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恢复进程中的矛盾问题,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126”发展思路和“三提三争”工作要求,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区经济承压运行、基本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下降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61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46亿元,同比下降3.5%;第三产业增加值10.34亿元,同比下降2.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3.1:43.6:53.3。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成效明显。年末,高新技术企业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全区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0.4%。新增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家,1家企业入选省首台(套)生产企业。大亚金属船舶海工制造全过程表面处理绿色智能装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列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库,大亚金属获批市级专利预审员实践点,嘉丰玻璃机械获评2023年淄博市高价值专利,12家企业成功完成专利快速预审备案。
现代服务业持续加力。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1.2%。策划实施总投资17.25亿元的3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实施1个夜间经济载体项目。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推进83项“一号改革工程”优化营商环境任务、28项“以评促转”重点任务。打造标杆型“网上办事区”,配备“网上办事区”帮办代办专员。扩展“无感智办”服务,开通“政务服务直通车”,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服务范围涵盖211项政务服务事项,年内接待群众800余人,提供咨询服务600余次。
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1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3人,就业困难人群实现就业100人。建立“家门口”全场景人社服务站6处,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531个。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3%。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升三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5%,衣着类上涨1.7%,食品烟酒类上涨1.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1%,医疗保健类上涨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4%,居住类下降0.1%。
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100)
指 标 | 全 年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0.3 |
食品烟酒 | 101.2 |
衣着 | 101.7 |
居住 | 99.9 |
生活用品及服务 | 99.6 |
交通和通信 | 97.5 |
教育文化和娱乐 | 101.1 |
医疗保健 | 100.5 |
其他用品和服务 | 104.2 |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产保供。2023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0.98亿元,同比增长4.3%。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面积、单产和总产实现“三增”,粮食播种面积2.65万亩,同比增长16.8%。畜禽供给保持稳定,生猪出栏0.38万头、牛出栏0.003万头、羊出栏0.02万头、禽出栏23.67万羽。
乡村振兴加快推进。突出作物品种更新、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组织调整,全区共推广山农酥梨300亩、文昌红桃300亩、文昌金小米170亩、冶头草莓320亩、沃柑10亩。市农科院、中农数院(淄博)成功在文昌湖建立实验基地,推广高产优质硅肥小麦和玉米共计1000余亩,示范带动全区特色农业种植产业提质增效。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四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4.5%。大亚金属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各4家,省级晨星工厂3家,新增市级瞪羚企业、市级单项冠军企业、市“双百强企业”各1家。
建筑业企业发展稳中有进。2023年,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6家,其中,一级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家(总承包0家、专业承包1家),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2.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激发。202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7.5%。投资转型升级发力不够,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98.7%,“四新”经济投资下降32.8%。社会层面投资信心回升,民间投资增长222.1%,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7.0%,幅度提高40.4个百分点。充分用好领导挂包、专班推进等制度,突出抓好总投资143.8亿元的29个区重点项目,6个项目列入市重大项目。发行债券项目3个、债券资金1.81亿元,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全面落实市数字化“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工程,6个项目列入市重点技改项目。
房地产开发企稳向好。2023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4.63亿元,同比增长258.3 %。房屋施工面积37.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2.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9%。
五、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保持平稳。2023年,全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2%。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家,填补房地产服务业空白。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加强与周村、济南旅游串线和资源推介,成功举办樱花节等活动,共接待游客665万人次。
六、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逐步复苏。202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2亿元,同比增长0.4%。接触型消费行业限上住宿业、餐饮业延续平稳向好态势,全年营业额分别增长29.6%、32.5%。
外贸发展稳中提质。2023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24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出口额1.88亿元,同比增长15.4%;进口额1.36亿元,同比增长7.2%。组织企业参加进口博览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重大展会。
七、财税和金融
财政收支基本稳健。2023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2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04亿元,同比增长4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84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民生支出3.91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部支出比重80.9%,较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
八、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推动经十路东延工程建设工作,全力推动1个棚改项目竣工交付,完成2处重点易积水点整治。科学布置区域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沿环湖东路建设污水管线,全长约3.5公里。社区道路更加完善,文昌嘉苑社区道路基本建设完工,新建莲花山路518米、莲花山西一路433米,秀水河路完成90%。深入推进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持续精细化管理全域公园城市建成项目。
交通运输畅然有序。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8.439公里(不含国省道),完成路面状况改善工程(养护工程)11.9公里,县、乡道三级路以上比例90.56%。县、乡、村道PQI值(路面使用性能指数)中等路以上比例为82.87%。
九、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森林资源更加充足。推行林长制体系管理,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完成飞防面积5万余亩,有效遏制虫害的发生。开展文昌湖区植树造林活动,完成造林18亩,共栽植白皮松1300株。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优良天数达到251天,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水体标准。高位推动污染防治工作,21项十六大攻坚行动全部完成,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在全市率先实现涉VOCs排放企业在线监控全覆盖。开展汛前水质隐患排查,完成6个村庄的农村污水治理任务。迎接全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研讨会”现场观摩,水质综合治理经验及建设成果在全国得到推广。
安全生产保持稳定。全区共发生道路运输生产安全亡人事故2起,死亡2人,其他领域未发生生产安全亡人事故。
十、教育、卫生和文化
教体、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与周村区一体跻身全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顺利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评估验收。深入推进萌水镇和商家镇强镇筑基行动,萌水镇入选第四批省级强镇筑基试点镇。萌水镇公共应急中心投入使用,两镇卫生院均已完成智慧化接种门诊建设。新建长者食堂5处。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举办文昌湖首届樱花节,融入周村系列古城资源以及周村、文昌湖特色美食,做好两地之间的游客引流。举办“去看海”咖啡集市活动。策划区级品牌“畅享文昌”湖畔演出,举办文艺演出、快闪演出、古风扮玩、送戏下乡等活动200余场。建设城市书房1处、“书香淄博”阅读吧1处、文化驿站2处,提升“5+N”示范点4处、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示范点2处。完成农村电影放映756场,实现所有行政村放映全覆盖。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进课堂活动,累计教授非遗项目商家大鼓80余课时。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情况基本稳定。2023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4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08人,出生率5.6‰,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7.4,自然增长率3.1‰。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23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3895元,同比增长4.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9447元,同比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5640元,同比增长6.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93,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共用周村数据)
社会保障提档升级。为1.4万余名退休人员调增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1980元。在两镇卫生院开通职工门诊共济统筹业务,年度支付限额提高到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