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港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海港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抓提速、增占比、促跨越,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 584.8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09亿元,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460.94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19.8:78.8。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3]359.11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4%。
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102.9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0.28%。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34.36公顷,比上年下降1.05 %。粮食总产量24478.1吨,比上年增长0.3 %。其中,夏粮产量175.2吨,下降28.07 %;秋粮产量24302.89吨,增长0.53 %。
全年油料播种面积1431.7公顷,比上年下降0.6 %;油料总产量4461.2吨,增长4.72%。
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576.37公顷,比上年增长1.75 %;蔬菜总产量64248.54吨,增长0.64 %。其中,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8483吨,下降3 %。
全年园林水果产量20199吨,比上年增长4.0%。食用坚果产量6161吨,增长8.2%。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1063吨,比上年增长3.5 %。其中,猪肉产量4713.76吨,增长0.94 %;牛肉产量445.34吨,增长4.79%;羊肉产量566.61吨,下降24.65%;禽肉产量5337吨,增长10.3 %。禽蛋产量4383.94吨,下降0.6%。生牛奶产量1865吨,下降10 %。
全年水产品产量[4]1617吨,比上年增长0.1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309吨,增长0.65 %;捕捞水产品产量1308吨,与去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3.67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7%,股份制企业增长6.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9.4%;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530.6万元,比上年下降53.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568.6万元,减少66.1%;股份制企业16848.2万元,下降60.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682.4万元。从主要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40.9万元,增长5880.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255.7万元,下降3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6668.9万元。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4.7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40.37亿元,比上年增长4.8%;房屋施工面积368.9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31%;竣工面积67.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66%。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8.79亿元,增长6.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34亿元,增长34.9%;金融业增加值52.89亿元,增长6.0%;房地产业增加值42.21亿元,下降5.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73.62亿元,增长4.1%。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67.08亿元,增长11.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97亿元,增长23.4%。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59.05亿元,增长10.6%;餐饮收入12亿元,增长33.9%。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38.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9.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41.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8.5%。全年民间投资增长33.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7.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9.3%。全年房屋竣工面积比上年增长4.3%,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37.0%。
七、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56元,比上年增长5.6%。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406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57万人,比上年减少0.17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23万人,比上年减少0.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0.54万人,比上年减少0.03万人。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12.11万人,增加1.25万人。低保及特困供养惠及4.3万人次。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801元/每人每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6882元/每人每年。全年重点民生支出[5]43.87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82%。
八、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旅游
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0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5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2家,总数达到853家。持有发明专利数4826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7.08件。
年末共有普通小学64所,在校生6.99万人。普通中学28所,在校生2.83万人。幼儿园179所,在园幼儿2.23万人。
全年旅游总接待游客866.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8.68亿元。
九、资源、环境和社会事务
全年完成造林1.58万亩,新建口袋公园8处。年末,全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579.52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0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87%。
全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优良天数累计达298天,优良率81.6%。PM2.5年平均浓度31.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3.2%;PM10 年平均浓度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2%。
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为256.1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1%;单位GDP能耗[6]比上年下降7.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83.9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7.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削减煤炭[7]8.48万吨。
建成全市首家智能5G办税大厅,压减办税时长80%。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资金16亿元,居全市前列。全区工矿商贸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重大森林火情和旅游旺季期间刑事案件实现“零发生”。
注释:
[1]本公报2023年部分数据为快报数。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公报中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最终核实数据确定后,初步核算数据不再使用。
[3]民营经济统计口径为除国有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和外商控股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具体包括五类经济单位:民营企业(企业控股情况中除国有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之外的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个体经营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其他民营组织。
[4]水产品产量中不包含远洋捕捞产品。
[5]重点民生支出范围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商务服务业、自然资源海洋气象、住房保障、粮油物资储备、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
[6]单位GDP能耗按2015年价格计算。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削减煤炭量不包含秦皇岛秦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