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统计局
2023年4月12日
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三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稳经济各项政策,高效统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年全区经济稳中向好,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就业物价总体平稳、民生福祉保障有力、生态文明持续推进、发展质量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扎实。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7004.1万元(现价,下同),较上年增长19.2%(按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45.1万元,下降3.6%;第二产业增加值40759.2万元,增长53.3%;第三产业增加值93099.8万元,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6.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3%。
说明:2019-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根据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修订平滑。2021-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最终核实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最初步核算数。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8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5万人,城镇化率为91.16%。全年出生人口26人,出生率1.44‰;死亡人口12人,死亡率0.66‰。
全年实现“小升规”企业2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限额以上商业企业14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1家。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1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人。新增创业34人,创业带动就业471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5598.67万千瓦时,较上年增长221.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05.2万千瓦时,增长18.1%。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09.78万元(现价,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下降1.0%。其中:种植业产值2456.91万元,增长59.8%;林业产值21.93万元,下降97.5%;畜牧业产值1884.06万元,下降4.5%;渔业产值0万元,下降100.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846.88万元,增长7.9%。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918亩,较上年增长89.1%,其中:玉米面积11918亩,下降89.1%。蔬菜面积102亩,下降27.1%。
2023年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及牲畜存出栏情况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 量 | 比上年
增长(%) |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 量 | 比上年
增长(%) |
粮食 | 吨 | 5138.30 | 44.8 | 水产品 | 吨 | 0 | -100 |
其中:玉米 | 吨 | 5138.3 | 44.8 | 牲畜存栏头数 | 万头 | 1.43 | 2.4 |
水稻 | 吨 | 其中:牛 | 万头 | 0.25 | 13.6 | ||
棉花 | 吨 | 猪 | 万头 | ||||
蔬菜 | 吨 | 356 | -2.5 | 羊 | 万只 | 1.18 | 0.3 |
瓜果 | 吨 | 6 | -92.3 | 牲畜出栏头数 | 万头 | 0.6 | 47.1 |
肉类 | 吨 | 285.56 | 3.9 | 其中:牛 | 万头 | 0.1 | -26.3 |
禽蛋 | 吨 | 2 | 23.1 | 猪 | 万头 | ||
牛奶 | 吨 | 7.51 | 10.0 | 羊 | 万只 | 0.51 | 82.2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183.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2.1%。按工业门类划分,采矿业增长15.9%,制造业增长110.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1.9%;按隶属关系划分,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52.1%;按经济类型划分,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10.6%。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40万元,较上年增长20.0%,其中:实现利润总额4573.1万元,增长122.9%;亏损企业亏损额4516.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99.0万元。
全年辖区光伏企业光伏发电量33527.4万千瓦小时,较上年增长107.1%;辖区原油产量484.2万吨,增长0.2%;辖区天然气产量85886万立方米,下降3.9%。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373.2万元,较上年增长46.3%。全区有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5161.5万元,增长71.6%。竣工产值9178万元,增长1218.9%。
- 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571.1万元,较上年增长9.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5376.3万元,增长18.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762.2万元,增长25.5%;房地产业增加值2806.6万元,增长3.0%;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5336.7万元,增长8.9%。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8026.7万元,增长76.7%;利润总额5683.1万元。
全年旅客运输量6.71万人,增长31.4%。年末全区城市公交汽车2辆,城市公交线路2条。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完成419万元,较上年增长37.8%;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167.7万元,增长44.6%。
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654.99万元,较上年增长1.2%。固定电话用户0.6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5万户,其中: 4G用户2.04万户,5G用户1.31万户。互联网用户1.39万户。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97.6万元,较上年增长34.9%。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2581万元,增长37.3%;餐饮收入额3716.8万元,增长27.5%。
说明:2020年自治区统计局根据四经普数据,对2019年的社零总额基数进行修订。
六、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较上年下降5.0%。其中:地方项目投资下降2.4%。其中:第一产业暂无投资;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8.6%。重点行业中,工业投资增长12.3%。民间投资较上年增长8.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4.2%、民生投资下降77%。
2023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行 业 | 比上年增长(%) | 行 业 | 比上年增长
(%) |
总 计 | -5.0 | 金融业 | -- |
农、林、牧、渔业 | -100 | 房地产业 | -87.0 |
采矿业 | 126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 |
制造业 | 384.6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3.0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1.1 |
建筑业 | -23.1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578.2 |
批发和零售业 | 2.7 | 教育 | -69.3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3.4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00 |
住宿和餐饮业 | -95.5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00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20.9 |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64万元,较上年下降83.2%,其中:住宅投资下降100%;办公楼投资下降10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1563.2%。房屋施工面积3.5万平方米,下降54.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6万平方米,下降57.8%。全年无房屋竣工面积,下降100%。商品房销售面积0.4万平方米,增长5.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0.4万平方米,,增长5.8%。
- 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招商引资项目67个,其中:新建项目45个,到位资金120.41亿元,较上年增长47.9%。
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3.69亿元,较上年增长131.2%。接待游客624.29万人次,增长142.2%。
年末全区旅游企业13家,其中:旅行社1家、景区景点5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815人。拥有国家级A级旅游景区5个,其中: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4个。
- 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481万元,较上年增长10.4%。其中:税收收入1249万元,下降80.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0309万元,下降16.3%。
年末辖区内银行业机构3家,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96398万元,较年初增长8.7%。其中:公司存款余额9651.4万元,下降5.2%;机构存款余额2409.5万元,下降21.4%;个人存款余额84337.11万元,增长11.9%。
年末辖区内保险业务机构2家。按业务性质分,其中:财产险业务机构2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692.2万元,较上年增长744.2%,其中:财产险收入692.2万元,增长744.2%。全年原保险赔付支出405.6万元,增长641.8%,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405.6万元,增长641.8%。
- 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79元,同比增长8.0%。
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0.4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0.3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0.3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0.4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0.0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0.18万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
全年累计向7名城乡低保人员、2名特困人员发放救助资金8.16万元。各项救助资金均按月、足额发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所保障。其中低保资金4.08万元;特困人员保障资金4.08万元。
2023年,城乡低保标准是每人每月810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共有学校2所,其中普通中小学1所,幼儿园1所。
2023年 师生分布情况
单位:人
指标名称 | 招生 | 在校生 | 毕业生 | 教职工 | |
专任教师 | |||||
普通中学(含高级中学) | 404 | 1197 | 388 | 105 | 101 |
小学 | 64 | 509 | 89 | 39 | 35 |
幼儿园 | 64 | 217 | 80 | 39 | 22 |
特殊教育 |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100%,初中毕业合格率100%。
在全区中小学中,有市级德育示范学校1所。
年末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家,较上年持平;高新技术企业共9家,较上年增长80.0%。全区共有区级星创天地1家。截止年底,授权专利5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件,有效发明专利授权11件。申请商标28件,全年注册商标5件,年末拥有有效注册商标167件。
十一、文化、卫生健康和体育
邮政公司全年订阅报纸0.16万份,较上年下降12.0%;订阅杂志0.11万册,下降11.0%。
年末全区共有在营业医疗卫生机构(不含兵团)5个,拥有编制床位60张,卫生技术人员74人。其中:公立医院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3人。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34个,其中:室内场地2个,室外场地32个。球类运动场地16个,体育健身场地28个。体育场地面积6.77万平方米。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区总面积2131.3平方公里(不含兵团)。其中草地665.77平方公里,林地455.99平方公里,耕地11.46平方公里(1.72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8平方公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3.23平方公里,交通运输用地18.31平方公里。
全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状况良好。2023年,乌尔禾区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优良天数341天,优良率94.99%。PM2.5平均浓度19.08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24.0%;PM10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下降17.4%;污染天数合计14天,较上年下降65.0%。
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2023年,我区重点河流、水库各断面(点位)水质均达到相应考核目标,河流、水库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持续保持无黑臭水体。全区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区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1.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2.4分贝,均符合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质量保持清洁(安全)级,农村环境质量保持良好。2023年,我区无受污染耕地,未发生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农用、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安全。2023年,全区未发生辐射事件或事故,辐射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天然本底水平。
全区农村水、电、气、光纤、硬化及亮化道路全覆盖,环境卫生设施基本健全,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100%。
城市道路完好率99%,亮灯率96.8%。城市供水普及率100%,城市燃气普及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100%。绿化覆盖率43.2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39.34平方米。
全年发生各类事故252起(不含火灾事故统计),较上年增长125%,其中:生产经营性事故4起;各类事故死亡人数6人,增长200%,其中:生产经营性事故死亡人数6人;各类事故受伤人数3人,下降50%。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除地区生产总值及第一产业增加值外,其余数据均不含兵团。
〔4〕三次产业划分按照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的标准。
〔5〕 小升规:是指调查对象达到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标准并纳入国家联网直报平台的单位。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来源于区统计局,其他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其中:就业数据来源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交通数据来源于区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数据来源于区邮政支局;电信业务数据来源于区电信分公司、区移动分公司、区联通分公司;招商数据来源于区工信(商务)局;财政数据来源于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源于区财政局、银行、保险分支机构;居民收入来源于区农业农村局;社会保障数据来源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医保局、区民政局;教育数据来源于区教育科技局;科学技术数据来源于区教育科技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文化、体育数据来源于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卫生数据来源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环境监测数据来源于区生态环境分局;城市建设数据来源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安全生产数据来源于区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