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防风险、保稳定、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内生动力增强,发展韧性显现。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5.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386.8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344.6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3:45.4:39.3变化为14.5:45.2:40.3。

就业保持稳定。全年下岗职工当年再就业7067人,转岗转业1219人,就业前培训3520人,年末登记失业人员3669人。

二、农业

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全年粮食产量32.35万吨,比上年增长1.6%。棉花产量0.1万吨,比上年下降57.5%。油料产量3.2万吨,比上年下降35.7%。园林水果产量88.01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柑橘产量82.58万吨,比上年增长2.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90.02万吨,比上年增长2.5%。水产品产量9.59万吨,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牛出栏1.7万头,比上年增长17.2%;羊出栏1.41万头,比上年增长6.8%;家禽出笼524.84万只,比上年增长1.4%,禽蛋产量1.63万吨。

全市常用耕地面积50.2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6%。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3.36万千瓦特;机收面积72555.25公顷,比上年增长13.6%。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66.34亿元,比上年增长9.3%,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6.0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42亿元,比上年增长3.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4.62万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0%。

2023年,规上工业综合能耗消费量为401.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5%。能源加工转换产出2.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6.8万吨标准煤。

2023年全市58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四、服务业

全年12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完成8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6054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0863万元,比上年增长14.1%,电信业务收入35191万元,比上年增长8.7%。全市有邮政局15所,函件总数30.84万件,特快专递104.87万件,报纸累计238.54万份,杂志累计48.58万份;固定电话用户2.3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4.98万户;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19.48万户。

五、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年下降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增速14.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增速11.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速7.3%。

2023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0.95万平方米(含期房和现房),比上年增长11.6%;商品房销售额13.89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六、国内贸易

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6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分行业看,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3.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8.4%。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比上年增长6.4%,通讯器材类增长23.7%,饮料类增长10.2%,烟酒类增长11.1%,粮油、食品类增长52.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4%,化妆品类增长12.7%,日用品类增长4.5%。

全年实现限上商品网上零售额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

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20467.5万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进口总额169620.8万元,比上年增长193.3%,出口总额250846.7万元,比上年下降11.6%。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速23.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38.0%。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26.67亿元,比年初增加58.4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41.87亿元,比年初增加58.3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59.01亿元,比年初增加10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5.03亿元,中长期贷款316.98亿元。

全年人寿保费收入33380万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定期寿险194万元,比上年下降51.4%;两全寿险10135万元,比上年增长31.6%;终身寿险8192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年金寿险12720万元,比上年下降13.8%;意外寿险940万元,比上年增长22.9%;健康寿险1198万元,比上年下降2.9%。人寿保险给付9641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死亡给付687万元,比上年下降40.4%;医疗给付649万元,比上年下降43.2%;年金给付2537万元,比上年增长32.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各类学校76所,其中:小学19所,初中10所,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43所。招生数7911人,其中:小学2435人,初中2196人,高中1279人,职业高中638人,特殊学校13人,幼儿园1350人。在校生33978人,其中:小学14875人,初中6857人,高中3826人,职业高中1827人,特殊学校99人,幼儿园6494人。毕业生8973人,其中:小学2461人,初中2214人,高中1135人,职业高中520人,特殊学校17人,幼儿园2626人。

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35.5亿元,比上年下降16.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1.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全年科技成果在本地企业转化扩散数25项。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04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2.39亿元。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7个,其中转化科技成果25项。全年获得宜昌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23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2个,参加省以上运动会人数260人,共获得49枚奖牌,其中11枚金牌、23枚银牌和15枚铜牌。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19.34万册。剧场、影院7个。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64.23万人,完成国内旅游收入69.23亿元。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电视入户率80.9%,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21个(含村卫生所),其中医院(含民营医院)14个、卫生院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68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96人,注册护士122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897张,其中医院床位数2229张,卫生院床位数606张。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42.8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61%。

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83203户,总人口463382人,其中城镇人口22948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9.5%。全市流出人口15019人,流入人口15411人。

根据卫生和健康局统计,全年出生人口1577人,其中男829人,女748人,死亡人口378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

年末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99.43%,计划生育事业费5856.75万元;农村奖扶人数36157人,奖扶金额3471万元;累计特扶对象1664人,特扶金额1582万元;独生子女保健费发放人数(管出口)589人,发放金额77.25万元;城镇无业居民奖励人数1915人,奖励金额135.02万元;企业退休职工奖励人数3077人,奖励金额223.23万元。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10元,比上年增长6.8%,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427元,比上年增长9.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09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103元,比上年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57元,比上年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912元,比上年增长10.6%。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052人,比去年增加4234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1429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14623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全覆盖)201341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0449人,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6326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74123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101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1898人。城镇社会保险覆盖率96.46%。

全市社会救济总人数11510人,比去年下降4.2%;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9661人,比去年下降6.0%,其中城镇低保人数为1272人,享受城镇低保资金1029.78万元,享受低保人数占救济总人数的比例为83.9%。年末共有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27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221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1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2365张。

十二、资源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含林园地)54.95千公顷,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6.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98%。

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火灾事故265起,死亡6人;造成损失金额6.96万元。其中交通事故13起,造成6人死亡,损失金额6万元;火灾事故252起,损失金额9600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据以《2023年枝江市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公报中全市户籍人口相关数据口径为公安局提供的年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