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汇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和多重交织的困难风险,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面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稳住经济大盘,在困境中求突破,在实干中求发展,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一、综合

2023年全区行政区域面积1514.2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49.66平方公里;在商务部组织开展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度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第180位,较上年度提升29位,列西部地区第35位,提升8位。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48亿元,比上年增长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排全市第9位,总量突破500亿元大关,为实现“十四五”预期增长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39.15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77.03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284.3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比进一步优化为7.8:35.4:5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9605元,比上年增加4625元,创历史新高。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7.93亿元,同比增长6.8%,较上年加快6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92亿元,增长11.2%,加快2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13.5%,加快17.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21.58亿元,增长7.1%,加快6.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10.32亿元,增长5.6%,加快12.5个百分点。

年末各类市场主体75815户,比上年增长6.5%;注册资本1584.41亿元,增长14.5%。其中,企业21564户,净增2432户,注册资本1529.55亿元,增长14.9%;个体工商户53729户,净增2230户,注册资本44.64亿元,增长8.9%;农民专业合作社522户,减少14户,注册资本10.22亿元,下降5.6%。

表1  2023年年末市场主体变动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23年 上年同期 增长(%)
年末各类市场主体数 75815 71166 6.5
年末实有企业数 21564 19131 12.7
期末各类企业注册资本 亿元 1529.55 1331.69 14.9
其中:内资企业注册资本 亿元 1440.23 1260.44 14.3
外资企业注册资本 亿元 89.32 71.25 2.5
年末个体工商户数 53729 51499 4.3
期末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 亿元 44.64 40.98 8.9
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 522 536 -2.6
期末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 亿元 10.22 10.84 -5.6
注:数据由区市场监管局提供。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65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种植业总产值33.67亿元,增长4.6%;林业0.79亿元,增长5.1%;畜牧业总产值7.5亿元,增长0.8%;渔业总产值0.6亿元,增长11.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08亿元,增长4.9%。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4.1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01万亩,烤烟种植面积4.53万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22.43万亩,其中辣椒种植面积6.68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18万亩,茶园采摘面积0.78万亩,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1.21万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11.27万吨。油料作物0.95万吨,烤烟产量0.58万吨,高粱产量2.19万吨,蔬菜产量34.49万吨,其中辣椒产量6.61万吨。中药材产量0.58万吨,茶叶产量129.8吨,园林水果产量2.96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户(不含军工企业),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其中,轻、重工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7.3%和22.7%;非公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7%,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6.3%。

规模以上工业中,烟草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五大传统制造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3.7%,其中烟草制品业完成增加值8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51.64亿元,增长3.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3.8%。在新兴产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4%。

全年实现规模工业营业收入257.65亿元,同比增长7.3%;实现营业利润11.26亿元,增长42.9%;实现利润总额11.62亿元,增长44.9%;应交增值税6.43亿元,增长14%。规模工业企业年平均从业人员22776人。累计产销率为95.3%。

表2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行业名称 本年累计(现价、亿元) 增长速度%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51.64 3.2
烟草制品业 80.52 2.9
医药制造业 0.66 -25.4
通用设备制造业 0.82 -9.5
汽车制造业 0.36 40.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84 5.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3 -13.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30.8 3.8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66 -3.9

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业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105户,比上年净增17户。其中,特、一级资质企业5户;二级资质企业51户;三级资质企业49户。

全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17.98亿元,同比下降12.9%,建筑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9亿元(含跨地区项目),比上年下降13.3%,降幅收窄7.7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45.5亿元,下降2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35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7.1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完成,62.44亿元。

按重点领域分,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5.7%,其中制造业下降15.9%,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86.8%,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3.3%。三大产业投资占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5%、29.8%和68.7%,分别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和提升4.2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71亿元,下降13.3%,降幅收窄36.6个百分点;商品房屋施工面积513.6万平方米,下降0.4%,其中新开工面积4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1.3%;商品房销售面积31.5万平方米,增长37.2%,其中现房销售面积8.8万平方米,增长435.3%;商品房销售额20.3亿元,增长44.7%,其中现房销售额5.5亿元,增长467.7%。

五、市场消费

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7.93亿元,同比增长6.8%,较上年加快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11亿元,增长13.5%,较上年加快15.2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78亿元,同比增长10.8%,较上年加快12.1个百分点,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7.4亿元,增长12.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5.38亿元,增长3%。从规模上看,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12.13亿元,增长23.1%,其中非公部分零售额93.79亿元,增长26.6%;限额以上消费品销售额328.03亿元,增长1%,其中非公部分销售额154.29亿元,增长5.4%。在限上消费品零售中,汽车类零售额50.27亿元,增长2.0%;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8.05亿元,增长2.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0.60亿元,下降10.1%。

六、对外开放和旅游

全年引进产业项目81个,优强企业23家,实现到位资金50.53亿元,工业产业到位资金占比达65.94%。利奇航空、航天新力、倍缘化工、中航电梯等16家企业产品远销欧美、南美、中亚等海外市场。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3亿元,其中:出口额1.79亿元,在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比36.5%;进口额0.53亿元,进口额均来源于高技术产品,占比100%。

全年新增旅游市场主体38家,新增3A级旅游景区1个。文旅、体旅、酒旅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消费业态24个,业态创新升级成效达90%。娄山关景区荣获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旅游收入增长198.5%,海龙屯景区应急通道建成投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95.4%。全年承办全国街舞大赛、娄山关·海龙屯户外运动挑战赛等主场文体旅活动100余场次,全年接待游客1233.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61亿元,分别增长46.94%、50.82%。文物保护扎实推进,海龙屯万余件出土文物成功移交,《海龙囤》考古报告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92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67亿元,增长35%,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3亿元,增长12%。

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159.87公里,其中国道46.89公里,省道130.94公里,县道311.75公里。其中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84.4%,较上年提升6.1个百分点,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100%,通三级及以上公路镇(街道)为11个。

全年公路货物发送量664.3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59985万吨公里;公路旅客发送量179.4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24520.7万人公里。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9.21亿元,同比增长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78亿元,下降17.7%,其中税收收入16.45亿元,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7.6%;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993元。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8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9亿元,教育事业支出10.9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37亿元,农林水支出4.13亿元,卫生健康支出3.71亿元,文化娱乐业支出0.42亿元,节能环保支出0.21亿元。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6661元。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58亿元,同比增长7.1%,较上年加快6.7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56.53亿元(市辖区数,下同),比上年末增长12.1%;年末市辖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68.0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共有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3580人,教职工人数178人,其中教师数169人;有普通中学21所(含上年度合并学校),在校学生人数26854人,教职工2563人,其中教师1912人;有小学74所,在校生52993人,教职工2840人;幼儿园142所,入园儿童25930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77.7%。学前儿童三年入园率达93.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3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为10.92亿元。

年内共有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9个、省级平台47个、市级平台44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7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拥有省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61个,省级创新型人才61人,优秀青年人才22人,科技特派员20人;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60个,争取科技资金5053.4万元;全年推动R&D内部经费支出6.3亿元;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共7项,其中贵州航天新力科技获得全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梅岭电源获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航电梯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获评省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年末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7家,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所(含市级),其中省级6所、市级18所;省级科技孵化器6个,重点实验室27个,其中国家级重点试验室1个、省级重点试验室10个、市级重点试验室16个;院士、博士等专家工作站15个,其中省级10个、市级5个。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年末拥有综合文化站个数14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藏书量达56.9万册,大型体育运动场1个,影剧院5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艺术表演团体15个;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6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通讯覆盖率100%。

年末拥有体育场地1538个,体育场地占地面积109.3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105.1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占地面积1.85平方米,其中足球场地数88个,篮球场地数407个,排球场地数4个。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卫生健康的支出达到3.71万元。年末拥有疾病控制预防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妇幼保健院1所;有医疗机构390所,其中医院30所、卫生院11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家,个体诊所125家,村卫生室201家。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677张,卫生医疗机构人员1266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93人,注册护士(护师)5496人,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为25.1%。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62.87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9.82万人,城镇化率为79.2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3.05万人,占比20.8%。

表3  2023年年末户籍人口变动情况
分  组 2023年 2022年 2023年比重(%) 2022年比重(%)
年末户籍人口(人) 593296 588686 100 100
其中:男 303414 301199 51.1 51.2
289882 287487 48.9 48.8
其中:18 岁以下 133119 133274 22.4 22.6
18-34 岁 131197 134366 22.1 22.8
35-59 岁 226648 225760 38.2 38.3
60岁及以上 102332 95286 17.2 16.3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59.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04万人,乡村人口24.29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0.34万人,占51.1%;女性人口为28.75人,占48.9%。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0:101.2。年内出生人口5039人,死亡人口2456人;迁出人口12142人,迁入人口14169人。

全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00元,排全市第2位,同比增长4.9%,增速排全市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96元,排全市第1位,增长8.2%,排全市第5位。

十二、就业与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数29.9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993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02人。

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8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0560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8202人,城乡居民人均领取养老金金额172.5元,同比增长18.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519704人,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37644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2751万人。

年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26944人,其中城市居民低保人数33052人,农村居民低保人数93892人。年末有敬老院6所(其中共计整合撤并3所敬老院),养老院2个(福安康养老院2019年关停);养老机构床位数1367张(含农村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

十三、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

全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共监测 365 天,优良天数为365天,优良率为100%,比上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年末森林覆盖率达58.5%,年末实有森林面积93406.68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712.7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为40.5%,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48㎡。

年末全区有污水处理厂13座,日处理能力9.7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9.2%;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区取新鲜水总量4700万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6%,水利工程供水能力3375万立方米,堤防达标率100%,水土保持率72.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40%(纳入城镇管网的行政村覆盖情况)。

全年垃圾清运量和处理量为20.1万吨,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9.3%;全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100%。

全年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和涉险公共区域等重点领域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巩固提升,建制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城镇社区微型消防站实现“两个全覆盖”。全面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社会治理实现“六个零发生”,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建成智慧安防小区148个,刑事发案总量下降18.2%,电信诈骗案件下降15%,持续巩固禁毒全国示范县创建成果,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说明:  

①在规模工业财务指标中不含卷烟和复烤厂,其中利润总额指标不含卷烟、供电和复烤厂。

②根据国家、省统计局要求,规模工业和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不反馈绝对值,仅阐明去年同比增速情况。

③数据来源:区统计局、区工科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卫健局、区医保局、区林业局、区民政局、区水务局、区环境生态分局、区综合执法局(环卫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投资促进局、区科学技术局、区教体局、区文化旅游局、区交通运输局、遵义市公安局汇川分局、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航天医院、市邮政局汇川分局、电信汇川分公司、移动汇川分公司、联通汇川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