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面对疫情冲击影响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发展稳中见韧,城市品质优化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为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小城市奠下坚实基础,向谱写现代化美好宁国建设新篇章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7.8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4.92‰,比上年下降0.98个千分点;死亡率8.64‰,比上年上升了0.8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72‰,比上年下降1.82个千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45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5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69.1亿元,同比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56.7亿元,同比增长2.2%。三次产业比重为6.3:59.2:34.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6932元,折合17384美元。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增长3.6%,林业产值增长7.1%,牧业产值下降5.5%,渔业产值增长7.9%。全年粮食产量6.6万吨,下降0.4%。油料产量1.1万吨,增长0.8%。茶叶产量3309吨,增长2.9%。棉花产量3.6吨,增长0.8%。蔬菜产量7.2万吨,增长3.9%。年末生猪存栏8.6万头,增长7.2%,全年生猪出栏19.8万头,增长1.7%。肉类总产量7.7万吨,增长4.6%。水产品产量6429吨,增长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其中股份制企业增长10.0%;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5%。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2.5%,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22.4%;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下降6.2%;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产业增长16.0%;电子信息产业增长5.2%;绿色食品产业增长7.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12.5%,利润总额下降25.7%。
全市资质内建筑企业54家共完成总产值78.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0.5万平方米,增长42.4%;房屋竣工面积93.1万平方米,增长3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182.2%;第二产业增长34.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4.7%;第三产业下降5.4%。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27.3亿元,下降47.5%,商品房销售面积54.6万平方米,下降41.8%。
五、交通和邮电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0.7%。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9.5万辆,下降6.2%,其中私人汽车8.4万辆,下降5.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2亿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3.3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51部(含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1万户。
六、商业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8.3亿元,增长5.2%。从四大行业销售看,批发业销售额145.6亿元,增长15.4%;零售业销售额104.0亿元,增长5.8%;住宿业营业额3.5亿元,下降8.0%;餐饮业营业额17.3亿元,增长3.4%。
全年共接待旅游者524.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9.5%。旅游总收入41.9亿元,下降32.2%,其中门票收入0.8亿元,下降68.6%。全市共有4A级风景区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2亿元,增长7.0%。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5.2亿元,增长4.0%。全市财政支出54.6亿元,增长20.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41.3亿元,比年初增加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住户存款287.1亿元,比年初增加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84.5亿元,比年初增加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
全年四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2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6亿元。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1.7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1.5亿元,人身险赔付0.2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2022年,年末全市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4家,其中国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科技服务机构46家。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3余项,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
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1家。全市专利授权量124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5件。
2022年秋季学期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07所,在校学生48308 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所(含技工学校),在校生3562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4637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22所(含13所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9297人;小学22所(含1所村完小,5个教学点),在校学生(含一贯制、教学点)20574人;幼儿园62所,在园人数1086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98.0%,高中毛入学率98.05%。
2022年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555人,普通高中招生1716人,普通初中招生2935人,普通小学招生3271人,幼儿园新入园2816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影剧院3个,送电影下乡1224场,受益观众达28.46万人。2022年《今日宁国》为4开4版,全年发行251期,共150.6万份。2022年全年编发电视新闻1282条,电视专题36期;全年编发广播新闻4250条,广播栏目360期。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个。共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67人,医疗床位2730张,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9.4人、床位70.4张。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0万人。
全年我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35271人,达标率96.6%。全市举办运动会20次,全民健身活动38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16.9万人。全市等级运动员136人,其中健将级运动员达标5人,一级运动员达标19人,二级运动员达标112人。等级裁判人数102人,其中国际、国家级裁判员1人,一级裁判员16人,二级裁判员75人,三级裁判员10人。
十、环境保护
我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4% 。当年人工造林面积69.7公顷,年末森林面积196.3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017.6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01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6%。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44461元,比上年增长6.2%。从城镇看,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512元,增长5.5%;从农村看,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6元,增长7.1%。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2.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8.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8.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8.3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福利事业单位36个,工作人员521人,床位3786张,年末收养2141人。享受低保救济人员7182人,其中城市居民478人,农村居民6704人,全年发放保障金4318.1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年末户籍人口取自公安年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取自计生年报。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
[5]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本公报公布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四经普”口径。
[6]根据上级要求不再公布财政总收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