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经济发展任务,在自治县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各部门认真贯彻、严密部署,高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县经济顶住下行压力,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一、综合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7.8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5万人,常住人[2]27.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5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1.91%,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2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66‰,死亡率6.51‰,人口自然增长率0.15‰。
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3]85.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61亿元,比上年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亿元,比上年增长4.8%;第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3%、27.0%和39.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9%、13.4%和42.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31190元,比上年增长5.2%。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60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6.4%;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2.1%;教育支出增长4.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93.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3%;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1.3%;节能环保支出增长65.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下降5.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4%。
二、农业
全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0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18.76亿元,增长7.6%;林业产值6.57亿元,增长0.2%;牧业产值26.48亿元,增长8.3%;渔业产值0.49亿元,增长3.2%;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74亿元,增长5.7%。
全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8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3千公顷;甘蔗种植面积3.7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0.6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15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4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56千公顷;木薯种植面积0.7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7千公顷;果园面积9.09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2千公顷;茶园面积0.21千公顷。
全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75万吨,比上年减少0.18万吨,减产1.5%;早稻产量1.04万吨,增产2.4%;秋粮产量8.32万吨,减产1.1%;谷物产量7.97万吨,减产2.2%。其中,稻谷产量6.82万吨,减产2.7%;玉米产量1.15万吨,增产1.8%。
全年全县油料产量0.12万吨,比上年减产11.8%;甘蔗产量25.11万吨,增产3.8%;蔬菜产量(含食用菌)18.52万吨,增产12.3%;园林水果产量17.77万吨,增产8.1%。
全年全县猪牛羊禽肉产量1.49万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猪肉产量0.95万吨,增长7.2%;牛肉产量0.21万吨,增长9.7%;羊肉产量0.04万吨,增长4.5%;禽肉产量0.29万吨,下降5.1%;禽蛋产量0.03万吨,下降23.4%;全年生猪出栏12.18万头,比上年增长7.5%;年末生猪存栏8.37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7.8%;蚕茧产量3.70万吨,比上年增长15.1%。
全年全县水产品产量0.37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淡水产品产量0.37万吨,增长3.3%。
全年全县木材采伐82.71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7%;天然松脂0.03万吨,增长7.2%;油茶籽0.34万吨,增长3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89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上年持平。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5.9%,制造业下降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4.8%。从行业看,全县涉及的13个工业行业中,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主要重点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52.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0.4%;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35.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8.6 %;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9.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2.3%。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铅金属含量1.43万吨,比上年下降2.46 %;锌金属含量7.70万吨,比上年增长16.5%;硫铁矿石43.32万吨,比上年增长37.0%;原煤10.65万吨,比上年增长144.3%;人造板10.93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7.5%;蚕丝0.16万吨,比上年增长5.5%;商品混凝土44.8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6%。
全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9.94亿元,比上年下降20.9%。全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4.0亿元,同比增长17.4%。
四、服务业
全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34.1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2亿元,下降0.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7亿元,下降0.6%;金融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22.1%;房地产业增加值4.50亿元,增长2.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9.71亿元,增长4.1%。其中,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8.5%;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91.3%。
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833.61公里(不含屯级公路)。其中:国道64.54公里,省道314.17公里,县道141.42公里,乡道198.37公里,村道1097.82公里。在等级公路中,二级公路245.37公里,三级公路190.41公里,四级公路1380.53公里。
全年全县公路客货运周转量4202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按类别分类,客运量128万人,下降6.7%;旅客周转量12434万人公里,下降5.6%;货运量521万吨,下降3.7%;货物周转量40784万吨公里,增长1.3%。
全年全县邮政行业业务总量[6]0.44亿元,比上年增长7.2%;电信业务总量[7]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5%。
全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6.8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3.4%,其中接待海外游客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0.97亿元,比上年下降16.9%。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0.4%。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0.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6%。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增长0.5%,餐饮收入额增长0.3%。按行业统计,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4.1%;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3.9%;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5.3%;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0%。
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2.8%。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下降34.4%;粮油、食品类增长9.7%;服装、鞋帽、针织纺织品类增长33.3%;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20.0%;日用品类下增长17.4%;五金、电料类下降53.8%;饮料类下降2%;化妆品类下降41.2%。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40.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2.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0.4%。分投资主体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123.2 %,;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增长9.2%;民间投资增长[10146.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17亿元,比上年增长61.4%。其中,商品住宅投资7.30亿元,比上年增长58.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0.48亿元,比上年下降10.9 %;商品房销售面积16万平方米,下降11.2%。
七、金融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247.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29.88亿元,增长11.8%;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103.06亿元,增长13.7%;人民币贷款余额117.51亿元,增长31.0%;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42.58亿元,增长6.9%。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全年全县教育经费投入7.62亿元,同比增长0.7%。全县有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 1所,小学(含教学点)66所(其中教学点25个),幼儿园85(含3个小学附设幼儿班)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年末在校学生总人数58637人(含学前在园幼儿12627人),其中,中专在校生547人(不含非全日制学生),普通高中在校生7099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3283人,小学在校生2500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7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
年末全县共有影剧院1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9.1万册(件),文化馆1个,基层文化站12个,全年共举办展览6个(场)。
全年全县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8%,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82.0%。
九、卫生和社会服务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21个。其中医院4个(县医院、县妇幼、爱心医院、复康医院)乡镇卫生院11个,1个防保所,诊所 29个,医务室5个,村卫生室16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站)1个。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达 1461 张(编制数1006 张床)。其中,县医院389张(编制 300张),乡镇卫生院989张(编制656张),妇幼保健院(站)86张(编制50张)。全县卫生机构从业人员145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15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372人,执业助理医师146人,注册护士707人。
年末全县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数12个,与上年持平,其中养老服务机构数11个;床位数569 张,其中养老床位数539 张。事业单位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数295张。敬老院4个,收养人数12人。
年末全县共有3675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末增加386人;有25634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增加4250人;农村特困供养1537人,增加161人。全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0.17亿元,减少0.0048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0.70亿元,增加0.04亿元。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47元,名义增长5.8%。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97元,名义(下同)增长3.9%;其中,工资性收入15027元,增长4.4%;经营净收入5737元,增长3.9;财产净收入2342元,增长1.9%;转移净收入10991元,增长3.7%。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731元,比上年增长4.7%。
全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53元,名义(下同)增长8%;其中,工资性收入4594元,增长6.1%;经营净收入6330元,增长9.0 %;财产净收入221元,增长7.8%;转移净收入3108元,增长8.8%。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735元,同比下降1.4%。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0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78%。
年末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9.71万人,比上年增加100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退休)3.18万人,比上年增加793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2.6万人,减少909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53万人,减少5559人;参加失业保险1.34万人,比上年增加996人;参加工伤保险1.57万人,比上年增加271人;参加生育保险2.53万人;全年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4.85亿元,医疗保险金支出8.13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支出6.64亿元,职工基本医疗支出1.49亿元),生育保险金支出0.02亿元,失业保险金支出0.03亿元,工伤保险金支出0.04亿元。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县土地面积4552.77平方公里,占河池区域总面积的13.6%;森林面积为35.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8.69%;年平均气温 20.1℃,年总降水量1507.6毫米。
年末县城区总用水量61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417万立方米;服务业用水130万立方米;其他用水32万立方米。
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3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4.5%。
全年全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其中:非生产责任事故(河荔高速)1起,死亡1人;房地产建筑施工事故1起,死亡1人,全县未发生较大及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注释:[1]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环江县统计年鉴(2022)》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常住人口指在环江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户口在环江、外出环江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口。
[3]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4]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对2020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数据进行了修订。
[5]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 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 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6]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
[7]电信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
[8]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及有关制度规定,对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了修订。
[9]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10]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调查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调查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 资产的投资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物价、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恩格尔系数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环江县调查队;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市中心环江支行;公路里程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公路客、货运周转量数据来自市运输管理处;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电信业务数据来自河池移动、联通、电信公司;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电影院(影城、中心)、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数据来自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县卫生健康局;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县医疗保障局;社会服务、低保和五保供养数据来自县民政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应急管理局;平均气温、降雨量、气象预警数据来自县气象局;林业数据来自县林业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县生态环境局;土地面积情况数据来自县自然资源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