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社会发展保持稳定,中国式现代化宿城新实践取得了新成效。
一、综合
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8.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25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79.55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工业增加值122.45亿元,同比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405.47亿元,同比增长7.0%。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980元,同比增长7.2%。
注:2021年GDP总量为年度核算修订数据。2023年数据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5.4:29.0:6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注:2021年为年度核算修订数据,2023年数据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1.97亿元,同比增长4.0%,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2.6%;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44.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9.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4%。
就业创业有力保障。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90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54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25人,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480人。开展直播送岗活动26次,365招聘之家线下接待求职者2000余人,开展人才招引活动18场次,开展劳务合作2次。全年“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102场,提供就业岗位累计2.3万个,达成就业意向5700余人。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0.5%,涨幅较上年收窄0.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六涨一降一平”态势。其中:“六涨”即医疗保健类上涨4.5%,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5%,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2.7%,衣着类上涨0.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食品烟酒类上涨0.1%;“一降”交通通信类下降1.9%;“一平”居住类价格与上年持平。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37亿元,可比价增长5.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89亿元,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33.92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1.26亿元,增长5.8%;牧业产值10.09亿元,下降4.9%;渔业产值6.85亿元,增长1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25亿元,增长5.1%。
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78.69万亩,较上年增加0.2万亩,增长0.25%;粮食单产461.7公斤/亩,较上年减少1.02公斤亩,下降0.22%;粮食总产达36.33万吨,同比增加0.01万吨,增长0.03%。蔬菜种植面积12.19万亩,产量38.4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2.1%;瓜果种植面积2.01万亩,产量6.88万吨,分别同比增长9.7%、7.8%。生猪出栏18.48万头,同比下降16.8%;家禽出栏870.13万只,同比增长21.6%;猪牛羊禽四种主要肉类产量为3.1万吨,同比增长0.4%。
农业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全区累计新签约农业重大项目38个,年度计划总投资51.96亿元,同比增长26.7%、64.3%;亿元以上项目18个,同比增长12.5%;开工建设项目36个,同比增长28.5%。全区有效绿色食品98个,有机产品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22期、培训2561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05.29亿元,同比增长11.0%;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3.68亿元,同比增长12.1%。
产业链培育有序推进。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深入落实重点产业链培育“八个一”工作机制,12条产业链实现产值386.97亿元。纺织服装、绿色建材、激光光电三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产值141.07亿元、79.79亿元、61.07亿元。
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降。全区列统的工业产品共23个,其中47.8%的产品产量增长,增幅在20%以上的有4个,占比17.4%。
表1 2024年规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生产量 | 增速(%) |
小麦粉 | 吨 | 812977.79 | 34.2 |
饲料 | 吨 | 466901.30 | 0.9 |
饮料酒 | 千升 | 37437.48 | -6.5 |
布 | 万米 | 57.38 | -13.7 |
绒线、毛纱 | 吨 | 2783.74 | 4.4 |
毛机织物(呢绒) | 万米 | 983.22 | -0.9 |
化纤长丝机织物 | 万米 | 17914.69 | 2.0 |
服装 | 万件 | 2156.68 | 26.5 |
人造板 | 立方米 | 462169.87 | -11.3 |
纸制品 | 吨 | 37974.27 | -14.6 |
化学纤维 | 吨 | 225425.05 | 19.4 |
塑料制品 | 吨 | 54467.86 | 9.4 |
水泥 | 吨 | 210167.00 | -26.1 |
商品混凝土 | 立方米 | 4017002.14 | 13.4 |
钢化玻璃 | 平方米 | 103824.00 | 1.0 |
玻璃包装容器 | 吨 | 15872.00 | -9.7 |
玻璃纤维纱 | 吨 | 304.00 | -38.6 |
铸铁件 | 吨 | 21894.00 | -21.3 |
钢材 | 吨 | 4924.00 | -74.7 |
金属门窗及类似制品 | 吨 | 963.17 | -22.7 |
金属切削机床 | 台 | 99.00 | 266.7 |
变压器 | 千伏安 | 271984.00 | -31.0 |
互感器 | 台 | 10017.00 | 38.1 |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区135家在库企业实现总产值72.88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实现建筑工程产值89.19亿元,增长8.8%,占比96.9%;安装工程产值1.31亿元,下降34.7%,占比1.8%。
四、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占总投资的2.3%、62.1%、35.6%,同比增速分别为6.0%、21.4%和-12.5%。从结构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1.4%,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7%。
工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1.4%,快于总投资10.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资产投资增长16.4个百分点,对全区投资贡献率达153.9%。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复苏。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82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限上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11亿元,同比增长10.4%。全区实现限上贸易额496.60亿元,同比增长19.7%。分行业来看,实现限上批发业销售额302.49亿元,同比增长27.6%;限上零售业销售额187.22亿元,同比增长8.8%;限上住宿业营业额1.67亿元,同比增长11.9%;限上餐饮业营业额5.22亿元,同比增长24.0%。分商品类别看,限上所涉27大类商品中,有20类商品销售额同比正增长,增长面达74.1%。其中销售额体量前五的商品类中,石油及制品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中西药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速均超10%。
表2 2024年全区主要商品销售情况
单位:万元、% |
|||
序号 | 商品类 | 绝对量 | 增速 |
1 | 煤炭及制品类 | 128603 | 145.1 |
2 | 通讯器材类 | 51840 | 74.6 |
3 | 其他类 | 171806 | 61.9 |
4 |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 169023 | 38.7 |
5 | 金属材料类 | 144065 | 38.0 |
6 | 石油及制品类 | 978639 | 32.8 |
7 | 种子饲料类 | 22844 | 29.4 |
8 | 中西药品类 | 244980 | 25.8 |
9 | 机电产品及设备类 | 7130 | 20.0 |
10 | 化工材料及制品类 | 977036 | 18.5 |
11 | 粮油、食品类 | 139887 | 16.3 |
12 | 文化办公用品类 | 12328 | 15.9 |
13 | 家具类 | 52074 | 10.8 |
14 | 木材及制品类 | 12567 | 9.7 |
15 | 烟酒类 | 846741 | 7.6 |
16 | 化妆品类 | 15221 | 7.6 |
17 |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 142396 | 6.5 |
18 | 五金、电料类 | 15018 | 3.6 |
19 | 金银珠宝类 | 30533 | 2.8 |
20 | 汽车类 | 587682 | 1.4 |
21 | 日用品类 | 42105 | -0.2 |
22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 95194 | -1.8 |
23 | 体育、娱乐用品类 | 1466 | -2.5 |
24 | 饮料类 | 9994 | -5.0 |
25 | 棉麻类 | 415 | -26.3 |
26 | 书报杂志类 | 66 | -26.9 |
27 | 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 | 127 | -46.7 |
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全区完成货物贸易总额15.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出口额完成14.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7%;进口额完成0.60亿美元,同比下降35.3%。实际使用外资1.20亿美元,同比下降0.2%。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小幅下降。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29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地方级增值税17.38亿元,同比增长4.7%;地方级企业所得税2.7亿元,下降10.5%;地方级个人所得税2.37亿元,增长4.9%;契税1.83亿元,下降21.5%。
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92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5亿元,同比下降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36亿元,同比增长13.3%;教育支出10.27亿元,同比增长5.3%;城乡社区支出 6.75亿元,同比增长28.6%;科学技术支出2.31亿元,增长17.6%。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放大“宿心融”融资对接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政银企对接活动,累计举办各类融资对接活动12余场次,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合理融资需求。截至年末,辖区内17家银行对区各项贷款余额1792.02亿元,同比增长17.5%。
七、科技创新和社会事业
科技人才创新成果显著。全区专利授权1612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862件,比上年增加191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95件。人才科技项目新签约项目67个;新开工项目64个;新竣工项目44个,其中人才项目25个,国家级人才项目4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3项,转化高科技成果54项。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15个,电影放映单位10个,公共歌舞厅58个。开展“送戏下乡”“2024年村晚演出”“图书馆里过大年”“声动西楚”“书服到村进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600余场。夯实阅读阵地,宿城区图书馆累计接待入馆读者87万人次。获市以上评比获奖文艺作品20个。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21所,教职工数8949人,其中专任教师7062人。有普通中学(无高中)20所,招生9880人,在校生27908人,毕业生7881人;职业中学2所,招生2599人,在校生8487人,毕业生2636人;小学24所,招生7967人,在校生60101人,毕业生11917人;幼儿园74所,招生4984人,在校生19523人,毕业生8259人。
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提升。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68个,比上年增长2.2%;卫生技术人员3978人,比上年增长2.6%;执业医师1091人,比上年增长8.2%;助理医师528人,比上年增长3.1%;注册护士2259人,比上年下降4.1%。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0.3%,同比改善9.1个百分点,实现大气指标双改善。PM2.5平均浓度38.7μg/m3,同比改善2%;10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2个优Ⅱ考核断面,月堤应急备用水源地水质每月均达优Ⅲ标准。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全区户籍总人口72.96万人。其中:男性37.53万人,女性35.43万人,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6(女性为100)。人口出生率为5.37‰,人口死亡率为3.44‰,自然增长率为1.93‰。城镇化率68.39%,比去年提高0.6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72元,同比增长6.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08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98元,同比增长7.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3年的1.76:1缩小至1.73: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收窄。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157元,同比增长6.3%。按常住地划分,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26181元,同比增长5.0%;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18012元,同比增长8.7%。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7.2万人、8.13万人、6.3万人。全年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61.13万人,其中,居民医保50.39万人,职工医保10.74万人,基本医保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8.5%以上。优化异地就医备案。全区办理异地就医备案余人1294次,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6.34万人次,医保基金支出4358.14万元。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