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打造“四区两城”,建设“五力零陵”目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打好“发展六仗”为主线,聚力稳增长、全力拼经济、着力抓落实,有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23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75.39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35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10.66亿元,同比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115.38亿元,同比增长6.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2%、34.9%和48.9%,分别拉动GDP增长0.8个、1.8个和2.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089元,增长5.8%。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0.13万人。常住人口55.90万人,比上年减少0.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40万人,农村人口22.50万人,城镇化率达59.75%,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3048人,比2022年少出生547人,出生率为4.8‰;人口死亡率为6.1‰;自然增长率为-1.3‰。

全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592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21人。

二、农  业

2023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04.98亿元,增长4.5%;实现农业增加值52.07亿元,增长4.4%。

年末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3.82万亩,比上年增加0.02万亩。粮食总产量36.87万吨,比上年增加0.69万吨。蔬菜种植面积44.07万亩,比上年增加0.76万亩;蔬菜产量105.34万吨,比上年增加3.12万吨。名优特水产品养殖面积0.94万亩,产量2135吨。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84万吨,比上年下降1.0%。其中,猪肉产量6.30万吨,增长2.4%;牛肉产量0.22万吨,下降24.1%;羊肉产量0.10万吨,下降9.1%;禽肉产量1.22万吨,下降10.9%。禽蛋产量0.56万吨,下降1.7%。年末生猪存栏55.06万头,比上年末下降5.1%;全年生猪出栏85.77万头,比上年增长2.2%。

年末共有农产品加工主体1031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7家。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个数8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5个,绿色食品3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110.21万人次。家庭农场累计达751家,新增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1047家,新增24家,合作社成员达2.31万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3年,全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13.44亿元,增长13.1%。省市属企业完成产值54.49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烟厂完成产值52.27亿元,同比增长4.5%;区属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58.95亿元,同比增长16.9%。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53.60亿元,增长4.1%;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59.85亿元,增长16.5%。

分行业看,烟草制品业完成产值52.27亿元,增长4.5%;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26.64亿元,增长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产值20.16亿元,增长23.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9.37亿元,增长7.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完成产值9.33亿元,增长22.0%;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8.38亿元,增长24.0%。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4.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其中,工业用电量6.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全区规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87.31亿元,增长12.5%;实现利润总额12.58亿元,增长29.6%。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4.83亿元,增长8.4%。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8.5%,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1%。

1  2023年零陵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分经济类型)、增加值及用电量

指标名称 产值(万元) 同比增长(%)
工业总产值总计(现行价格) 2134453 13.1
  在总计中:国有企业 535991 4.1
           股份制企业 1598462 16.5
  在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 84924 15.0
  在总计中:非公有工业 1505515 16.4
  在总计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711404 4.0
  在总计中:省级产业园区 1367725 30.4
规模工业增加值(万元) - 8.7
全社会用电量(万千瓦时) 141263 4.3
  工业用电量(万千瓦时) 64579 7.2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68亿元,下降5.2%;实现增加值15.82亿元,下降1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29.2%。其中,项目投资下降33.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下降44.6%,民间投资下降1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7.8%,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3.9%。分投资方向看,工业投资下降3.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16.5%,生态环境投资下降72.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53.9%。全年施工项目103个,同比下降56.0%。

表2    2023年零陵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指    标 同比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总计 -29.2
按经济类型分  
  国有投资 -44.6
  非国有投资 -16.4
  民间投资 -18.0
按投资方向分  
  工业投资 -3.6
      技改投资 9.6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16.5
  民生工程投资 -50.4
  生态环境投资 -72.8
  基础设施投资 -53.9
  房地产开发投资 -10.5

全年房地产投资下降10.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4%。商品房销售额25.06亿元,同比下降22.3%。其中,住宅销售额24.93亿元,同比下降22.4%。

五、服务业

2023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13亿元,增长6.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47亿元,增长13.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38亿元,增长6.9%;金融业增加值13.48亿元,增长4.8%;房地产业增加值14.80亿元,下降6.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49亿元,增长29.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4.83亿元,增长4.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25.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69亿元,增长15.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10.7%。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14亿元,增长13.1%。

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共2310.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0公里、国道通车里程88.03公里、省道通车里程114.46公里、县道通车里程344.13公里、乡道通车里程491.01公里、村道通车里程1273.12公里。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率、行政村通达率、通畅率均达到100%。

六、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202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96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中城镇零售总额89.67亿元,同比下降4.9%;乡村零售总额20.29亿元,同比下降4.2%。按消费形态分,住餐收入11.35亿元,同比增长34.0%;商品零售98.61亿元,同比下降7.9%。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24.6%,饮料类下降13.7%,烟酒类下降28.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4.5%,化妆品类下降9.1%,金银珠宝类增长12.0%,日用品类下降2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7.5%,中西药品类下降20.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6%,家具类下降21.1%,通讯器材类下降60.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8%,汽车类下降13.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7.2%。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41万美元。完成内联引资80.33亿元,同比增长20.5%。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0.95亿元,同比增长49.0%。其中,出口29.59亿元,同比增长43.9%;进口1.36万元,同比增长120.0%。全区外贸进出口企业共28家。

七、财政与金融

202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6亿元,比上年下降8.4%。其中税收收入5.11亿元,比上年下降 29.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2.04%。上划中央税收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9.3%;上划省级税收0.84亿元,比上年增长732.8%。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民生支出34.86亿元,占总支出的74.6%。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5.40亿元,同比增长12.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92.84亿元,增长14.0%。

八、教育与科学技术

2023年,全区共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共有教职工721人,中职在校生共11726人,全年招生3630人,毕业生4023人。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385.3万元,资助中职学生3853人次;落实中职免学费资金2645.52万元,资助中职学生22046人次。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39.2万元。全区各类民办学校124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2548人。

全区共有基础教育学校249所,其中幼儿园164所,小学51所,初中25所,高中4所(不含永州市一中)。共有教职工7514人,其中专任教师5947人。学前教育幼儿在园13498人,减少27.5%;入园4433人,减少35.2%;离园6951人,减少7.4%。小学在校生39084人,减少1.9%;招生6489人,增加6.1%;毕业生7691人,减少7.2%。初中在校生24879人,减少2.0%;招生7739人,减少7.1%;毕业生8394人,减少1.6%。高中在校生9015人,减少0.9%;招生2833人,减少4.8%;毕业生3109人,增长27.2%。

2023年,全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签约技术合同29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49亿元。全区科技经费支出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年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新增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专利授权量228件,比上年下降33.9%,其中发明专利59件,比上年下降31.4%。

九、文化旅游、体育和卫生

2023年,全区共有花鼓戏剧团1个,文化馆1个,16个文化站;博物馆、纪念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 24小时自助图书馆3个,图书藏量638.6千册,年末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57.5万余人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14个。

全年游客67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8.7%;旅游总收入66.98亿元,比上年增长64.4%。全区旅游等级区(点)6家,其中4A级及以上景区3家,3A级景区共3家。全区体育场1个,全民健身中心数量1个。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41个,其中,医院1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2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个,乡镇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350个,门诊部(所)149个。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有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中心血站1个。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78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51人,注册护士240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805张,其中,医院床位数2916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849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0张。全年总诊疗245.65万人次,全年入院人数为9.50万人,出院人数9.49万人。门诊病人次均诊疗费用133.9元,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5016.1元。

      十、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91元,同比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08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65元,同比增长5.4%。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680元,同比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807元,同比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734元,同比增长6.0%。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4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4.60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0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9.5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数698人。年末全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为3436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746.98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为9185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703.6万元。

十一、资源和环境

2023年,全区降水量1139.0毫米,年日照时数1385.2小时,年平均气温19.6℃,比上年上升0.3℃,其中最高温度38.0℃,最低温度-1.2℃。

2023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50.53%。全年人工造林面积1243.8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808.4公顷,森林抚育面积120.0公顷,退化林修复面积566.7公顷,油茶新造面积296.4公顷、低改面积423.6公顷。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2622.84公顷,无公害防治率100%。年末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河流出境水质Ⅲ类标准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2.8%。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自2011年开始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标准从50万元调整到500万元;自2012年开始起,规模工业统计标准从500万元调整到2000万元;自2013年开始起,全国实行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相关统计口径做出调整。

[4]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 2014年起,指标由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部分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或修订,报告期数据与上年已公布的同期数据之间存在不可比因素或增长幅度有所出入的情况。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农业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林业数据来自区林业局;引进内外资、进出口数据来自区商务局;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区科工局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区文旅体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健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社局、区医保局、区民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永州市生态环境局零陵分局;气象数据来自于区气象站;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