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吉阳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蓄势聚力、上下同心、难中奋进的关键一年,面对经济运行深度承压、矛盾风险交织叠加、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的严峻考验,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保持建设美好新吉阳的战略定力,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落实作用,秉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大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亚篇章贡献吉阳力量。
一、综合
经济运行。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吉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5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1%,占全市比重37.2%。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9.28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45.49亿元,同比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308.8亿元,同比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5.0:12.4:82.6调整为5.2:12.1:82.7。各行业增加值详见表1。
表1: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指标名称 | 增加值
(亿元) |
同比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 373.57 | 2.1 |
第一产业 | 19.28 | 4.2 |
第二产业 | 45.49 | 2.5 |
工业 | 21.53 | 31.4 |
建筑业 | 24.51 | -15.7 |
第三产业 | 308.80 | 1.9 |
批发和零售业 | 35.44 | -2.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7.55 | 13.8 |
住宿和餐饮业 | 28.16 | -2.4 |
金融业 | 28.74 | -3.9 |
房地产业 | 51.46 | -4.7 |
其他服务业 | 135.76 | 5.8 |
#农林牧渔服务业 | 1.14 | 6.8 |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0.55 | 68.1 |
财政收支。全年全区完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8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9%,同比增长2%;其中,税收收入18.38亿元,较2023年19.3亿同比下降4.77%。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77亿元(含债务还本支出0.08亿),同比下降1%。民生类支出21.63亿,下降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7.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下降4.9%(注:该项支出不属于十项民生内);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4.6%;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增长163.5%;教育支出同比增长0.2%;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长5321.6%。
居民消费价格: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下降0.2%。八大类生活消费“四升四降”,吃穿行教类下降,医居服务类提升。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下降1.2%,衣着类下降2.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下降0.2%;居住类增长2.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增长 0.8%,医疗保健类增长 0.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增长 0.8%。
人口。全区年末户籍人口265917人,比上年末增加13511人。其中,男性129251人,女性136666人。按民族分,汉族184217人,占总人口的69.28%;黎族72157人,占总人口的27.14%;回族1358人,占总人口的0.51%;苗族457人,占总人口的0.17%;壮族936人,占总人口的0.35%;其他民族6792人,占总人口的2.55%。
二、农林牧渔业
初步核算,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19.28亿元,同比增长4.2%,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7.72亿元,增速4.4%。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是25.46亿元,增速4.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是2.26亿元,增速9.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完成规模上工业总产值40.89亿元,下降8.87%。从主要产品产量看,供水量同比增长4.47%;商品混凝土产量同比下降11.45%。从能源消耗情况看,规上工业的综合能源耗电量同比下降10.07%;柴油消耗同比增长58.47%。
建筑业。全年资质内建筑业实现产值17.71亿元,同比下降7.42%,新入库企业5家,产值占比29.1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2023年同比下降36.01%,比2022年同比下降29.45%。其中非房地产投资占全区总投资的28.8%,同比下降29.4%;房地产投资占全区总投资的71.2%,同比增长22.1%。从构成看,建筑工程投资下降42.79%;安装工程投资下降63.01%;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下降19.63%;其他费用投资下降6.26%。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37.61亿元,比同期下降20.80%。本年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23.94亿元;国内贷款1.68亿元;自筹资金7.69亿元;其他资金4.30亿元。
房地产开发。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22.12%。房屋施工面积628.4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30.12万平方米,办公楼98.61万平方米,商品营业用房85.68万平方米,其他114万平方米。房屋施工面积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01.7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0.93万平方米,办公楼2.98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2.68万平方米,其他25.14万平方米。本年房屋竣工面积87.7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3.85万平方米,商业用房18.88万平方米,其他12.1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7.7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到位资金133.12亿元,比去年下降28.93%。本年资金中,国内贷款23.13亿元,下降31.14%;自筹资金48.15亿元,增长86.90%;其他资金36.32亿元,下降34%,定金及预付款54.60亿元,下降53.16%;个人按揭3.60亿元,下降38.82%
五、国内贸易
202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26亿元,同比下降1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43.81亿元,同比下降12%。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094.16亿元,同比下降0.78%。离岛免税实现商品销售额42.20亿元,同比下降33.59%。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客房收入14.59亿元;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1.94亿元。
六、旅游业
2024年,全区接待过夜游客1177.71万人次,同比下降0.15%。全年旅游花费322.87亿元,同比下降0.66%。旅游饭店平均入住率 69.50%,同比下降1.25%。全区列入统计的旅游宾馆(酒店)114家。其中,五星级酒店9家;四星级酒店5家;三星级酒店0家。星级酒店拥有客房5376间。全区共有A级及以上景区6处,其中,5A景区0处,4A景区2处,3A景区4处。
七、社会事业
教育。全区共有各类学校39所,比上年增加3所。其中,九年一贯制6所;普通中学3 所;小学30所;幼儿园77所;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教职工2399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47人,小学专任教师1579人,幼儿园专任教师349人。在校学生数 33308人。其中,普通中学学生(普通初中)6169人,小学学生27139人,幼儿园14696人。
文化体育。全区各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全区共有各类图书阅览点30个(其中市图书馆1个、市图书馆分馆12个、城市书房4个、旅游咨询服务外阅点3个、网借柜4个、6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77个流动图书站。
八、人民生活和民生事业
人民生活。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37元,同比增长4.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77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31元,同比增长6.9%。
就业。全区城镇新增灵活就业人员132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22人。
社会保障。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际参保人数41905人,增加1221人。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71.97%。全年城乡低保、特困共计705户1232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实际发放金额5386587万元。
保障性住房。全年全区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351424万元。保障性住房销售套数443套。
九、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
节能减排。全区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5个,城镇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303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渗滤液达标处理率100%。
安全生产。全年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起,同比2023年事故起数下降55.6%,死亡4人,同比2023年死亡人数下降50%。
生态环境。全年空气质量达标( AQI≤100)36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9.1%。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12.0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
注:
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最终核实数以《三亚统计年鉴--2025》、《吉阳年鉴--2025》刊发数据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 对三次产业划分进行了修订,将“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三个大类调入第三产业。
4.数据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人民生活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三亚调查队;户籍人口数据来自三亚市公安局吉阳分局;文化体育、旅游数据来自区旅游文体局;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社局、区民政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节能减排数据来自区环卫所;生态环境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吉阳分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
5.数据四舍五入,未做机械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