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锦江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省市发展大局,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

一、综合

(一)地区生产总值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46.2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0.30亿元,比上年下降49.1%;第二产业增加值219.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25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02:15.19:84.7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7727 元,增长5.4%。

(二)财政税收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9亿元,同比增长7.0%,剔除留抵退税政策影响后同口径增长4.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8.47亿元,同比增长10.6%,剔除留抵退税政策影响后同口径增长7.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71亿元,同比增长5.1%。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3%。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54.1%,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41.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2 %。从投资领域看,民间投资增长8.3%,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下降17.9 %,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2%。

(四)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为91.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0万人,增长0.5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年末户籍人口为69.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7万人,增长3.36%。人口自然增长率3.95‰。

二、国民经济各行业

(一)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49.1%。经济作物中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25.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418亩,增长505.8%。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0.3亿元,比上年下降49.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五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增长1.3%;其中:医药健康产业下降2.5%,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0.5%,绿色食品产业增长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比上年增长11.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104.9%。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房屋施工面积为8004.9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为2313.61万平方米。

(三)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6.3%;商品房销售面积94.1万平方米,下降23.8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3.8万平方米,下降3.3 %。商品房销售额增长5.8%,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8.7%。

(四)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按消费形态统计,餐饮收入24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商品零售1196.3亿元,比上年增长6.9%。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分别增长25.3%、136.4%。

16大类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8个大类实现正增长,其中:通讯器材类增长51.1%、汽车类增长13.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2%。

三、对外经济

(一)对外贸易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9.43亿元,比上年下降11.8%。

全区产业化项目实际到位内资210亿元,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29 家,外商直接投资(FDI)完成1.7032亿美元,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20个,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注册率100%。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家,全区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140家。

(二)交流开放

土耳其驻成都总领事馆正式开馆,成功举办“锦江—英国城市更新国际合作圆桌会谈”。实现川渝两地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一体化服务,与重庆解放碑商圈、南京新街口商圈、广州北京路商圈发起建立商圈联盟。

四、人民生活和民生保障

(一)居民收入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5.0%。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6.0%,经营净收入下降2.4%,财产净收入增长5.0%,转移净收入增长4.5%。

(二)社会就业

年末城镇新增累计就业1606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8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89人。全年共计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970.57万元,惠及企业0.68万家。

(三)社会保障

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0.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8.2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0.7万人,增长6.0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0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0.17万人。全年累计为28612人次发放低保金2656.98万元,累计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费107.12万元,为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196人次,发放救助费用41.98万元。

完成3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推进2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和2个养老院项目建设;新增和改造提升老年人助餐点21个。截止年末,养老机构共有18家,养老床位2960张。

全年共有社会组织1530个,其中登记类402个、备案类1128个。

五、社会事业

(一)教育

全区区属小学38所,普通中学18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特教中心1所,注册登记幼儿园108所。其中: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引领型)3所,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人数130390人,其中:幼儿园24181人,小学67026人,初中23738人,高中8680人,中职6629人,特教中心136人。国际学生41人。

(二)科学技术

全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9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213.08亿元;全区专利授权量2020件,其中发明专利476件、实用新型专利1234件、外观设计专利31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1987件。新增新经济企业1.4万家,新增市级梯度培育企业39家(新经济双百企业3家,新经济种子企业36家)。共有创新创业载体64家,国家、省、市级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20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5个。

(三)文化

全区共有博物馆9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54万册;完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2个。完成“成都文化四季风”活动54场、“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40场、“畅游成都体验非遗”活动38场;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文艺比赛50余次,荣获国家、省、市奖项87个。李劼人故居纪念馆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接待游客11.4万人次,举办社教活动202场。

(四)卫生健康

年末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45个,其中全区医院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05个,公共卫生机构3个,体检中心1个;拥有床位11837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309人。

(五)体育

区级体育场馆1个,年人均体育运动面积提升到2.57平方米,新建5处健身运动角,全民健身路径16条,健身器材134件套,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572场,完善成都市社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站 11个;承办一带一路全球象棋双人赛、成都马拉松等国际赛事活动2场,中国体操精英挑战赛等国内赛事活动3场;开展青少年系列体育竞赛和“十大阳光体育活动”29项,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体育竞赛60余项次。

(六)旅游

全区共有宾馆酒店364家,客房数量31390间,床位数39538个,其中:星级酒店10家,五星级酒店6家,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1家。全年接待游客2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2亿元,年末全区A级景区1处,其中4A级景区1处。春熙路步行街获评2023年四川省高品质示范步行街及首批全国5G+智慧旅游试点项目;夜游锦江项目入选2023年国家文旅部沉浸式新型文旅业态示范案例;水井坊博物馆获评2023年四川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三圣花乡景区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莫壳之家迷高乐园等8个点位入选全年“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

六、城市治理和应急能力

(一)基础设施

全年新增“回家的路”社区绿道50条,建成长度20公里,打造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10处,新建、改造提升小游园6个。打造特色街区2条,既有建筑风貌提升片区1个,历史建筑保护修缮4处,完成大运会风貌综合提升整治项目15个;实施棚户区改造825户,实施城市有机更新项目5个。老旧小区改造启动80个,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190台。实施区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示范项目建设,划分出祝国寺、梅香湖等六大种植片区,共设计32个取水点位(含6个提灌站),打造原金港赛道、白鹭湾农田示范区等景观农业样板试点项目总面积1000余亩。

(二)安全生产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起,比上年下降33.3%;交通事故45714起,比上年下降5.9%;火灾事故515起,比上年下降7.1%。

(三)环境保护

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3天。主要污染物PM2.5、PM10和NO2平均浓度分别为39微克/立方米、62微克/立方米、28微克/立方米,全区3个市级考核断面,水质均为Ⅱ类,优良率为100%。2个市级重点小流域断面水质均为Ⅱ类,优良率为100%。

注释: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财政、农业、对外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人口、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数据来源于各级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