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2022年,蜀山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市工作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企稳回升,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01
综合

初步核算,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 130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亿元,下降19.8%;第二产业增加值242.28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059.57亿元,增长3.6%[3]。三次产业结构为0.10:18.59:81.3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2645元,比上年增长2.8%。

图片

2018-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GDP)[4]

图片

2018-2022年全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9.69万人,比上年增加 1.23万人。常住人口107.6万人,增加2.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8.7%,与上年持平。全年户籍出生人口6417人,出生率9.2‰;死亡人口1356人,死亡率1.9‰,自然增长率7.3‰,比上年回落1.78个千分点。

2022年末全区人口及其构成

图片

图片

2018-2022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数

新企业新产业新模式较快成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3.63万户,实有数达23.6349万户,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5]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5%,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18.14 %。规模以上服务业[6]中,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占规上服务业比重42.5%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7]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 36.97亿元、增长24.8%,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16.9% 、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02
农业

全年谷物总产量1.87万吨。其中,小麦0.74万吨,增长2.4%;稻谷1.01万吨,下降60.8%。瓜果类产量0.06万吨,下降69.3%。油料产量0.04万吨,下降36.3%。
年末生猪存栏1880头,比上年下降60.7%;出栏4368头,增长7.5%。肉类总产量2932.1吨,增长50.7%。禽蛋产量576.1吨,下降81.7%。

 2022年全区主要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

图片

全年农牧渔业总产值2.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5.6%。
03
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比上年增加1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4户,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的91.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7亿元,比上年下降0.5%。

图片

2018-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规模以上工业现有的17个行业中,排名靠前的五大行业:汽车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8.6%、15.4%、14.6%、7.5%及5.7%。其中,汽车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已占“半壁江山”,占比68.6%,区域行业特色明显。

图片

2022年全区五大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0.10亿元,同比下降13.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3.17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8.49亿元,同比下降5.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9.90亿元,增长3.1%。
全区3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49.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工业能源消费22.9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21%,其中,规上工业能源消费16.4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2%。
全年建筑业总产值7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41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48户,超百亿元企业3户,增加1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67.5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5%;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8.3万人,下降1.2 %。
04
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8.77 亿元,比上年下降5.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04亿元,比上年增长5.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5.98亿元,下降5.4%;金融业增加值221.92亿元,增长8.8%;房地产业增加值127.31亿元,下降0.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97.1亿元,增长6.2%。

全年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490.8亿元,增长2.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 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 13.8%。
全年旅游总收入80.11亿元,比上年下降5.13%。年末全区有星级宾馆11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2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2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2家。
05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1%。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9.4 %;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7.8%,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17.0%。

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56个,施工项目个数61个,完成开发投资83.35亿元。新建商品房面积131.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3 %;商品房销售面积120.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32.97万平方米。

图片

图片

全年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228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26.29亿元,增长12.5%。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比上年增加15个,总量占全部投资的42.0%,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本年新开工项目91个,竣工项目75个,建设项目投产率32.9%。合肥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运河新城校区项目、新合肥西站配套市政道路项目、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项目等项目开工建设;合肥市50中学新校分部项目、市综治信访中心(综治服务体)项目等重点民生工程实现竣工。
06
国内贸易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62亿元,同比下降6%。实现限上零售额218.58亿元,比上年下降5.2%,其中,限额以上商品零售164.62亿元,比上年下降5%;餐饮收入53.96亿元,比上年下降5.7%。

图片

2018-202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年末全区在库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395家,全年新增入库78家。部分重点商品零售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3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文化办公类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中西药品类10.99亿元,比上年增长30.8%;石油及制品类7.96 亿元,比上年增长2.1%;通讯器材类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汽车类68.49亿元,比上年增长0.1 %。

2022年全区限额以上主要行业商品零售额

图片
07
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25.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 %。其中,出口21.64亿美元,增长31.4%;进口3.93亿美元,下降8.1%。

双招双引成效明显,全年共签约重点项目70个,协议投资额171亿元。完成市级认定新签约项目数80个,投资额增幅11%,完成省外亿元以上项目3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在建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约86.5亿元。
08
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2亿元,比上年下降1%。其中,税收收入30.6亿元,下降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4亿元,增长17.2%;其中,民生支出48亿元,增长19%,占全部支出的89%。重点支出项目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0%,教育支出增长15.8%。
09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19元,比上年增长5.7%。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19元,比上年增长5.7%。

图片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为1.232万人。全年累计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5.28万人。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新增参保5.1万人,“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全覆盖,智慧就业平台注册企业超1.2万家;加强弱势群体帮扶保障,累计发放稳岗就业补贴、低保失业补助、创业担保贷款等超亿元,居民养老保险人均缴费水平提升13.24%。全年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3.85万人次,其中,城市1.96万人次、农村1.89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0.2889亿元,其中,城市0.1603亿元、农村0.1286亿元。全区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3%。全年临时救助487人次,支出救助金236.65万元。城乡医疗救助17608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196.01万元,其中“一站式”救助17482人次,救助资金999.08万元,应助尽助。全区慈善组织共接收社会捐款217万元。

10
教育和科学技术

蜀山区辖区内共有中小学63所,其中,公办58所、民办5所。按学段统计,共有小学38所、初中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中学1所、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在校中小学生103459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总人数101118人(含小学生73918人,初中生27200人),高中生2341人,小学、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均为100 %。幼儿园155所,在园幼儿4.1785万人。全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惠及学生10.08万人,其中城市9.75万人、农村0.33万人。
建成8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中小学学位5150个、公办园学位2070个,公开引进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50名、招聘教师270名。落实“双减”政策,开展“1+X+1”课后服务,完成43所无证幼儿园治理。

2022年全区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图片

年末有院士工作站10个,在蜀山服务两院院士38人。国家级 (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1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3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5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试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个。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扎实推进合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合肥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建设,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个。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8户、区级瞪羚企业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52户,净增208户。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级“专精特新”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省级“专精特新”32家,市级“专精特新”37家。
全年累计登记科技成果550项;辖区企业和高校院所共获得了104个省级科学技术奖。成立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专班,就地转化科技成果439项,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27户,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授权专利6051件,同比增长1.94%。年末全区有效发明专利5904件。技术合同交易登记总额145亿元,增长20.83%。
11
文化、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文化馆1个,阅读空间16个,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不可移动文物点15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5项。全年共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27场,送电影下乡324场。开设免费公益培训班20个班次。通过公开招募等渠道引进优秀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现有驻馆团队22支,周常态活动1500人次,全年入馆人数达到10万人次。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32.14万卷。
新改扩建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92个,其中,医院3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个、其他卫生机构21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村卫生室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 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680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6万人、注册护士 0.8856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4292万张,其中医院 1.3961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0321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131.8498万人次。婴儿死亡率3.08 ‰,孕产妇死亡率0 /10万。

蜀山区青少年体育全年共组织1项大型赛事和15项区级体育赛事。蜀山区青少年运动健儿在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获得青少年部金牌53.5枚,成功入选霹雳舞中国国家队女队1人。全区新建56个全民健身工程,完成49个全民健身苑、1个笼式多功能健身场、2个三人制篮球场、2个社区智慧健身驿站、2个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建设。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83次,参加活动总人数达到7.2万人次。

12
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

稳步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孙大郢等老旧小区15个,完成飞虹、南七里菜市场整治提升,天鹅湖公厕等8个公厕“颜值”“功能”双焕新受到央媒点赞。土地上市成交12 宗、1002亩,成交金额44.1亿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增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20个,其中达100万元以上5个。推动产业振兴,老乡鸡热烹饪车间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建设百麓•合肥菌旅小镇。充分发挥“小岭南”“大麦季”等品牌效应,以点带面推动西郊林海、将军岭横竖街建设,加快实现由示范区“盆景”向西郊公园“风景”转变。市民广场、北匡河公园提质升级,南门库公园以及6处口袋公园建成对外开放,庐州公园(蜀山区段)一期全面开工,新增提升绿化面积103万平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建成944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点,厨余、餐厨垃圾日收运量130吨。
全力抓好生态环保。辖区内共3个河流断面纳入水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考核。1个国考断面达到考核要求;2个市考断面,南淝河亳州路桥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十五里河蜀山段为雨源性河流。市级饮用水水源地董铺水库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扎实推进大气环境整治,加大秸秆禁烧力度,集中治理扬尘污染,PM2.5、PM10年均值四城区保持最优。全区共有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2个,乡镇(街道)大气小型标准监测站12个。可吸入颗粒物(PM10 )年均浓度为61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 (PM2.5 ) 年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均浓度1.1 毫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156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5.7%,创十年来新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连续两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2022年,全区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8人,同比分别下降41.6%、38.5%。其中,建筑施工行业事故3起,死亡4人;道路运输行业事故4起,死亡4人。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辖8个街道、3个镇、1个国家级开发区)初步实际统计数据,不含高新区、经开区及高刘镇。
[2][4]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 (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6]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 (单位) 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 (单位) 、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 (单位) 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 (单位) 。

[8]网上零售额是指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 (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 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