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落细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强化各项稳增长举措供给,加大常态、精准、专项服务力度,狠抓工作落实,锚定目标,细化分工,全力抢进度、补短板,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优化持续升级,新动能引育初见成效,民生福祉显著增强。

一、综合经济发展概况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稳步提升。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8.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8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分行业看,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5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1.91亿元,增长8.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3%和96.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和7.9个百分点。

图1:2019-2023年红桥区地区生产总值

图2:2019-2023年红桥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二)民营经济增势强劲。2023年,全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77.13亿元,增长6.8%,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8.9%,对GDP增长贡献率达33.0%,民营经济占比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位居中心城区第一。

(三)消费需求增势平稳。202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三。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6.9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二。

(四)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202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3.2%,位居全市第九,降幅呈现逐季收窄态势。从投资来源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位居全市第六,高于全市平均增速8.0个百分点,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7.2%。

(五)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新增市场主体9050家,同比增长30.4%;新引进企业1980家,同比增长11.4%,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154家。招商引资到位额36.5亿元,其中京冀地区引资到位额28.7亿元,同比增长68.9%。

(六)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区加快推进各项民生项目建设,利民惠民成效显著,居民收入连续攀升。全区常住人口42.84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158元,同比增长4.2%,其中,工资性收入33105元,同比增长4.7%,占比60%;转移净收入18662元,同比增长2.6%,占比33.8%。

二、行业发展概况

(一)工业生产稳健回升。全年全区工业实现增加值3.16亿元,增长3.7%,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0.0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二。

(二)建筑业发展表现稳定。全年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达到3.34亿元,增长12.8%,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50.7%,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5.1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建筑业总产值下降19.2%,低于全市平均增速26.0个百分点。

(三)其他服务业支撑有力。全年全区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8.23亿元,增长3.3%,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

(四)房地产业小幅改善。全年全区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2.27亿元,下降0.2%。其中,全区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9%。

(五)金融信贷稳健运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高质量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全年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3.38亿元,增长4.7%,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中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平均增长7.3%。

(六)交通运输业增势强劲。全年全区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24.10亿元,增长56.6%,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

(七)批发零售业发展平稳。全年全区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7.78亿元,增长1.5%,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增长0.8%,位居全市第八。

(八)住餐消费大幅回暖。全年全区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14亿元,增长28.4%,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长51.5%,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3.7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

三、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呈现新变化。完成全市首例工业用地转换为其他商务用地项目,首例工业用地续期项目,首次创新采用出具意见函方式完善不动产权登记,实现存量土地房产资源盘活和产业项目落地无缝衔接。建成全区首个1.68万平方米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楼。19.9万平方米、7个项目竣工。新开工20.8万平方米、8个项目,全区在施工程面积159.8万平方米。子牙河北路、西关北街等6条道路、17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完成水竹花园13.19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四、教育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建设。全市首批顺利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耀华中学红桥学校建成招生。民族中学附属小学、民族中学实现九年一贯制。高中4个学科成为市级特色学科基地,2个学科被评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领航基地。教师岗位聘任和绩效管理改革取得新进展,选派31名骨干教师分批次赴市级重点学校跟岗学习。构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对7所学校、幼儿园进行修缮和改建。河北工业大学附属红桥小学、民族中学获批天津市中小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红星职专实施国际化专业与“鲁班工坊”一体建设,并加入天津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

五、文体与卫生

(一)文体

文体事业不断发展。有序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各项工作,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西站主楼修缮工程。举办首届运河桃花文创大赛。推出“运河记忆”文化生态游和“红色记忆”爱国主义教育游2条精品旅游线路。新增11项区级非遗项目。新建更新10个健身园,3个户外微场地,2个多功能市民排球场,1个笼式足球场。第十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取得佳绩。成立全市首个街道公益慈善基金项目—西北角红石榴公益慈善基金,推出一批公益文创产品。

(二)卫生

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医院三期扩建工程主体封顶。区中医医院新院建成开诊,并高标准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审。区妇幼保健中心新建院区主体封顶,区口腔医院新址建设项目启动。紧密型医联体双向转诊机制更加完善。组建“3+1+N”家庭医生团队75支,重点人群签约11.54万人,签约服务率达到76.18%。丁字沽、铃铛阁街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胸痛救治单元。芥园、西于庄街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疼痛门诊通过市级验收。三条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全市首家基层“三一照护”门诊。累计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托位1300个。

六、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子牙河(红桥区段)成为全市首个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推进PM2.5和臭氧跨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取得成效。落实河湖长制,实现全区水域环境科技检测网络全覆盖。完成56处雨污串接混接点改造,全区六个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水体比例100%。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9个安静小区通过复审验收。建成32个“无废细胞”。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全区碳达峰总体实施方案和能源、工业、建设、科技等11个领域专项方案。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完成9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创建。对海河沿线2.5公里景观设施及周边夜景灯光设施进行修护,开启率和完好率100%。提升改造3个、1.94万平方米口袋公园。各级林长常态化巡林,制定《红桥区古树名木复壮方案》,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市区两级联动,千里堤市场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完成85条、6.5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养护维修。改造供热老旧管网9.7公里。完成18万户燃气设施“六个百分百”改造任务。新建和改造智能充电车棚388个。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87台。启用专项维修资金和应急解危资金共计3158万元,受益居民7.9万余户。

七、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历时一年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多方共识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天津西站综合开放枢纽—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总体方案》,并于2023年7月20日获市政府正式批复。在北京—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上,同城商务区作为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集中发布。在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上,同城商务区成为中心城区唯一被天津市重点推介的区域。同城商务区一期城市更新等4个项目纳入全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项目清单。总投资约97亿元的西站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完成方案编制和报审。总投资约47亿元的西站西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完成社会投资人招标。总投资约5.4亿元的西站周边交通体系提升改造进入实施阶段,其中投资约1.7亿元的新建跨子牙河桥梁完成方案设计,西站西大桥北向西匝道完成立项和可研批复。西站东二地块成功出让。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实效。中国建材集团绿色数智双碳创新中心投入使用,鞍马出行天津总部落地运营,中海油天津院创新研究中心、中船七〇七所综合实验中心项目主体封顶。河北工业大学科研楼开工建设。中国煤科天津研发基地载体进入产权交易环节。投资19亿元的京津冀工业软件产业基地项目启动。出台《红桥区关于引进和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红桥区鼓励招商中介引资奖励办法》,符合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功能定位和支柱型产业引育的招商政策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