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启东市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启东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启东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启东调查队

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百万人民,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竞”的姿态攀高争先、以“拼”的劲头埋头苦干,“强富美高”新启东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4.65亿元,比上年增长6.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7.0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719.83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697.80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6.4:47.5:46.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8553元。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0位,较上年前进1位。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全年新登记企业3192家,年末累计31341家。其中,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2981家,年末累计29434家。全年新登记个体工商户6503户,年末累计95671户。企业服务中心启动运营,生物医药审评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出台“万事好通•益启企”3.0版,“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拓展至134个,实现全国40个地区101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首创长三角不动产登记异地办理,“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工作经验全国推广。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269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353人,创业带动就业6946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39场次,累计参会企业837家,提供就业岗38058个。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新建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6家、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1家。全年引进高校毕业生5080人,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数400人,新增高级工347人。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1%,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9%,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7%,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价格上涨7.3%,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9%。

新兴动能加速积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6%,提升6.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新材料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增速较高,增速分别达19.9%、19.5%和4.2%。年末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52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2%,创成省级“智改数转网联”标杆示范企业19家。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5.3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1.46万亩,增长0.1%;棉花种植面积240亩,减少18亩;油料种植面积23.91万亩,增长0.7%;全年粮食总产33.62万吨,增长0.1%。其中,夏粮总产10.24万吨,增长1.2%;秋粮总产23.38万吨,下降0.4%。全年粮食平均亩产276.77公斤,和上年持平。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13万吨,增长8.4%。水产品总产量32.23万吨,增长0.1%。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6万亩,新增省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2个。绿皮蚕豆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确立为全国“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8.5%。积极打造更高水平“海上粮仓”,全市渔业总产量达32.23万吨,积极申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投资5.5亿元的吕四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获省农业农村厅批复立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3%。实现规模工业应税销售1379亿元,增长5.2%。临港、特色、战新三大主导产业应税销售增长4.7%;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半导体产业应税销售增长29.2%。50家“1521”龙头企业实现应税销售904.4亿元,增长5.6%,其中应税销售超百亿级企业1家,超50亿级企业4家。高技术海洋装备智造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新海鲟”等“大国重器”扬帆起航。

建筑行业承压前行。年末全市拥有建筑业企业892家。其中,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建筑企业2家、一级资质建筑企业16家。新增一级资质建筑企业2家,4家企业实现“启建回启”。全年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70.39万平方米,下降12.5%;新开工面积2010.79万平方米,增长13.4%。出台房票新政,发出房票3044张,实现房票安置25万平方米。开通南通首家县级房产超市,完成住房“以旧换新”59套。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小幅回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62.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5.4%。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2.5%;制造业投资增长13.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6%。

项目招引步伐加快。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3个,其中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63个,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个。出台“重大项目早开工早落地20项举措”,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专精特新高质量制造业项目13个,新竣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卫华海洋全面投产,海力风电8个月实现竣工。列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8位。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亿元,比上年增长3.4%。从商品类值看,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1.6%;饮料类、烟酒类分别增长19.6%和45.6%;化妆品类增长19.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1%;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9.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20.8%和22.3%;中西药品类增长14.3%。新兴消费增势较好,新能源汽车增长30.5%;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绿色家电增长16.8%;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2.1%;智能手机增长27.4%。

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国家3A级以上景区9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星级旅游饭店5家、旅行社11家、分社5家,营业网点30家。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0亿元。“到启东看日出”火爆出圈,携手《中国国家地理》打造“最鲜公路”IP,龙湾水镇入选省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名录,久正人体工学创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六、开放型经济

外贸市场回温明显。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13.0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出口总额321.37亿元,增长36.2%;进口总额91.71亿元,增长11.7%。海工船舶板块进出口额242.66亿元,增长48.1%;电动工具板块进出口额23.67亿元,增长17.8%。年末与我市建立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55个。全市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551家,增长16.5%。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51亿元,增长66.2%。对“一带一路”、东盟新兴市场的进出口额分别达206.1亿元、159.4亿元,分别增长56.8%和82.9%。

双向投资持续推进。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1家,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35万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5419万美元。外资到账1.19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外资占比97.7%,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提质升级。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2982.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2公里。吕四起步港区“2+2”集装箱泊位正式运营,新增吕四至黄骅、江苏沿海支线等内贸航线和北非红海远洋航线,吞吐量达15万标箱。洋吕铁路海铁联运班列开行56列。北沿江高铁启东段完成桩基施工,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工程过半。S11通沪高速启东南段通过省级工可预审。通吕运河大洋港短支进港航道建成通航。全市智慧停车泊位8535个。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30.47万辆,比上年新增0.75万辆。其中,私家车保有量24.46万辆,减少1.11万辆。

邮政电信稳健发展。全年邮政业完成业务总量7.21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32.6%,实现业务收入4.71亿元,增长6.3%。其中,快递完成业务量5094.78万件,增长53.6%。电信业务总量11.31亿元,增长4.5%。年末5G基站2565个,增长92个。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03.96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55.49万户,增长6.76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51.61万户,增长2.82万户。

用电需求日益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60.8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21亿千瓦时,增长13.5%;第二产业用电35.75亿千瓦时,增长11.3%;第三产业用电9.43亿千瓦时,增长10.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4.43亿千瓦时,增长16.8%。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2.84亿元,增长10.7%。其中,民生支出114.0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9.8%。公共安全支出6.91亿元,增长13.3%;教育支出23.80亿元,增长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81亿元,增长1.1%;住房保障支出2.98亿元,增长0.2%;交通运输支出2.68亿元,增长202.9%。

金融供给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78.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867.50亿元,增长11.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117.77亿元,增长5.4%。按贷款期限统计,短期贷款余额652.27亿元,下降43.6%;中长期贷款余额1364.06亿元,增长6.5%。按贷款类别统计,消费贷款334.56亿元,下降7.2%;经营贷款269.53亿元,增长6.4%;制造业贷款240.50亿元,增长5.8%。

金融生态发展稳健。年末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资本市场累计募集资金160.42亿元,总市值522.70亿元。“新三板”挂牌公司6家,全市上市入轨企业18家。年末全市保险公司28家,其中财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13家。全年保费总收入27.14亿元,比上年下降1.1%。

九、科技和教育

创新驱动成效明显。全年净增发明专利1137件,比上年增长28.6%。全年有效发明专利6118件,增长22.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4件。长三角高校研究机构启东集聚区初具规模,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成投用,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上海大学长江口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实体化运作,南通大学启东海洋研究院成功签约。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8位。

科研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9%,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发布“科创20条”,招引科创项目169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8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9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新认定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9家、“江苏精品”2个。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15名、省“双创人才”10名。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155所,在校学生86460人,专任教师7713人。其中,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30525人,专任教师3246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4436人,专任教师457人;小学55所,在校学生38853人,专任教师286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98人,专任教师32人;幼儿园73所,在校学生12448人,专任教师1117人。创成省优质幼儿园3所,所有学校均建成省级智慧校园,创成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24小时城市书房5个,图书总藏量达167万多册。开展“四季欢歌”等文化惠民活动4400余场次,成功举办首场万人演唱会。《张謇垦牧曲》获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2件版画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2件作品进入省“五星工程奖”终评。省美术馆典藏名家书画巡展首展在启开幕,版画艺术中心获评省美育推广基地。少儿图书馆荣获“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启东市评弹团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启东博物馆、惠萍镇东兴镇村云上书屋入选2024年度省级新型文化空间打造对象。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89个、执业医师(助理)2955人、注册护士3046人。每千人口在册执业(助理)医师3.0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19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5.12张。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提高到110元,人均预期寿命83.33岁(男80.63岁,女86.04岁)。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率达78.8%,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7.3%。提标改造乡镇卫生院3家,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县级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建成长三角名医工作室35家,引进北上广医疗团队9组,建成地市级名医工作室19家。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协会32个、体育健身俱乐部11个、体育场地3652个。年内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2.6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5.17平方米。承办WBC职业拳王争霸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持续加强,英邦小学、红军小学获2024年全国小排球锦标赛3金2铜。

十一、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4.27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280.79公里,道路总面积617.03万平方米。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6公里,改造危桥8座。区域供水南海线复线总管投入使用,新建污水管网4.2公里,完成居民小区“瓶改管”1501户,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32台,建成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位517个,拆除违章建筑40.35万平方米。列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9位,较上年提升2位。

生态文明持续改善。全年PM2.5平均浓度24.3微克/立方米,六年蝉联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87.7%,列全省第5。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式投用,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约1.8万户。建成农村生态河道71公里,17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III类比例保持100%。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入选省首批“双碳”试点园区。长江口北支湿地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成开放,启东长江口北支(崇明岛北岸)“生态岛”试验区项目入选省级试点。创成南通乡村振兴先行村23个、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4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5位。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略有下降。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5.51万人,比上年减少0.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02万人,城镇化率62.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105.45万人,比上年减少1.1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180人,出生率3.0‰,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为109:100;全年死亡人口11266人,死亡率10.7‰,人口自然增长率-7.7‰。

居民收支增势平稳。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71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工资性收入33678元,增长6.2%;经营净收入7142元,增长2.7%;财产净收入4078元,增长2.9%;转移净收入6973元,增长8.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946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55元,增长6.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7:1,比上年缩小0.03。全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734元,增长2.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549元,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79元,增长3.7%。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1万人,人均养老金增至2852.8元,增长5.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9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7万人,基础养老金增至248元,增长8.8%。年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5.29万人。其中,职工医保27.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5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28.5%;居民医保68.17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71.5%。全年共有37.01万人次享受即时医疗救助待遇,救助金额3594万元,全市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9909人,新增3240人。

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供养、孤儿集中供养、社会散居孤儿供养、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55元、1115元、2989元、2539元、855元。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4亿元,惠及11.4万人。全市现有备案养老机构51个,养老机构床位数7003张。完成8家助餐点改建,新增幸福食堂1家、互助养老睦邻点17个。

注:

1、本公报发布的202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别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比上年不具可比性。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6、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8、本公报中,就业、创业、农业、建筑、投资、旅游、开放型经济、交通、邮电、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口、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相关数据均来源于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