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拼经济、全面提效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龙川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县经济呈现出良好和强劲发展态势。
一、综 述
根据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8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第一产业增加值34.15亿元,增长5.4%,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4.07亿元,增长9.9%,拉动GDP增长2.24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增加值11.94亿元,增长8.6%;工业增加值32.15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03.40亿元,增长4.6%,拉动GDP增长2.7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3.87亿元,增长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29亿元,增长18.2%;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19.1%;金融业增加值5.57亿元,增长5.6%;房地产业增加值17.00亿元,增长3.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6.40亿元,增长1.9%。三产占比调整为18.8:24.3:56.9。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下降了0.1、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2023年,全县人均GDP为30690元,增长6.2%。
二、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05亿元,增长5.3%。其中:种植业产值27.36亿元,增长0.8%,林业产值12.06亿元,增长11.8%,牧业产值11.01亿元,增长9.7%,渔业产值1.78亿元,增长6.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84亿元,增长8.6%。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14万亩,粮食总产量23.92万吨,其中:稻谷产量22.61万吨。花生总产量1.35万吨。年末水果面积9.44万亩,水果总产量8.61万吨。
全年生猪出栏35.75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7.15万头;全年畜禽肉总产量4.13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79万吨,禽肉产量1.18万吨;水产品总量1.53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地膜用量544吨,农药用量592吨,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9945吨。
三、工业
全县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49.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4.06亿元,增长11.6%;工业增加值31.96亿元,增长14.3%。从企业类型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轻工业实现增加值7.11亿元,同比增长4.7%;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4.85亿元,同比增长17.2%。从企业规模看,全县规模以上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2.63亿元,同比增长17.9%;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8.18亿元,同比增长12.3%;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1.14亿元,同比下降8.21%。
全县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5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7.34亿元,增长13.7%,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5.54%。园区入库税收实现3.53亿元,同比增长26.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1.2%。其中房地产开发增长114.6%;工业投资增长42.0%;基础设施下降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2.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5%;从投资来源看,全县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1.7%,占投资总额的57.4%。
全县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3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1.4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0.01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93.2%;安装工程产值1.34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6.2%。
五、交通和邮电
全县通车里程3891.3公里,公路密度126.3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31万人;客运周转量为10161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62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5572万吨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76亿元。本地固定电话年末用户4.91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47.80万户, 国际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5.24万户。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38亿元,增长7.4%。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8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5%,同比增长7.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71亿元,增长7.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66亿元,增长7.4%。从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60.15亿元,下降7.3%;餐饮收入5.23亿元,增长7.4%。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2%。其中,服务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1%,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4%。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烟酒、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同比上涨0.9%、0.1%、3.0%、1.9%;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分别下降2.4%、2.0%、1.9%、1.9%。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55万元,同比下降27.1%。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8亿元,下降20.6%。其中出口11.5亿元,下降22.3%;进口4.3亿元,下降17.3%。
顺利举办了2023河源市“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龙川县文化旅游节活动。成功举办龙川县首届八宝鱼生美食文化周系列活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中央级和省级媒体以及河源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取得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通过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龙川,也展示了龙川文化、旅游资源和农特产品,进一步擦亮了龙川鱼生文化品牌和全域旅游品牌,提升了龙川知名度和美誉度。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99亿元,增长2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3.89亿元,下降6.0%。全县完成税收(含海关)总收入10.89亿元,下降0.4%。
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24.1亿元,同比增长7.2%。各项贷款余额202.0亿元,同比增长2.6%。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年保费总收入4.81亿元,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2.64亿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截止年末,我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截至2023年末,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27家,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5项。
2023年我县专利授权共394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227件,外观设计专利149件,发明专利18件;截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0件;商标申请量621件,商标注册量343件;商标有效注册量4991件。
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19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含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含民办1所)、完全小学77所;幼儿园143所;县特殊教育学校1所;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小学教学点171个。全县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126385人,其中普通高中19170人,普通初中34332人,小学53803人,幼儿园在园生18940人,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0人。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962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9352人,其中中学5603人、小学3749人;幼儿园教职工2185人;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39人;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35人。
十、文化、体育
全县有艺术团1个,电视差转台1个,电视覆盖率99%,有线电视终端用户2.6万户,其中县城1.4万户。全县拥有各类体育馆3个,各类体育活动场所1227个,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十一、卫生、人口与就业
全县户籍总人口95.8万人,总户数29.25万户,其中男性49.7万人,女性46.1万人。常住人口59.11万人,人口密度为191人/平方公里。其中,城镇人口为21.51万人,农村人口为37.60万人。全县(户籍)出生人口6650人,出生率为6.91‰;死亡6037人,死亡率为6.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4‰。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68个,实有病床位4619个,卫生技术人员4382人,其中执业医师1017人。
2023年,全县登记失业率为2.65%,较去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我县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1元,增长8.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8元,增长8.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3592元(2020年以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全市统一,不分县区统计)。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个,较去年减少23个,治理投资总额2136.6万元,较去年投资减少2704.4万元,下降55.9%。
十三、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县拥有福利敬老院20所,收养179人;参加职工养老保险6.50万人,职工医疗保险7.0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5.89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60.24万人。参加工伤险5.52万人次,失业险4.53万人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9万人 。
2023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95宗,死亡44人,受伤 231人,直接经济损失38.55万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三个指标总量为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为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按当年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