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经受住了疫情防控转段过渡、“23·7”特大暴雨灾害应对处置等重大考验,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五子”联动中找准定位、展现作为,推动“六大房山”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人口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3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4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3.8%。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03.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8.7%。全区户籍人口84.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万人,下降0.4%。

图1   2019-2023年常住人口及增长速度

图片

二、综合经济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84.8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影响,比上年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亿元,下降16.1%;第二产业增加值366.9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508.2亿元,增长3.7%。

图2  2019-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片

2023年,全区工业增加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1%,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4.8亿元,比上年下降0.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0.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7%,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67.3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财政:2023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145亿元,比上年下降8.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6.1亿元,增长3.7%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8.5亿元,下降26%。财政支出完成30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1亿元,增长7.5%;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8.1亿元,增长459.6%。

图3  2019-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

图片

图片

税收:2023年,区域税收完成235.2亿元,比上年下降2.1%。从行业看,工业实现税收96.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41%;建筑业实现税收16.9亿元,占7.2%;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税收26.1亿元,占11.1%;房地产业实现税收25.7亿元,占10.9%;金融业实现税收17.5亿元,占7.4%。

三、农业
202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4亿元,比上年下降17%。其中农业产值10.9亿元,下降13.5%;林业产值7.6亿元,下降33.7%;牧业产值3.5亿元,增长33.2%;渔业产值0.4亿元,增长59.1%。

图4  2023年农林牧渔产业总值构成

图片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制造业产值9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图5  2019-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

图片

图片

建筑业:2023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18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房屋施工面积86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9%;房屋竣工面积110.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5%。其中,区属建筑业总产值实现168.9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房屋施工面积86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9%;房屋竣工面积110.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5%。

图6  2019-2023年建筑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

图片

五、金融和文化产业
金融:202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3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6.4亿元,增长6.4%。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7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41.1%。

文化产业: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28亿元,比上年下降10.5%;利润总额下降0.4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071人。

六、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4.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7.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3%。

图7  2019-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图片

七、商业
202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7亿元,比上年增长5.3%。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342.6亿元,比上年增长4%; 餐饮收入25.1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图8    2019-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速度

图片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经济:2023年,全区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实现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同比增长483.3%。年末三资企业达到905家。

图9  2019-2023年出口总额及增长速度

图片

旅游:2023年,全区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点)29家,接待人数92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9%;营业收入4.1亿元,增长27.3%,其中门票收入0.7亿元,下降8.4%。

九、创新
研发:2023年,全区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10亿元,研发人员2968人,新产品销售收入107.9亿元。

十、公共事业和安全生产
公共事业:2023年,全区全社会用电量89.3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3%。其中,生产用电65.8亿千瓦时,增长0.3%。第一产业用电1.3亿千瓦时,下降11.9%;第二产业用电36.1亿千瓦时,下降6.6%,占生产用电的54.9%,其中,工业用电34.3亿千瓦时,下降7.1%;第三产业用电28.3亿千瓦时,增长11.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3.5亿千瓦时,下降5.4%。

安全生产:2023年,全区共发生火灾事故425起,死亡0人。全区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5人。全区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一般程序处理)578起。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9起,死亡9人。

十一、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2023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384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889元,比上年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38元,比上年增长6.4%。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1856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7044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1242元,比上年增长11.9%。

图10  2019-2023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图片

图片

就业:2023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4910人,促进7969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1%。

社会保障:2023年末,全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共53.3万人。参加失业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9.1万人和39.2万人。

2023年末,全区享受城乡低保5616人。其中,享受农村低保3894人。全区养老机构单位共59家,年末床位共计8701张,在院人数3480人。

十二、社会事业
教育:2023年末,全区有中等教育学校59所,拥有在校生39144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0396人,初中在校生19847人,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生8901人。小学49所,在校生66134人。幼儿园142所,在园幼儿3175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32人。

科技:2023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0亿元,专利授权量2898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914家。

文化:2023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2个,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藏书180.9万册。全区共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5处。

广播电视:2023年,广播电台播出总时长108小时,其中,新闻资讯类60小时,专题服务类48小时。电视台播出总时长360小时,其中,新闻资讯类150小时,专题服务类210小时。

卫生:2023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062个,卫生技术人员12307人,实有床位6420张。

体育:2023年末,全区有等级运动员652人,等级裁判员2289人,社会体育指导员4799人。全年参加全国体育竞赛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2枚。参加市级竞技比赛获得金牌60枚、银牌80枚、铜牌103枚。

十三、资源和环境
资源:2023年,全年平均降水量1095.1毫米。全区总用水量1.7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2%。

环境:2023年,全区大气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7%;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61微克/立方米,增长22%;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为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增长8.7%。

公报注释:

1.2023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数据为快报数,非年报数据。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相关数据为2023年1-11月月报数据。

2.三次产业划分依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国统字[2012]108号),行业划分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4.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房山公安分局;财政数据来自房山区财政局;税收数据来自国家税务总局北京房山区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北京燕山税务局;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进出口数据、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自房山区商务局;道路建设数据来自房山公路分局;降水量数据来自房山区气象局;用水量数据来自房山区水务局;用电量数据来自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房山供电公司;安全生产数据来自房山区应急管理局、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房山交通支队;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房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数据来自房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低保、养老机构数据来自房山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教育数据来自房山区教育委员会、燕山办事处;科学技术中专利授权量数据来自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其他来自房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旅游数据、文化数据来自房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数据来自房山区融媒体中心;体育数据来自房山区体育局;空气质量数据来自房山区生态环境局;造林、绿化数据来自房山区园林绿化局;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房山调查队;其他数据来自房山区统计局、房山区经济社会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