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巴南调查队

(2024年2月20日)

 

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高效能治理,供需两端恢复提振,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据统计,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9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1.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2亿元,增长4.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1106元,增加5343元,按2023年12月29日汇率(1:7.0827)折算为12863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5:47.7:46.8。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51.3%和43.9%,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2、2.7和2.3个百分点(见图一)。

(图一)202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全年全区常住人口120.64万人,比上年增加1.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2.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4.7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区户籍年末432777户,增长1.6%。户籍人口983240人,增长0.7%。其中,男性488928人,增长0.4%;女性494312人,增长1.1%,男女性别比为98.9:100(见表一)。

(表一)2023年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年末数 同比±%
年末总户数 432777 1.6
年末总人口 983240 0.7
男性人口 488928 0.4
女性人口 494312 1.1

二、农村经济

农业产值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占地比为56.8:43.2。全区粮食总产量21.9万吨,增长0.1%。农业总产值8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8%(见表二)。

(表二)农 业 总 产 值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产值 可比价

同比±%

农业总产值(现价) 万元 825881 4.8
1.农业 万元 615766 4.7
2.林业 万元 22790 1.7
3.牧业 万元 105244 4.7
4.渔业 万元 59624 6.0
5.农林牧渔服务业 万元 22457 10.0

在农业生产中,小春粮食、水稻、玉米、红苕、油菜籽、蔬菜、水果、生猪年内出栏产量呈不同程度增长,家禽出栏产量略有下降(见表三)。

(表三)农 业 生 产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同比±%
一、粮食产量 218623 0.1
1.小春粮食 7075 1.0
其中:小麦
2.大春粮食 211548 1.6
水稻 108528 1.0
玉米 62748 2.2
红苕 34281 0.8
二、油料产量 1393 10.5
其中:油菜籽 1186 12.4
三、蔬菜产量 602706 4.6
四、水果产量 81506 11.3
五、生猪年内出栏 万头 22.1 6.8
六、家禽出栏 万只 287.6 -1.5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出让,带动社会资本下乡2.2亿元。成功试点进城农户“四权”退出,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1.8万余亩。二圣集体村在全市率先实现城市人才入乡落户。打造休闲花木、精品粮油、特色水果、品牌茶叶、生态渔业等“小而美、小而精”都市农业,石滩大米、二圣梨、接龙蜜柚等“一镇街一辨识度”农业品牌遍地开花。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5.6亿元,增长5.8%。发展16家大型数字化绿色养殖场,年产生猪保持在22万头以上。建设“16万吨乳制品智能加工厂”,打造全市最大奶制品供应基地。引进麦麦科技集团,打造全市第一设施蔬菜基地。引进芽苗菜龙头企业深圳禾顺公司,打造重庆最大芽菜设施农业基地。建成订单火锅优质配料基地1万亩,打造“巴实毛肚”品牌。实施“破十固十、壮百育千”集体经济提升行动,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100%。

农业设施智能化数字化。出台耕地保护26条硬措施,开展严防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等5大专项行动,实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3140亩,在全市率先完成复耕复种任务。新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万亩,累计建成25.6万亩。打造乡村“数字大脑”,公开发布全国首个“耘间·农业产业互联网”,“耘农机”“耘农资”等农业生产服务系统上线运营并在全市推广。建成智慧粮油、智慧茶园、智慧梨园、智慧蔬菜、智慧渔场等智慧农业基地7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终期评估居西部第二位、全国第八位。推广智能化现代化补贴农机具2926台,受益农户2770户,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水平达62.8%。

农业环保稳步改善。创建“美丽庭院”205个,建成“巴适小院”185个,融合呈现庭院经济、院落文化、文明乡风新风景。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年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2起,缴纳的4.7万元生态补偿金额全部用于开展增殖放流。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89%、92%、9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325.8亿元,增长3.8%;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81.8亿元,增长3.1%。规模工业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总产值181.9亿元,增长14.5%;重工业实现总产值799.8亿元,增长0.8%。规模工业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企业实现总产值2.0亿元,增长72.2%;股份制企业实现总产值887.4亿元,增长2.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总产值87.6亿元,增长11.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总产值4.9亿元,增长10.8%。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摩托车、显示器、纸制品产品产量呈增长趋势,汽车、成品钢材、商品混凝土、硫酸产品产量呈下降趋势(见表四)。

(表四)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单位 总量 同比±%
1.汽车 137904 -16.6
2.摩托车 910342 8.5
3.显示器 13483028 18.9
4.成品钢材 10923 -81.2
5.商品混凝土 立方米 6284708 -11.3
6.硫酸 279356 -6.9
7.纸制品 552058 18.0

 

规上工业经济效益中,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41.4亿元,增长1.6%;利润总额83.1亿元,增长2.6%;亏损金额4.7亿元,增长31.0%;应收账款净额171.5亿元,增长13.2%;产成品存货27.4亿元,增长4.1%;应交增值税21.2亿元,下降10.9%;利税总额112.3亿元,增长1.5%;税金及附加8.0亿元,增长35.7%;资产负债率为51.7%,提高0.3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8.8%,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4.4万吨标准煤,增长5.7%。其中,原煤6.5万吨,增长5.5%;天然气12029万立方米,增长10.8%;电力193100万千瓦时,增长1.4%。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95.6亿元,增长8.5%;实现注册地建筑业总产值476.8亿元,增长10.3%。房屋施工面积2137万平方米,增长2.9%;房屋竣工面积742万平方米,增长15.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建设与改造投资增长18.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8.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9%,其中,住宅投资下降3.5%。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37.1万平方米,下降16.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4.4万平方米,下降3.0%。商品房销售额137.1亿元,下降12.8%,其中,住宅销售额84.2亿元,下降7.0%。商品房施工面积1729.2万平方米,下降10.5%;商品房竣工面积167.9万平方米,下降5.4%;商品房空置面积285.5万平方米,增长24.2%(见表五)。

(表五)2023年房地产开发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本月止

累计

同比±%
1.商品房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1729.2 -10.5
住宅 万平方米 1207.6 -12.8
2.商品房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167.9 -5.4
住宅 万平方米 122.3 -3.4
3.商品房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237.1 -16.0
住宅 万平方米 84.4 -3.0
4.商品房销售额 万元 1371059 -12.8
住宅 万元 842409 -7.0
5.商品房空置面积 万平方米 285.5 24.2
三年以上 万平方米 73.1 26.6
6.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 132 -3.6

五、国内贸易与消费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8.8亿元,增长7.5%,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8亿元,增长7.1%。全区商品销售总额1231.0亿元,增长9.0%,其中,限上商品销售总额902.6亿元,增长7.8%。批发业销售总额734.2亿元,增长7.7%,其中,限上批发业销售总额625.0亿元,增长7.0%。零售业销售总额432.3亿元,增长10.1%,其中,限上零售业销售总额267.2亿元,增长9.4%。住宿业营业额15.1亿元,增长16.9%,其中,限上住宿业营业额1.6亿元,增长23.2%。餐饮业营业额49.5亿元,增长16.8%,其中,限上餐饮业营业额8.7亿元,增长17.2%。

六、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市更新提质提效。全力推进轨道交通24号线、27号线、18号线建设,轨道交通18号线正式通车运营。市郊铁路C5线完成方案设计,C6线取得可研批复。茶惠大道、李家沱长江大桥南引道等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建设鹿角隧道、鹿角隧道东延伸段、新燕尾山二期等项目。渝南大道D段南段二期建成投用。道角片区、恒安老厂、水轮机厂纳入市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库,打造全市首个由企业全资自主投资改造的恒安老厂城市更新项目。完成70个老旧小区、183万平方米改造工作。完成棚户区改造285户。打通小南海地块周边5条、5.3公里市政道路。推进“清水绿岸”水质提升工程,花溪河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一品河、黄溪河完成形象进度50%。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率100%,新建基站400个。

城市品质不断优化。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新增城市绿地317万平方米。完成街头绿地提质项目3个、5.1万平方米,山城绿道项目1个、2.5千米。实施坡坎崖绿化美化项目1个,面积2万平方米。稳步建设山城花境,完成山城花境项目6个,面积2300平方米。13个建制镇政府所在地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行政村比例达到69%,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积极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全年建设完成2806个车位,建设率达561.2%。新建改建雨污管网50公里,完成城市供水老旧管网改造5.5公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完成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3个、面积1.6万平方米。完善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确保亮灯率达到99%,设施完好率达到98%。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提速建设。全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32.6亿元,增长20.6%。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52万人;货物运输量2837万吨,其中,公路运输量2789万吨,水运运输量48万吨。2023年末,全区县道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8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208公里;乡道里程达312公里;村道里程达3683公里。加快推进渝湘复线高速、渝赤叙高速、渝湘高铁、渝万高铁建设,积极争取渝万高铁增设巴南北站,重庆东站动车整备所建设有序推进,2023年完成工程总量70%。建成普通干线公路28公里、“四好农村路”110公里,实现全部镇街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质量安全监督干线公路15个、132公里,农村公路37个、83.6公里,实现在建工程监督覆盖率100%、工程竣(交)工质量合格率100%。巴南区被交通运输部等评为2022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瓦青路参评全市最美“四好农村路”。新开公交线路7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及班次、运力31条,更换12条公交线路环保新能源车辆75台。

邮电业务不断发展。2023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3.2亿元,增长13.5%;电信业务收入11.2亿元,增长5.7%。全年邮政函件37.7万件,包件697.0万件,特快专递46.6万件。

八、对外经济和文化旅游业

开放能级持续拓展。成功创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示范物流园等4块国家级金字招牌,重庆东盟(RCEP)投资贸易服务中心揭牌运营。跨境公路班车新增云南弄岛等4个口岸线路、乌兹别克斯坦等3个海外分拨仓,荣获第五届全国十佳“运输服务榜样品牌”。新增腾龙云博等外资企业13个。落地重庆RCEP投资贸易服务中心,联动11个海外分中心。揭牌运营西部首个中国—东盟物流行业对接基地。全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24.9亿元,增长1.2%,其中,出口92.5亿元,增长3.9%;进口32.4亿元,下降5.9%。南彭B保进出区货值70.9亿元,增长18%。跨境公路班车发车4000余车次、货值近28亿元,分别增长21%、27%。成渝跨境公路班车联盟发运货值超95亿元。

文旅融合加快加深。举办“陆海之约·畅享巴南”主题活动季,带动消费超100亿元。承办第三届“舞动山城”国际街舞大赛系列活动、2023重庆市街舞大赛片区赛等大型赛事活动,举办陆海之约音乐节、非遗产品和文创产品展示、二圣梨花节、石龙绣球花文旅艺术节、西流好戏季等多项活动,有力带动居民消费。新开发“巴县老院子”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5条,培育别花山房等品牌民宿30家。花境院子民宿成功获评国家甲级旅游民宿,丰盛古镇评为第二批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东温泉镇黄金林村、二圣镇巴山村被评为第四批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西流沱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演艺经济按下复苏“快进键”,华熙举办大型活动场次占全市93%。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年举办全区性大型群文活动29场次,镇街文化站群文活动1655场次,群文创作荣获全国级奖4个,荣获市级奖45个。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80.14万册,年阅读流通数139.96万人次,年文献外借量53.33万册次。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10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0%,有线电视用户24.3万户。

九、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支恢复增长。全年全区实现辖区税收总收入87.1亿元,增长22.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4.7亿元,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2亿元,增长7.0%,其中,地方税收收入25.4亿元,增长15.3%。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207.0亿元,增长19.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7亿元,下降2.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3亿元,下降26.3%;公共安全支出6.3亿元,下降4.2%;科学技术支出1.6亿元,增长0.4%;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9亿元,增长4.0%;节能环保支出2.9亿元,增长0.2%;城乡社区支出4.6亿元,增长0.0%;农林水支出5.7亿元,增长0.6%;交通运输支出2.2亿元,增长79.7%;教育支出17.0亿元,增长0.6%;卫生健康支出8.5亿元,下降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3亿元,增长20.6%。

金融业保持增长。202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64.7亿元,增长9.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64.3亿元,增长13.2%。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187.5亿元,增长6.6%,其中,短期贷款176.0亿元,增长25.5%;中长期贷款965.9亿元,增长0.2%;其他贷款45.6亿元,增长333.4%。按行业分,农业贷款2.3亿元,下降12.1%;工业贷款106.0亿元,增长6.4%;建筑业贷款23.5亿元,增长3.5%;商贸业贷款47.5亿元,增长41.9%;房地产业贷款43.1亿元,增长10.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99.3亿元,增长10.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5.2亿元,增长20.4%;其他贷款860.5亿元,增长4.6%。

保险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1.5亿元,增长4.6%,其中,财产险11.1亿元,增长8.0%;寿险20.4亿元,增长2.9%。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持续推动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智睿国际生物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建设。美利信科技、航天巴山获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全国首个“企业硬科技培育基地”落户重庆数智产业园。持续推进环理工大“双创”生态圈建设,几何拓扑获批全市首批3个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之一,先进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建成投用。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45个。宗申动力等13家企业获全市企业创新奖,获奖数居全市第四位。理工清研等5家企业上榜全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100强。实施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成功立项市级科技项目49个。新授权发明专利452件、增长35.3%,有效注册商标达2.6万件、增长11.4%。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辖区内普通高校招生33747人,在校生109049人,毕业生26979人。区属普通高中招生5185人,在校生14802人,毕业生4564人;职高招生8854人,在校生30923人,毕业生8666人;初中招生9986人,在校生29735人,毕业生10275人;小学招生14736人,在校生77102人,毕业生10411人;学前教育招生9154人,在校生37812人,毕业生13648人;特殊教育招生33人,在校生144人,毕业生33人;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为95.85%,小学升初中入学率为100.0%,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0%。成功创建全市新时代养成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新增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8所,普惠覆盖率90%。新建扩建圣灯山中学等学校5所,新增学位4700余个。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193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十一、体育、卫生和计划生育

体育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重庆半程马拉松、二圣天坪山自行车赛、接龙重马亲子系列活动、石龙欢乐跑等重大赛事,全年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达3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50余万人次。大力发展机车产业,积极筹建机车公园,成功举办首届宗申赛科龙骑士节。新培育汽车自驾露营基地4个,巴滨路都市健康乐活之旅、巴南人文山水体育休闲线路入选“川渝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重庆半程马拉松入选“川渝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建成智慧健身长廊1条,累计达5条。全年累计配件健身器材400余件,更新农体健工程15套,区、镇、村三级体育设施网络不断夯实。率先建立市级社体指导员示范站,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72人,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095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比50.2%,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4.1%、优良率47%。

卫生服务提质扩容。市七院升格三级综合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获批三级精神卫生中心。改建扩建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2家公立医院。积极与院士团队互访交流,累计建成市级及以上临床(特色)专科18个、区级临床重点(特色)专科26个,获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00%设置公卫科,区人民医院获批市级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增精品中医馆2个,建成名(老)中医工作室5个。建成四级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各2家。完成村卫生室规划设置调整和星级管理,正常运营行政村卫生室226个,三星级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全区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家,占比34.6%。培育发展医疗服务、智慧医疗产业,获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拥有医养结合机构15家。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低于去年同期。推进适龄女学生宫颈癌疫苗免费接种3028人次。全区适龄儿童“八苗”接种率保持95%以上。

生育保障不断优化。区妇幼保健院建成AA级妇幼保健规范化门诊,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1.69‰。争取到位中央预算内资金692万元,区内首家公办托育服务机构建成落地。新增备案托育服务机构9家,备案率提升至75%。出台普惠性托育机构资金“双补助”政策,培育孵化托育服务机构20家,每千人口托位数达3.36个。全面落实计生政策,向奖扶对象39338人、特扶对象3803人,发放计生奖扶特扶和一次性养老保险补助资金9312.1万元。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民政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49048元,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13元,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438元,增长3.9%,其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12454元,增长3.5%;衣着消费支出4188元,增长2.7%;居住消费支出6766元,增长5.6%;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771元,增长3.5%;医疗保健支出4316元,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09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916元,增长5.8%,其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6023元,增长5.5%;衣着消费支出1364元,增长4.6%;居住消费支出3251元,增长7.3%;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698元,增长5.2%;医疗保健支出2395元,增长4.9%。

社会保障持续增进。全年就业培训人数17524人次,新增就业人数25956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4.6%。新就业人数36820人,其中,企业34862人;个体经济组织966人;灵活就业787人;公益性就业205人。城镇参加养老保险46.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8.9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8.1万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62.6万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080人,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民政事业不断改善。全区城乡低保对象7564户、10187人,特困人员6892人,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7430万元,临时救济人员1533人。培育壮大健康养老产业,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康养基地1万余亩,打造樵坪重报怡家人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个、多彩植物园等区级森林康养基地4个,成功申报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1个。重庆康复辅具产业园落户2家企业、签约金额1.3亿元。建成镇街养老服务中心2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23个、村级养老互助点198个,实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7家、床位794张,千名老人床位45张、居全市第一位,适老化改造1517户。被确定为全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区,居家上门服务1.7万人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10张。打造通江、龙洲湾2个养老主题公园。丰富“巴爱童行”品牌内核,打造未保示范站(室)3个,开展系列活动10余场。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建立“一人一档”台账1020份,开通3条服务热线。做细做实兜底保障,按时按标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助259.7万元、“福彩圆梦”助学金24.3万元,支付托养费43万余元妥善安置成年孤儿19名。全区现有村委会198个,居委会115个。

十三、资源、环境和社会治安

全社会用电量平稳增长。全年全区售电量481059万千瓦时,增长3.8%,其中,居民售电量105126万千瓦时,下降11.8%。

生态环境稳步改善。长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花溪河水质达Ⅳ类,一品河、五布河、孝子河水质达Ⅱ类。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木洞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达标率100%。稳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区域空气优良天数达302天。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创新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模式”被评为重庆市“无废城市”典型案例。河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五布河成功纳入市级示范河流创建名单。湿地面积达到2377.8公顷。申报3个市级和美乡村、22个区级和美乡村。完成10个涉农行政村社农村环境整治及5公里配套管网建设。有序推进巴南区长江佛耳岩段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期)建设和一品河小沛滩段、安澜场镇段综合治理。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平方公里,完成率为116.9%。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数智产业园纳入全市首批“近零碳园区”试点建设。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