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年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隆昌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初步结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89.2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7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41.65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198.78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8:36.9:50.3调整为12.5:36.4:51.1。
二、民营经济
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52.60亿元,占GDP比重为64.9%,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9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95.5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109.17亿元,增长6.4%。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3∶37.2∶43.5调整为19.0∶37.8∶43.2。
三、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第一产业增加值48.78亿元,增长2.7%。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916.07公顷,比上年减少233.4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4680.2公顷,增加329.87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1312.07公顷,增加260.4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33.87万吨,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夏粮0.74万吨,增长4.1%;秋粮33.14万吨,增长1.9%;水稻20.08万吨,增长1.0 %;玉米8.07万吨,增长7.9%。主要农产品产量列示如下:
表1: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 标 | 单位 | 产量 | 同比±% |
粮食 | 万吨 | 33.87 | 1.9 |
#水稻 | 万吨 | 20.08 | 1.0 |
玉米 | 万吨 | 8.07 | 7.9 |
油料 | 万吨 | 3.03 | 10.1 |
#油菜籽 | 万吨 | 2.63 | 10.7 |
蔬菜 | 万吨 | 56.93 | 4.3 |
水果 | 万吨 | 6.45 | 5.5 |
年末天然林保护工程19.7万亩,退耕还林6万亩,营造林1.8万亩,义务植树5.03万株,培育各类苗木55.9万株。
全年生猪出栏40.31万头,比上年下降7.62%;牛出栏0.15万头,下降7.32%;羊出栏3.13万只,下降15.4%;小家禽出栏912.03万只,下降7.03%。
全年淡水养殖面积1900公顷,其中池塘养殖1147公顷;稻田养殖面积11999公顷。水产品产量4.26万吨,增长4.2%。
新建城乡供水管道188公里,巩固改善了12万人饮水问题。
四、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8户,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五大重点行业:冶金建材行业增长5.6%,食品饮料行业增长25.6%,机械制造行业下降9.0%,医药化工行业增长53.7%,电力能源行业增长15.9%。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5%,拉动GDP2.16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列示如下:
表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指 标 | 单位 | 产量 | 同比±% |
钢材 | 万吨 | 1.94 | 9.0 |
纱 | 万吨 | 1.01 | -50.2 |
白酒 | 万千升 | 0.32 | 220.0 |
饲料 | 万吨 | 17.38 | 24.7 |
合成氨 | 万吨 | 7.26 | -13.3 |
纸质品 | 万吨 | 5.46 | -18.9 |
玻璃包装容器 | 万吨 | 95.51 | 14.3 |
初级形态塑料 | 万吨 | 1.66 | 374.3 |
年末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32户,期末从业人员18118人。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3.50亿元,增长5.4%,建筑业增加值27.99亿元,增长4.6%,实现利润总额4.1亿元。
五、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97亿元,增长4.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89亿元,增长6.8%;金融业增加值12.17亿元,增长6.2%;房地产业增加值23.69亿元,下降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73亿元,增长10.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0.27亿元,增长24.6%。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全市辖区内公路里程2734公里,其中:国道109公里,省道79公里、县道443公里、乡道845公里、村道1258公里,无专用公路。等级公路27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2公里、一级公路50公里、二级公路91公里、三级公路144公里、四级公路2388公里。城区内有公交线路20条。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5470.63万元,增长35.3%。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3.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7.1%,技改投资增长49.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3%。
八、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54亿元,比上年增长6.2%。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市场零售额63.57亿元,增长6.6%;乡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65.97亿元,增长5.7%;分类型看,餐饮收入33.46亿元,增长5.3%;商品零售额96.08亿元,增长6.5%。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5.52亿元,增长39.2%,其中:外贸出口15.48亿元,增长38.9%;外贸进口0.042亿元,增长561.0%。全市外贸实绩企业30户,其中2024年新增外贸实绩企业4户。
全年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FDI)328.53万美元。
九、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63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税收收入5.69亿元,下降2.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85亿元,增长13.2%。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1.89亿元,增长1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71.55亿元,增长11.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9.06亿元,增长10.8%。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2.14亿元,占规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3.2%。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平台)计划6项,软科学计划14项。
全年共有有效专利2086件,有效注册商标4541件。本年新增授权专利303件,新增注册商标419件。
年末有各级各类学校195所,在校学生80125人,其中幼儿园115所,在园幼儿10031人;小学47所,在校学生31513人,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为100%;普通中学30所,在校学生33359人(初中20001人,高中1335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37人;职业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5085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8.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4%,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率为102.7%,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100%。重点上线856人,本科以上上线2764人。免除了51514名中小学生学杂费,为51514人提供了免费教科书,资助14856人次义务教育学生生活补助。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2024年全年创作、发表(含展演)各类作品3895件,其中:文学类作品1745件,美术类作品235件,书画类作品200件,摄影类作品1380件,音乐类作品125件,舞蹈类作品120件,曲艺类作品90件。上送参赛参展各类文艺作品527件,获市级以上奖励的87件;图书馆总藏量28.8万余册,接待到馆读者17.2万余人次,书刊流通8.8万余册次/年。
文化馆1个,综合文化站(分站)13个。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光缆总长4073公里(含270公里主干光缆),新发展电视用户655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3.10万户。
年末有医院11个,其中:综合医院8个,中医医院1个,专科医院2个。基层医疗机构723个,其中:卫生院12个,社区服务中心2个,诊所142个,卫生所3个,村卫生室555个,门诊部3个,学校卫生室4个,医务室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中: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卫生监督机构0个,采供血机构1个,其他机构1个,其中:血液透析中心1个。开放床位4712张。卫生技术人员384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94人,注册护士1843人。按常住人口54.5万人计算,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65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74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45‰,婴儿死亡率3.03‰。
隆昌体育健儿参加国际国内大赛获奥运会铜牌1枚,世界杯金牌1枚,金砖国家运动会金牌1枚,国家级比赛金牌7枚;参加省级体育比赛获金牌13枚,银牌9枚;参加市级体育比赛获金牌81枚,银牌56枚,铜牌31枚。全年新增全民健身站点9个,新建镇(街)级小型健身中心1个,全民健身场地13个,实现体育彩票销售额1.04亿元。
十二、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年末建成区面积26.3平方公里,新建城市道路面积7.13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24.93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34平方米。供水量1686万吨,城区公共供水普及率达100%。
2024年全市PM10平均浓度为48.5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31.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为318天,优良天数率为86.9%,功能区环境噪声昼夜间监测年均值55.2分贝;城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为100%。
十三、人口
年末人口总户数275993户,户籍人口73.21万人,比上年减少0.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80万人,非农业人口19.40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2099人,人口出生率3.7‰,死亡人口5491,人口死亡率9.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3‰,出生人口性别比(男:女)为107。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53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工资性收入22874元,增长3.1%;经营净收入9706元,增长9.8%;财产净收入2791元,增长1.7%;转移净收入11983元,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185元,增长5.3%。其中,居住支出增长8.9%;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5.4%;交通通信支出增长2.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7.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5.6%。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31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工资性收入8097元,增长3.7%;经营净收入7322元,增长9.2%;财产净收入624元,增长5.9%;转移净收入5489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96元,增长5.7%。其中,居住消费支出增长3.7%;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7.4%;交通通信支出增长2.4%;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9.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8%。
全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0.54万人,其中:城乡居民53.97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57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43.53万人。
全市有各种社会福利机构27个,床位3368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19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03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432人。
注:
1.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隆昌统计年鉴-2024》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及相关指标、民营经济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