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建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疫情多轮冲击,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动稳经济挑大梁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经济运行顶住压力持续恢复,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0.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增速居主城第二。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80.49亿元,增长1.1%,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70.1亿元,增长3.1%,拉动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30.4%、69.6%,与上年相比,三产比重提高了0.6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8210元。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举办“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春风行动”“春风送岗暖人心,巾帼风采女性专场招聘”“2022届南京大学生毕业季校园招聘”“民企专场网络招聘会”等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积极落实“宁聚”十项行动,举办“感知建邺”系列活动,组织在宁大学生实地走访建邺优质企业和创业园区。通过直播带岗活动,提供专业就业指导,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大学生就业2.1万人。

人口总量稳定增长。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4.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00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5.47‰,死亡率3.28‰,自然增长率2.19‰。

市场主体表现活跃。全区市场主体主体存量11.6万户。其中,企业存量4.7万户,个体工商户6.9万户。市场主体新设立2.4万户,其中:企业新设立0.8万户,个体工商户新设立1.5万户。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25户,位列主城第一。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73.9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利税总额265.6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利润总额56.6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销售产值363.6亿元,同比增长8.2%,产销率达97.2%。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002.9亿元,同比增长4.8%。建安工程投资下降0.4%。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平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8.03亿元,同比增长2.4%。基本建设投资132.8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5.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6%。

房地产市场基本平稳。全区房地产投资完成335.2亿元,同比下降10.6%,商品房施工面积938.9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其中,新开工面积13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9%,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0.0%。

四、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总体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6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限上社零308.21亿元,同比增长4.6%。全区限上销售额2341.5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批发业2079.4亿元,增长18.4%;零售业239.5亿元,增长5.7%;住宿业9.5亿元,增长13.4%;餐饮业13.0亿元,增长11.1%。全年新开品牌首店113家,其中全国首店7家、华东首店2家。举办不间断促消费活动近700场,客流量和销售额逆势增长;发放汽车消费补贴超300万元,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总额超3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举办两届时尚消费直播大赛,电商企业、店铺数量实现两位数增长,网络零售额突破百亿元。

五、对外经济

经济开放性持续增强。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08亿美元,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区(含烟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7亿元,其中区本级121.8亿元,同口径增幅5.2%。

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区累计集聚金融类机构超1700家,其中金融法人总部16家,省级以上总部154家,其中新增省级以上持牌金融机构16家。集聚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超1500家,新增基金管理机构174家、基金150只,注册基金规模超3600亿元。全省首支政银共建的2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全市首支市区联动的10亿元S基金、高瓴首支40亿元碳中和投资基金先后落地,交银、红点QFLP基金完成注册,REITs项目进入国家发改委专家评审阶段,金鱼嘴基金街区连续三年入选头部排行机构发布的全国十强榜单。出台“金科十五条”,签约恒生电子江苏总部、保准牛华东总部等优质项目;升级“建邺高新进园保3.0”,累计授信超63亿元;“金鱼嘴每日路演”累计吸引项目超800个,撮合融资超33亿元。运行金融法庭、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设立北交所南京服务基地,启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南京教室。

七、城市建设

打通奥体大街—规二路等断头路3条,新增泊位超6000个,出新改造10个老旧小区,健园小区获评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试点综合管养一体化,整治提升15条背街小巷,57座公建公厕均达一类管理标准,全区道路平均整洁优良率、尘量检测合格率均达95%,环卫精细化保洁成绩主城第一。治理“牛皮癣”等城市顽疾,创成12个“无癣”示范区;加强“智慧渣土”等场景应用,渣土管理成绩位列全市第一方阵。提档升级银杏里、南湖记忆等特色街区,加快打造全市首个24小时活力街区“西城·夜未央”,新增4处“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6处主题口袋公园,国际友谊公园入选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

全面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长江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完成率全市第一,夹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持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效,PM2.5年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改善率主城第一,PM2.5下降超8%、历史最好,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生态盆”技术获国家专利,中心城区河湖治理“六化”体系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引进工业软件设计领军企业合见工软,建设EDA领域IP产品线全球研发总部。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主城第二,高新技术企业增量、增幅均创新高,目标完成率主城第一;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培育江苏独角兽企业2家、江苏高新区瞪羚企业6家;8家新型研发机构在全市绩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7家入选省级立项、3家入选市级立项,数量均为主城第一。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均居主城第二,高技术服务业全年销售额在主城唯一实现正增长。“012科创森林”茁壮成长,南京新城国际企业孵化器获评全国优秀等次,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1家、省级备案4家;新增国家级博站2家,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2人。发布全省首单ABN模式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全市首批开展小微企业补贴券试点,为超过200家企业减负增效。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据区教育部门统计,2022年,全区有各类教育机构113家,教育机构中包含中学17家,小学29家,幼儿园61家,直属单位4家,外籍人子女学校1家,特殊教育学校1家。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数61507名、教职工7296人(不含中华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奥南校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新组建五大品牌七大优质教育集团,涵盖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名校集团化办学全域覆盖。在全市唯一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晋级全国教师智能研修平台试点区,督政考评连续四年全市第一,省优质园占比全市第一,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获奖数量全市第一。新晋1名“苏教名家”培养对象、2名省特级教师,28名教师晋升市学科带头人、评选通过率全市第一。内强外引打造“双减”阵地,深化“五育”并举实践,优化提升校内课后服务,“四点半课堂”受央媒关注报道;莫愁中专与滨江文化合作打造非遗创意中心,依托奥体中心推进体教融合,全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全市第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完成国家文旅部首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创建申报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力促河西集团、科技岛经开区联手推动南京眼旅游区联合青奥森林公园列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助力城建集团、新城房产集团完成南湖记忆街区、喵喵街“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工作。开设全市唯一一家24小时开放的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原创音乐作品《向春行》荣获省级群众文化最高奖“五星工程奖”,全年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6.19次,居全市第一。体育工作荣获“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省运会有功单位”称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现有医疗机构286家,其中三级医院4家,民营二级医院1家、一级医院4家,门诊部、各类诊所183家。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区卫生监督所、区疾控中心、区妇保所各1家。辖区内床位总数2644张,卫生从业人员8067人,其中卫技人员6241人。区属医疗卫生单位现有在职职工1225人,卫技人员909人(全科医师213人,护士380人)。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妇保所3家公共卫生单位目前在岗150人。区属全年门诊1309577人次,急诊49646人次。

明基医院晋升全市唯一一家民营三甲医院,沙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成省级社区医院,莲花儿科、兴隆呼吸科被确定为市特色科室,低保、特扶、残疾人群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区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新址投用,河西南部、江心洲片区医疗资源丰富提升,南京国际医院、明基健康产业园等工程加快推进。全省首个城市楼宇型CCRC养老社区“新城·心颐荟”投入运营,2个市级示范性助餐点、2个市级社区老年人认知症服务中心通过验收,街道级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打造区级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中心,开办南京首家公建公办托育园,实现“带娃莫愁”。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16.1元,增长4.3%,人均消费支出43980元,增长2.5%。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继续增容扩面基数底数,新增参保单位户数3214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增缴费人数4110人,完成三项社会保险费征收387759万元,本市户籍中断缴费人员续保41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