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石鼓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奋力稳增长、全力拼经济、着力抓落实,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39亿元,增长4.2%。三次产业结构为1.1:9.0:89.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25亿元,增长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2.28亿元,增长4.6%。
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83元,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85元,增长3.9%。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全区全年粮食总产量0.68万吨,增长3%,其中秋粮产量0.68万吨。种植商品蔬菜面积完成1.27万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0.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完成0.15万亩;争取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22万元;全年出栏肉猪16162头,增长0.85%;出栏牛112头,增长0.27%;出笼家禽65.75万羽,增长5.81%;禽蛋产量0.05357万吨,增长6.12%;水产品产量0.252万吨,增长4.87%。
全区全年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0.004万亩,增长0.012%。年末全区新增农业企业2个,共有各类农业企业27家,市级以上龙头农业加工企业15家,建成农产品基地17个,建成蔬菜基地3500亩,建成无公害种植面积1200亩,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个,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3583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7亿元,增长1.99%。分注册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04亿元,下降13.42%,其他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0.01亿元,下降75%;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89亿元,下降47.65%。
规模以上工业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大支柱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3.86亿元,增长2.24%,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9.02%。
全区共有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建筑业企业34家,其中,一级资质2家、二级资质7家、三级资质2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68亿元;签订合同额37.75亿元,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7.5万平方米;完成竣工产值22.10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71亿元,下降9.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47.3%;民间投资增速下降25.5%;投资主要侧重第三产业,全年完成投资额86.7亿元,增速下降13.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45亿元。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6.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额平台增速5.2%,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平台增速4.9%。基本生活类商品增势较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三个增速最快的行业)日用品类、粮油食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1.2%、71.5%和64.6%。汽车类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限额以上汽车类消费零售额53.04亿元,增长5.7%。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65万元,下降43%。其中出口1120万元,进口145万元,贸易顺差975万元。实际利用内资到位资金13.6亿元。
全年旅游总人数达4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15亿元。年末共有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区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个、三星级乡村旅游景区1家;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湖南文旅新业态示范基地1个。
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3个、省级5个、市级7个、区级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总馆1个,分馆7个,镇(街)文化站7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48个。
六、财政税收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21.5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93.85%。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95亿元,其中民生支出9.1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6.96%。其中,为服务实体经济缓解企业压力,提供贷款贴息资金5.8万元。
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全区中小学校27所,公办学校26所,民办学校1所;在校学生19557人,公办学校在校学生19106人,民办学校在校学生451人;毕业生3669人,公办学校3388人,民办学校281人;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在编教师922人;全区幼儿园(含民办)43所,其中公办园22所,民办园21所,在园幼儿5283人。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城乡义务教育秋季“一费制”全面率达到100%,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达100%。全年共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4273名,占新生学生人数的21.8%。
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48家,市科技局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8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5家,市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家。
我区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新增44件,有效发明专利为198件(历年累计),专利行政执法案件在规定时限内结案率达100%。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225500人,出生人口969人,死亡人口1090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9.9%,人口出生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0.05‰,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23:1。
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66所,医疗机构床位数4166张,执业(助理)医师1603人,护理人员2576人;共建居民健康档案规范档案化人数21.293万份,建档率94.43%;活产数1037人,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7.97%,孕产妇死亡率96.4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38‰,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8.4%;办理生育服务证及生育证874个。
八、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方面显著,空气优良率86.3%,饮用水水源环地质达标率100%,水质达标率100%。
全区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起(其中建筑施工2起,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1起),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205万元;未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
全区全年共开展社会调查98例,累计接收社区矫正89人,解矫63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38件,化解矛盾纠纷460件。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969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432人(含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01人),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6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89%,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达100%。发放小额创业贷款95万元,政府补贴性培训1262人。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4.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2.86万人,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企业养老保险养老金实现“20连涨”,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至1710元/月。脱贫劳动转移就业比例为93.22%。城乡居民保险费代缴惠及困难群体2103人。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777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4450人。全面落实医疗救助政策,资助困难群体参保4984人,金额128.75万元,困难群体参保率达100%。充分发挥医保托底救助作用,2024年共计救助3685人次,救助金额272.83万元。进一步推进普通门诊、“两病”门诊和特殊门诊工作,职工住院统筹支付(含异地)2011.49万元,门诊(含异地、特门特药)统筹支付1148.5万元;城乡居民住院统筹支付(含异地)6717.57万元,门诊(含异地、特门特药)统筹支付2140.63万元。
全年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588.5726万元,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5.1083万人次,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6933万人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15万人次。补助困难残疾人16431人次,补助生活补贴147.879万元,护理重度残疾人27543人次,补助护理补贴247.887万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计量单位经四舍五入处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本公报中的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