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上下一心,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全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全县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最终核实数为462.98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74.84亿元;第二产业140.0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02.45亿元;第三产业(服务业)248.0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907元。
初步核算,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1.67亿元,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9.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50.01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62.36亿元,增长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80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16:30.26:53.58(最终核实数)调整为16.13:30.51:53.36。
一、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202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9.08亿元,增长3.8%,其中农业67.85亿元,增长0.1%;林业3.04亿元,增长9.3%;牧业30.18亿元,增长6.8%;渔业29.42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28.58亿元,增长9.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6.18亿元,增长3.9%,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6.88亿元,增长8.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2.43万亩,粮食总产量88.22万吨,粮食亩产483.55公斤,其中:夏粮播种面积87.24万亩,夏粮亩产400.0公斤,夏粮总产量34.9万吨;秋粮播种面积95.19万亩,秋粮亩产560.1公斤,秋粮总产量53.32万吨。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97.77万吨;油料作物产量2313吨;水产品产量6.9万吨;肉类(猪、牛、羊、禽)产量8.45万吨;禽蛋产量0.7万吨,其中鸡蛋0.67万吨。年末生猪存栏36.39万头,其中能繁母猪4.01万头;全年生猪出栏69.28万头,猪肉产量5.53万吨。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8.63亿元,增长9.7%;工业应税销售收入204.2亿元,增长16.8%;全社会工业用电量10.9亿千瓦时,增长43.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8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3亿元,增长15.3%;实现营业收入181.3亿元,增长25.7%;实现利税总额10.1亿元,增长30.2%;实现利润总额8.2亿元,增长82.2%。
建筑施工有所回升。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1.38亿元,增长7.8%。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增长7.2%;房屋施工面积下降19.0%;房屋竣工面积增长4.5%。
三、固定资产投资
各项投资增减互现。202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其中项目投资增长4.3%。工业投资增长18.3%,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下降0.3%,制造业投资增长5.0%。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49.8%。房地产投资下降18.5%,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6.3%。
四、城乡建设与环保
城乡建设同步发展。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0个,改造县城区道路雨污分流2公里,打造博学园、云海等口袋公园,优化城市路网,南京东路、华山路、衡山南路等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县城区和9座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达一级A排放标准。改善农村住房条件803户,改造农村户厕3万户,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6条182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9.7%。建设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个。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开展“排外水”和“改错接、促收集”专项行动,城区8条河道水质明显提升,加强农田退水、水产养殖尾水、畜禽养殖废水治理,6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开展大气污染问题“清底”行动,排查治理污染源501个,扬尘治理、露天焚烧管控取得成效。深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稳步推进。
五、贸易和外经
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02亿元,增长6.4%。批零住餐贸易额367.31亿元,增长8.8%,其中:批发业销售额254.0亿元,增长6.5%;零售业销售额103.18亿元,增长14.2%;住宿业营业额0.64亿元,增长1.4%;餐饮业营业额9.5亿元,增长14.7%。
对外贸易缓慢恢复。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81亿美元,增长4.4%,其中出口总额2.57亿美元,下降2.3%;进口总额2348万美元,增加178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03万美元,增长12.9%。
六、交通运输和物流
交通设施日趋完善。连淮高速灌云段改扩建工程无障碍施工,连宿高速二期开工建设。宿连航道主体工程通过交工验收。海滨大道灌云段维修改造、圩伊线改建等工程完工。临港产业区危化品码头建设加快推进,燕尾作业区码头三期工程完成水工部分建设;物料管廊码头至嘉澳段完工。燕尾港港全年实现吞吐量1500万吨。空港物流园、海河联运物流园、盖氏智慧物流园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现代物流网络逐步完善。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31亿元,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17.16亿元,下降1.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7.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3亿元,增长1.9%。县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金融信贷快速增长。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29亿元,增长9.4%,占GDP比重4.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2.34亿元,比年初增加29.29亿元,增长5.9%,各项贷款余额657.56亿元,比年初增加91.49亿元,增长16.2%。
八、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小伊中心小学和雅楼主体竣工,高新区高级中学加快建设,新区实验小学等5所小学获市教学质量奖。高考本一达线首次突破900人。县体育馆提升改造项目竣工,“全民健身强基工程”试点工作获省体育局充分肯定。县博物馆晋升国家三级馆,大伊山旅游度假区通过省级复核。全国首个县级国家标准化肝胆肿瘤诊疗中心挂牌。成功举办首届中医药文化周,县中医院中药临方加工中心、智慧中药房建成投用。图河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获评省级示范点。实施“云山领军人才”支持计划、“灌河菁才”培养计划,成功举办第三届“灌河云山”英才周。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42家。道众科技、美特森获批省级瞪羚企业,耀科铝业荣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活用好“富民兴村贷”,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4亿元。实施上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14个。2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0万元。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全年举办招聘活动78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731人。出台《灌云县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操作办法》,发放“富民创业贷”2.6亿元,扶持自主创业2721人,带动就业5654人。全年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390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困境儿童保障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等2.2亿元。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一件事”全链条治理、“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落实经营性债务“631”预警防控机制,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存量债务有序化解。全面建成县镇村三级基层治理服务中心,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落实“接诉即办”机制,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达98.5%。全省首家县级合法性审查中心实体化运行。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建设“风险智控平台”,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持续减少。2024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96076人,比上年减少6414人。户籍人口中男性529375人,女性466701人;出生人口5028人,死亡人口5189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450814人,乡村人口545262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70.15万人,比年初减少0.58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6.87万人,乡村人口33.2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56%;常住人口出生率5.75‰,死亡率8.73‰,自然增长率-2.98‰;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11.72万人,15-59岁人口39.19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19.2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07万人。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据城乡居民住户抽样调查,2024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77元,增长6.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05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9元,增长7.2%。全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285元,增长7.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143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576元,增长8.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83.69亿元,比年初增加42.12亿元,增长12.3%;人均储蓄余额达到54470元,增长13.3%。
注:
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与行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储蓄余额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灌云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