存栏130.47万只,出栏287.39万只,禽蛋产量1.43万吨。渔业养殖面积4.2万亩,水产品产量达1.68万吨,其中淡水捕捞产量0.09万吨,养殖产量1.59万吨。

农业现代化。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到1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52个。新型经营主体18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2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16家、市级示范社30家;家庭农场924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8家。新增市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做大做强“任•你品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农产品公用品牌6个、企业产品品牌30个,14家企业(园区)被评为“济宁礼飨”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25种农产品入选“济宁礼飨”品牌产品目录企业,“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到15个。年末,拥有农(渔)业机械总动力[注5]79.96万千瓦(不含农用运输车),大中型拖拉机3971台,水稻插秧机360台,联合收割机2743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341台,谷物烘干机37台,植保无人机157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6.82亿元,同比增长3.1%,占GDP比重14.6%,拉动GDP增长0.47个百分点。从增加值来看,采矿业实现增加值39.9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41.2%、增长2.4%,拉动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1个百分点。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5.5亿元、21.3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7%,-1.2%。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家,完成营业收入231.6亿元,下降4.09%、利润总额-4.2亿元,下降125.32%。实现销售产值217.6亿元,下降4.1%。出口交货值2.07亿元,下降53.58%。产品销售率96.04%。从营业收入来看,轻工业完成35.2亿元、增长0.57%,重工业完成 196.4亿元、下降4.88%。

建筑业。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2.16亿元,同比增长5.1%。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1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8.2亿元,同比增长6.1%。全区房屋施工面积1660.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1%,其中新开工面积48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其中:第二产业同比增长42.1%,第三产业同比增长2.1%。全区房地产企业107家,完成房地产投资91.3亿元,同比下降13.6%,其中,住宅投资78.9亿元,同比下降9.9%。商品房施工面积72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1%,竣工面积68.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7.9%,销售面积13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3%,销售额107.6亿元,同比下降15.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98.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2.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15.8万平方米、销售额98.4亿元。

五、内外贸易和民营经济

国内贸易。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3.2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1017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单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7.48亿元,同比增长11.9%。从城乡市场看,城镇完成255.88亿元,同比增长11.9%;乡村完成1.60亿元,同比增长23.9%。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完成243.97亿元,同比增长11.4%;餐费收入完成13.51亿元,同比增长22.5%。全区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717.32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实现490.68亿元和211.17亿元,分别增长5.4%和14%;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2.4亿元和13.07亿元,分别增长-10%和24%。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0.3%,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对外开放。全区拥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369家。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8.47亿元,同比下降2.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0.745亿美元。工商注册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14家。

市场主体。年末,全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89295户。其中,各类企业69850户,个体11851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926户。全年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22943户。其中,企业8254户,个体1466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户。全年新增“四上”企业21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7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117家、资质内建筑房地产业51家、规模以上服务业25家。

六、规模以上服务业、交通运输

规模以上服务业。全区19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1.31亿元,增长3.8%。10大行业门类中营业收入增长6正4负,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9.63亿元、增长20.36%,卫生和社会工作实现营业收入6.84亿元、增长23.56%,合计拉动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5.88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年末,辖区公路总里程1022.12公里,其中国道92.25公里,省道22.43公里,农村公路907.44公里。本年度计划新建改建公路里程10公里。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104万吨,货物周转量256389万吨公里,增长10.20%[注6]。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889万吨,货物周转量198.9亿吨公里,集装箱为28.473万标箱。

七、财政

财政税收。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71亿元,增长6.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1.69%。其中,国内增值税16.32亿元,企业所得税4.47亿元,个人所得税1.63亿元。完成税收收入47.4亿元,下降0.7%,税收占比60.9%,比去年下降4.4个百分点;非税收入30.35亿元,增长19.9%,占比39.1%。税收分产业看:第一产业59万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15.61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31.74亿元、下降2.2%。年内,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87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9亿元、增长5.6%,公共安全支出1.69亿元、增长20.3%,教育支出22.97亿元、增长6.6%,科学技术支出0.24亿元、增长2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85亿元、下降0.2%,卫生健康支出6.59亿元、增长7.7%,节能环保支出0.78亿元、下降1%,城乡社区支出6.48亿元、增长22.1%。

八、科教文卫事业

科技事业。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成功获批“全省科技创新强县”。成功争取省市级科技项目31项。全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45家,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39家。新促进大院大所合作16家,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创新载体2家。成功获批备案省级创新平台6家,市级创新平台11家。精心培育领军人才,推荐国家重点人才工程申报12人,入选创业类泰山产业人才1人,成功引进外国高端人才、专业人才20人。争取上级小升高、研发补助等奖补资金1510万元,全区56家企业获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64亿元。

教育事业。年末,辖区内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4所(含市直学校),毕业生46900人,招生48878人,在校学生192009人,专任教师13366人。其中,普通高中8所,毕业生7786人,招生9754人,在校生25276人,专任教师1852人;普通初中32所,毕业生13536人,招生14324人,在校学生54645人,专任教师4422人;普通小学66所,毕业生13786人,招生18716人,在校学生86649人,专任教师4638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毕业生126人,招生149人,在校学生583人,专任教师169人。幼儿园156所,离园11666人,招生5935人,在园幼儿24856人,专任教师2285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旅事业。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000场、开展青歌赛广场舞等群众性文化活动3000余场。举办各类文艺培训辅导111期次。全年图书馆开展活动共187场,其中运河书屋107场。新建4座运河书屋,共运营21座运河书屋。运河书屋济州上城馆被评为全省最美商圈文化空间。年末全区拥有国家4A级景区1个,拥有国家3A级景区3个;旅行社(门市部)175家。

卫生事业。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59个。其中:医院49个,妇幼保健中心1个,护理站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乡镇卫生院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65个(含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个,体检中心2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070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938人、注册护士4750人、药师(士)462人、技师(士)771人、乡村医生531人。全年诊疗805.24万人次,其中门、急诊427.65万人次,健康检查57.86万人次,出院16.33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276张,适龄妇女“两癌”筛查32871人次。

九、城建、环保、安全生产和质量强区

城市建设。全年取得建设用地批复3238亩。盘活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210亩、闲置低效用地1026亩;治理采煤塌陷地12263.1亩,提前半年完成年度治理任务。开工综合整治13个老旧小区,共计5374户,56.7万平方米。完成12条断头路的建设任务;9个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1个项目列入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2个项目入选省城市更新创新案例;5000个停车位接入市智慧平台。完成新改建24座公厕,完成新改建11处口袋公园,新增绿化面积约9.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补植提升约11.2万平方米。完成156处公交站亭更新改造,改善市民候车环境。完成全区建筑垃圾规划编制,制定《任城区城市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累计解决140余处建筑垃圾私拉乱倒问题,资源化利用1.2万余吨建筑垃圾。科学设立“潮汐市场”、便民疏导点共15处,季节性瓜果销售点21处。开展雨水管道问题专项整治、积水点排查整治行动,完成7个城市防洪排涝项目。“济宁市任城区强化建筑垃圾治理共筑城市生态防线”被评选为2024年度全省城市管理领域典型工作经验。

环境保护。2024年,全区PM2.5浓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9%;优良率为68.3%,同比改善3.6个百分点;优良天数为250天,重污染天数6天。全年新增国三及以上或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412台,移动源迭代升级率为93%。全区5个国省控考核河流断面、6条入湖河流和南水北调输水干线全部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优良水体率100%,完成了3个100%任务目标。严把建设用地准入关,确保建设用地准入安全,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确保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抽查达标率100%。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商贸制造业事故),死亡2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03人。

质量强区。年末,全区拥有有效注册商标24975件;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个;中国地理标志商标5个;有效发明专利1124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42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1家;省(市)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1家;省级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关注市场1家;省级专利导航基地1家;市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处;山东省名牌及服务名牌22个;市长质量奖13个;山东优质品牌3个,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5家,获得“好品山东”品牌遴选企业1家;获生产许可证企业20家,其中年内获生产许可证企业3家,过期失效3家;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4家,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21家,其中年内验收通过3家,在建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2个。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7.9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82.71%,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376人。

居民生活。2024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62元、增长5.6%,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1元、同比增长5.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85元、增长5.4%,人均消费支出30136元、同比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63元、增长6.2%,人均消费支出16300元、同比增长7.4%。

社会保障。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8005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6907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7512人,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39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4985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5956人。全区共保障城乡低保4272户7887人、城乡特困2110人、实施临时救助1718人次、实施低保大学生救助273人次。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5292.6万元、城乡特困人员救助金3457.7万元、临时救助金238.6万元、大学生救助金47.3万元。全年保障困难残疾人39512人/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资金652.22万元;保障重度残疾人106136人/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1561.42万元,共计发放2213.64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5081件,补发婚姻登记证件5550件。累计保障孤困儿童9018人次,发放各类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共计1109.3万元。为2148名60周岁以上经济困难老年人及160名享受护理补贴低保老年人拨付补贴233万余元;新建社区食堂18处,增加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3处,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400余人。

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41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06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73人。全年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247场,提供就业岗位13.8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3万余人次。乡村“就业大集”入选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集成改革”标志性建设项目。引进青年人才总量12315人,博士66人,海外归国留学人才28人。入选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城区10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7亿元,惠及个人及小微企业294家。竹竿巷“运河记忆”创业街区入选山东省首批试点创业街区。

 

注:

[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任城区生产总值修订为644.95亿元。

[3]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或市统计局核定的快报数,小数位四舍五入取舍产生的误差未做机械调整,正式数据以年鉴为准。

[4]统计调查方式为国家统计局济宁市调查队组织的以点代面的抽样调查;2024年数据口径与上年一致,不包含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接庄街道办事处和柳行街道办事处、济宁太白湖新区的石桥镇和许庄街道办事处。

[5]农机数据口径与上年一致,均包含柳行、接庄、石桥、许庄。

[6]2024年公路运输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为道路运输部门以周转量为口径认定的全区17家规上道路运输企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