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杨凌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安排部署,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全力以赴抓项目、稳经济、促发展、保稳定,全区经济承压前行,实现稳定增长。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示范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2.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为7.2:37.4:55.4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5%,占比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6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13.96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0.97亿元,增长1.6%;牧业产值3.20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3亿元,增长5.0%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5万亩。粮食产量11093.51 吨,其中:夏粮产量4572 吨,较上年增加240吨;秋粮产量6521.51吨,较上年增加199.51吨。蔬菜种植面积2.35万亩,下降14.4 %;蔬菜产量 17.99万吨,增长3.3%;水果产量40869吨,增长0.2%。全区育苗面积 6302亩。

202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单位 产量 较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 11093.51 4.1
油料产量 225 5.1
#油菜籽 225 5.1
蔬菜产量 179913 3.3
水果产量 40869 0.2

2024年畜牧业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8762.3 2.3
奶类总产量 5877.8 -20.4
#牛奶 5838.8 -18.3
禽蛋产量 1183.3 35.9
大家畜年末存栏 6443 -17.4
羊年末存栏 2903 -2.3
猪年末存栏 万头 8.71 56.7
家禽存栏 万只 18.2 -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9.6%,产值下降12.4%工业销售产值下降11.1%,工业产品产销率101.5%,营业收入下降11.4%,利润总额下降61.5%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饲料 985443.7 -6.1
  其中:配合饲料 699588.5 -7.9
        混合饲料 154255.9 -7.1
精制食用植物油 108541.6 18.6
鲜、冷藏肉 23756.8 -15.5
熟肉制品 1016 319.8
乳制品 7167.5 236.0
   液体乳 9.5 -88.6
   固体及半固体乳制品△ 7158 249.2
    其中:乳粉 7158 249.2
营养、保健食品 139.3 7.7
饮料 20644.6 81.8
  果汁和蔬菜汁类饮料 20643.6 81.7
家具 38354 -12.9
  金属家具 38354 -12.9
纸制品 0 -100.0
多色印刷品 对开色令 15448.7 80.3
化学农药原药(折有效成分100%) 206.7 427.3
  其中:杀虫剂(杀螨剂)原药 206.7 427.3
涂料 2113.7 -34.8
化学试剂 1231.7 -67.1
化学药品原药 248.3 26.4
中成药 1322.7 13.8
兽用药品 3125.5 29.2
商品混凝土 立方米 193857.6 -16.0
纤维增强塑料制品 4695 21.5
工商用制冷、空调设备◇ 台(套) 188 8.0
模具 79 -18.6
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 台(套) 77 -29.4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 台(套) 77 -29.4
电力电缆 千米 87285.1 1.9
自来水生产量 万立方米 2149.1 6.1

全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4%。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总产值93.75亿元,增长0.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41.47亿元,增长3.1%;安装工程产值37.19亿元,下降0.1%;其他产值15.09亿元,增长20.5%。企业竣工产值18.50亿元,下降25.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1.38万平方米,下降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2.6%,其中,项目投资下降7.6%,房地产投资下降56.1%。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6.7%待售面积下降93.7%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4.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6.7%。教育投资增长50.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增长24.4%

五、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8.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4%,金融业下降1.9%,房地产业下降9.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5.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0.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9.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3.7%

年末,区内公路里程332.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5公里。全年客运量38.65万人次,下降1.9%;全年货物运输量333.03万吨,增长2.4%

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数1.88万户;通信基站总数1641个,移动电话用户数30.12万户;宽带用户数12.35万户,其中农村宽带用户数2.12万户。全区有线电视用户33737户,其中城镇用户31405户,农村用户2332户。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580万人次,增长12.1%;实现旅游总收入27.56亿元,增长7.1%

六、商贸流通、对外经济和示范推广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1亿元,增长6.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0.62亿元,增长8.2%。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48.91亿元,增长6.4 %;乡村7.80亿元,增长5.5%。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47.18亿元,增长6.5 %;餐饮收入9.53亿元,增长5.2 %。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下降9.1%,零售业销售额增长6.4%,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5%,餐饮业营业额增长6.1%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6.9%;饮料类增长51.7%;汽车类增长20.3%,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6.3%;书报杂志类增长12.5%;粮油食品类增长10.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2%,其中效能为1级和2级的商品增长17.5%

全年全区进出口总额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出口总额10亿元,增长36.8%;进口总额3.42亿元,下降5.4%

全年示范推广面积12000万亩,推广总效益超过300亿元,累计示范推广基地350个。通过国审、年审定和登记农作物新品种数量105个。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3亿元,增长4.0%,其中税收收入7.18亿元,增长6.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47亿元,增长10.0%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3.74亿元,增长1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0.70亿元,增长13.2%;企业存款余额112.65亿元,增长5.2%。各项贷款余额221.66亿元,增长4.0%,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74.13亿元,增长4.3%。存贷比57.8%

八、教育和卫生

年末,区内2所高校共有教职工5456人。在校学生56253人,其中:专科生18696,本科生2276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190人,全日制博士生3599人。中小学校29所,教师2788人,在校中小学生43528人。幼儿园39所,教职工1566人,在园幼儿8374人。

全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4个,其中医院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保计生服务机构1个,个体诊所65个,镇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村卫生室102所。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数1243张,医生(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929人,注册护士1390人。

  1. 农高会

第三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以“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为主题,实现首届市场化办会。共有28个省(区、市)、9个全国农高区,荷兰、日本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机构,以及华大集团、先正达、大禹节水、耐特菲姆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参会,对国内外1800多家企业的9000多项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展示。现场参观人数158万人次,线上观展838万人次;共组织举办14场产业类投资促进活动,达成合作项目198个、合同签约额230亿元;参展企业会期产品现场交易额超过1亿元;全网各平台累计发布信息3.6万条,总阅读量6亿人次,其中海外总阅读量突破2亿人次。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示范区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增长3.4%。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0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平均值48微克/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24立方米。

全年全区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起,死亡1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常住人口25.47万,出生率7.18‰,死亡率3.24‰,城镇化率68.73%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17元,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47元,增长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2元,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比2.46:1,比上年缩小0.05

全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767人,其中离退休人员4668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5694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528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2184人,比上年减少107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0147人,比上年增加866人。

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19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66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503人。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30户、782人,其中:城镇34户、44人;农村396户、738人。

注:1. 为保持公报数据的可比性,部分指标采用省统计局反馈的快报数据;

2. 本公报水果产量包括果用瓜;

3. 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有关交通、邮电数据来自杨陵区交通局、示范区大数据局、示范区电信局、中国移动杨凌分公司、中国联通杨凌分公司、陕西广电网络传媒杨凌分公司,教育数据来自示范区教育局,旅游数据来自示范区文旅体育局,外贸进出口数据来自示范区工业和商务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示范区应急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示范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杨凌支行,示范推广数据来自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高会情况和成果数据来自示范区展览局,卫生数据来自示范区卫生健康局(其中医疗机构床位数、医生和护士人数均为初步反馈数),环境保护数据来自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数据来自示范区住建局,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来自示范区水务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示范区人社局和民政局,其余数据来自示范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