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重庆市江津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江津调查队

(2025年3月19日)

 

2024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突出稳大盘促转型、抓创新谋改革、强保障惠民生工作导向,全区经济保持稳定,产业体系不断升级,民生福祉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0.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42.23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773.79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574.75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6:52.0:38.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1648元,比上年增长4.8%。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33.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5.0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63%,比上年末提高0.69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44.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11万人,乡村人口74.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69万人,出生率为4.8‰;死亡人口1.36万人,死亡率为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为104.1(以女性为100)。

表1:2024年年末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标 年末数(人) 比重(%)
全区总人口 1445905 100.0
按性别分    
男性 733658 50.7
女性 712247 49.3
按年龄段分    
0-17岁 210321 14.5
18-34岁 263793 18.2
35-59岁 566764 39.2
60岁及以上 405027 28.0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75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4%。

 

 

表2: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指标 比上年涨跌(%)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0.2
食品烟酒 -0.4
衣着 2.8
居住 0.1
生活用品及服务 0.1
交通和通信 -1.4
教育文化和娱乐 1.1
医疗保健 0.5
其他用品和服务 3.2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6.1%和6.2%。新能源汽车产量3.5万辆,比上年增长109.4%;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产量1.8亿平方米,增长76.8%。全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68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13.49万户。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8%,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2.8%。持续深化“院落微治理”,打造“小院家”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3个,2个非遗短视频入选2024非遗影像展十大推荐作品。建成市级巴渝和美乡村引领镇1个、巴渝和美乡村先行村5个、巴渝和美乡村推进村78个、和美院落97个。新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28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143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8.5%。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8天。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6.1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Ⅰ~Ⅲ类水质的国控、市控断面比例为100%,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5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66.67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48.5%。年末森林面积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3%。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5.57万亩。其中谷物种植面积100.76万亩,豆类种植面积14.30万亩,折粮薯类种植面积30.51万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64.53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夏粮产量2.33万吨,增长0.5%;秋粮产量62.21万吨,增长0.3%。全年谷物产量50.02万吨,增长0.3%。其中,稻谷产量35.58万吨,增长0.2%;玉米产量13.97万吨,增长0.9%;红薯产量10.72万吨,增长0.1%。

年末生猪存栏37.67万头,下降9.5%。全年生猪出栏73.97万头,下降10.6%;家禽出栏1348.50万只,下降4.5%。全年禽蛋产量2.85万吨,下降1.5%。水产品产量3.05万吨,增长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6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4.2%,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48.45亿元,比上年下降2.7%,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0.0%。

四、服务业

全年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总量4447.7万吨,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106.2亿吨公里。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669万吨,增长2.4%。

全区公路里程累计6729.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1.97公里,一级公路81.68公里,二级公路528.82公里,三级公路165.03公里,四级公路5462公里,等外级公路230.11公里。高速公路中,绕城高速25.3公里,江合高速47.7公里,江永高速17公里,江綦高速26公里,九永高速4.2公里,江习高速70.46公里,合璧津高速22.01公里,江泸北线高速49.3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100%。

年末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5.62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5.49万辆,摩托车19.88万辆,其它机动车2521辆。从营运车辆看,营业性客车1555辆,比上年减少10辆。其中,班线车733辆,出租汽车505辆,公交车317辆。货车7457辆,比上年减少1085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不含速递和广电网络,下同)16.9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73亿元,增长10.0%;电信、移动、联通业务收入12.22亿元,增长3.0%。

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国内函件业务21.7万件。包裹快递业务总量799.9万件,其中,特快专递6.0万件,国内快包793.9万件。

年末全区电话用户193.90万户,比上年增长0.3%。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74.95万户,增长1.1%;固定电话用户18.95万户,下降7.3%。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5.62万户,增长1.5%。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14亿元,比上年增长5.2%。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商品增长9.6%,饮料类商品增长29.2%,烟酒类商品下降13.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下降27.7%,化妆品类商品增长4.2%,日用品类商品下降2.2%,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下降0.3%,书报杂志类商品增长24.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增长12.9%,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84.4%,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增长11.0%,家具类商品增长12.1%,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21.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下降5.2%,石油及制品类商品下降39.7%。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5.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8%。从投资类型看,建设与改造投资增长5.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0%。民间投资增长2.3%。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185.01亿元,比上年下降19.6%。其中,出口105.46亿元,下降15.1%;进口79.56亿元,下降24.8%。

八、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29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税收收入40.01亿元,增长3.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2.00亿元,增长1.1%。

年末有中资银行地区支行21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1家(村镇银行1家)。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24.48亿元,比年初增加90.70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602.29亿元,比年初增加80.32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82.38亿元,比年初增加81.0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282.37亿元,比年初增加82.17亿元。

表3:2024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年末数(亿元) 比年初增长(%)
本外币存款余额 1624.48 5.9
人民币存款余额 1602.29 5.3
#住户存款 1300.57 10.5
非金融企业存款 187.17 -19.6
机关团体存款 87.39 -4.9
财政性存款 26.20 32.9
本外币贷款余额 1282.38 6.7
人民币贷款余额 1282.37 6.8
#住户贷款 458.77 -2.4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823.56 12.8

年末有证券公司3家,基金管理公司1家,基金10只,小额贷款公司3家,融资担保公司4家,典当公司1家。全区共有保险机构27家,保险从业人员2998人。全年保费总收入37.75亿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7.89亿元,人寿保险收入29.86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8.86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5.81亿元,人寿保险赔付13.05亿元。

九、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比上年增加1577元,增长3.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29元,增加1595元,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02元,增加980元,增长3.6%。

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547元,比上年增长3.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662元,增长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165元,增长2.9%。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6%,其中城镇为36.0%,农村为38.3%。

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1.47万人,比上年增加1.2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5.85万人,减少1.2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28万人,增加0.8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9.46万人,减少0.6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25万人,增加0.7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9.73万人,减少6.27万人。

年末全区共有0.65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09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供养特困人员1.50万人。全年资助参加医疗保险8.43万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477人。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截至年底,全区有独立法人研发机构1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4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449家。

全区拥有国内注册商标31204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9件,地理标志7件,农产品商标5086件。全年新增注册商标2566件,其中新增农产品商标467件。

年末全区共有产品检验检测机构29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万台(件)。全年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在建国家标准化项目1个、市级标准化项目1个,参与起草国家标准4个、行业标准1个。

全区共有高等教育学校7所,在津学生人数为9.97万人,在津教师为5874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完全中学11所,初级中学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0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门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17所。在园幼儿普惠率97.6%,学龄儿童入学率98.25%,普通初中入学率100%。报名参加高考人数17036人,录取16088人。

表4:2024年全区各类教育情况

指标 招生数(万人) 在校学生数(万人) 毕业生数(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 0.67 2.10 0.73
高中教育 0.89 2.70 0.79
初中教育 1.28 3.98 1.51
小学教育 1.19 7.52 1.30
特殊教育

 

 

31人 151人 32人

 

专门教育 53人 27人 26人

 

指标 入园人数(万人) 在园幼儿数(万人) 离园人数(万人)
学前教育 0.61 2.89 1.17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区共有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1个,陈列馆3个,名人故(旧)居7个,艺术表演团体12个,镇街综合文化站30个,“一卡通”馆藏图书130余万册。出版《江津报》147期147万份。组织综合性文艺演出812场次,其中镇街演出683场次。共有电影放映单位11家,放映电影12.81万场。其中,区内各电影院放映12.44万场,农村电影放映3660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电视差转台2座。制作播发广播6387.5小时,电视节目播出6588小时。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

年末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11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6个。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80个。其中医院28个,医院中,公立医院6个、民营医院2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45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个,卫生院27个,行政村卫生室236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358个,门诊部2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3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322张,其中区级以上医院3400张,镇街卫生院2335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56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909人,注册护士4432人。

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地1.03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60.6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45平方米。全年获国家级以上比赛奖牌31枚,重庆市级比赛奖牌360枚。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加快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4个水利国债中小河流治理、藻渡水库等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7.04亿元。完成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工程建设。完成蔡家、塘河2座水文站水文现代化改造,建设90座水库雨水情测报设施和182座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实施农村供水保障项目(含净化设施设备、维修养护、水质提升等)65处,总投资1615万元,受益总人口18万人。争取5批水利救灾资金共690万元,安排13个救灾项目。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洪水智能预警处置事件”“强降雨灾害应对-小流域山洪预警处置事件”试点工作,今年汛期快速实现洪峰水位和峰现时间预警预报。

全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全面修复城市道路,累计整治维护车行道10.9万平方米、人行道2.0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新增路内停车位5000个、公共停车泊位652个。新建、改造庭院路灯364盏,城市道路照明设施亮灯率达98.5%,设施完好率达98%。全年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新增城市绿地建设14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16%,人均绿地面积44.7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12.74平方米。全区垃圾日处理能力1300吨/日,全年累计处理城乡生活垃圾43.95万吨。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全年完成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2153.79吨,削减氨氮排放91.16吨,削减氮氧化物排放1082.5吨,削减挥发性有机物377.1吨。获取环境监测数据56.76万个,其中自动检测数据53.56万个,污染源监测436厂次。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49.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昼间平均值64.4分贝,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8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53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6.1微克/立方米,臭氧年均浓度146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年均浓度1.1毫克/立方米。

全年平均气温为20.5℃,比上年上升0.6℃。

全年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2人。其中,道路运输事故死亡5人,建设施工事故死亡4人,工贸行业事故死亡1人,其他事故死亡2人,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化工、烟花爆竹、油气管道运输、石油天然气开采、水上运输、农业机械、渔业船舶8个行业(领域)“零死亡”。全年未发生较大事故。

 

 

注: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江津统计年鉴2025》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核定数,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3.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4.生产安全管理行业共有14个领域类别,分别煤矿,金属与非金属矿,建设施工,化工,烟花爆竹,冶金机械八行业(冶金、轻工、烟草、纺织、建材、有色、机械、商贸),生产经营性火灾,航空运输,工商贸其他及其他,道路运输(一般道路运输、高速公路运输、内环快速路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农业机械,渔业船舶(其中江津区涉及11个行业领域)。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机动车保有量数据来自区公安局;就业、社会保险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乡村建设、水产品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委;医疗救助、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区医保局;市场主体、商标、质量检测数据来自江津区市场监管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区商务委;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委;邮政数据来自中邮江津区分公司;通信数据来自江津电信公司、江津移动公司、重庆联通江津区分公司;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报刊、电影数据来自区委宣传部;新型金融业机构数据来自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存贷款数据来自人行江津分行;银行机构、保险数据来源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津监管分局;最低生活保障数据来自区民政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区应急局;优抚数据来自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市政数据来自区城市管理局;林业数据来自区林业局;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平均气温数据来自江津气象局;水利数据来自区水利局。以上数据由来源部门负责解释,其余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津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