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渝北调查队

2022年,渝北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应对各种超预期因素冲击,努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全区经济发展保持了多重压力下的恢复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3%。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31.59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821.64亿元,同比下降2.5%;第三产业增加值1443.89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5.8:62.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3010元。民营经济增加值1039.85亿元,增长3.7%,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5.3%。

图1 2018-2022 年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 2018-2022年渝北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225.42万人,比上年增加4.8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2.87万人,城镇化率90.0%,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总人口156.58万人,比上年增加4.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5.21万人,比上年增加4.45万人;乡村人口31.37万人,比上年减少0.07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77.33万人,女性人口79.25万人,人口性别比为97.6(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13536人,死亡人口57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03‰。

表1 2022年年末渝北区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51万人,比上年增长16.4%;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74万人,增长32.7%;城镇登记失业率2.85%。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平稳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2.0%,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增长9.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0.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8%,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业营业收入增长79.1%。全年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网络零售额增长37.4%。全区各类市场主体#17.94万户,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各类企业7.32万户,个体工商户10.58万户。新增市场主体3.76万户。其中,各类企业1.23万户,个体工商户2.52万户。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53万亩,粮食综合单产348.31公斤/亩,比上年下降2.2%。粮食总产量10.98万吨,下降1.4%。

全年谷物产量8.14万吨,其中稻谷产量4.71万吨,玉米产量3.42万吨。蔬菜总产量31.25万吨,增长3.6%。生猪出栏7.42万头,牛出栏928头,羊出栏8932头,家禽出栏165.56万只。牛奶产量3788吨,禽蛋产量4853吨。

乡村产业提质发展。全区建成设施大棚7万平方米,新增冷藏保鲜库1.2万立方米,建成年处理量3万吨柑橘分选线1条。建成“上古农耕”、“宿于·龙槐山院”等精品旅游民宿,大盛天险洞村获评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成高标准农田6.5万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0.35万亩,完成粮油基地宜机化改造1000亩。

表2 2022年渝北区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11.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0.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总产值增长16.8%,股份合作制企业总产值增长16.6%,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下降4.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增长9.2%。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8%,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4%,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下降16.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总产值下降15.1%,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3.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3911.50亿元,利润总额86.47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9.47元,比上年增加1.33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2%、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4%,比上年末下降0.7个百分点。

表3 2022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0.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9.9%。实现建筑业注册地总产值997.06亿元,下降4.9%。

四、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02亿元,比上年下降2.6%。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36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8.0%;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143.90亿元,增长1.7%。

限额以上单位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下降8.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下降26.1%,化妆品类商品下降9.0%,金银珠宝类商品下降27.8%,日用品类商品下降36.5%,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下降11.4%,中西药品类商品比上年增长80.1%,家具类商品下降17.8%,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13.4%,石油及制品类商品下降5.1%,汽车类商品增长3.9%。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23.4亿元,比上年下降2.3%,其中出口14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进口521.7亿元、下降12.3%。全区实际使用外资(FDI)2.81亿美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7.4%。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下降11.3%,工业投资下降2.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2.6%。

全区224个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共完成投资345.2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达90%以上。分类别看:基础设施类项目51个,完成投资119.7亿元;社会民生类项目87个,完成投资37.7亿元;产业类项目57个,完成投资49.5亿元;城市综合体类项目29个,完成投资138.2亿元。

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13.52亿元,比上年下降55.5%,其中住宅销售额370.94亿元、下降65.0%。商品房销售面积585.46万平方米,下降33.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64.37万平方米、下降62.4%。商品房施工面积3896.30万平方米,下降13.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423.45万平方米、下降14.2%。

表4 2022年渝北区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及其增长速度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1390.3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4.0%,其中公路客运222.60万人次,下降61.5%。货物运输量3067.13万吨,下降2.7%,其中公路货运1923.80万吨,下降6.7%。空港旅客吞吐量2167万人次,下降39.4%;货物吞吐量41.5万吨,下降13.0%。

表5 2022年渝北区主要运输方式客货运输量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年末全区电话用户总数279.61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86.63万户。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96亿元,比上年同口径下降15.1%。其中,税收收入46.7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9.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4.24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88亿元,下降1.4%;教育支出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8.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14亿元,下降15.1%;交通运输事务支出2.09亿元,增长44.0%。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5425.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存款余额6769.8亿元,增长5.8%;贷款余额8655.2亿元,增长4.3%。保费收入48.93亿元,增长3.5%;新型金融业营业收入205.87亿元,比上年下降8.9%。

图3 2018-2022年渝北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全区拥有银行分支机构70 家,其中一级分行3 家,一级支行或二级分行67 家;证券机构27 家;保险机构17 家,其中一级分公司2 家,二级支公司15 家;累计注册新型金融机构147 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6 家,股权投资公司#111 家。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区全年完善提升人行道167公里,整治车行道75万平方米;利用城区边角地块,建成小微停车场12个、投用停车位1134个,安装道路景观坐凳364套。新建公厕4座,新改建劳动者港湾10个,改造老旧公厕11座,升级改造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2010个,升级改造比例达100%。美化绿化坡坎崖约16.9万平方米,补栽地被灌木66.3万余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1万平方米。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能源消耗量43.0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1%。其中,天然气12299.72万立方米,柴油3717.36吨,汽油3079.29吨,电力22.05亿千瓦时、下降3.4%。

全区森林面积615.85平方公里,育苗面积550亩,森林覆盖率为42.3%。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399.5公顷。

全年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321天,优良率达87.9%。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1μg/m3,比上年下降11.4%。全区次级河流水质断面年达标率、大中型湖库水质达标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全区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1.9分贝,比上年下降0.8分贝,网格达标率为100%,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5.7分贝。

全年平均气温为19℃,比上年上升1℃。全年总降雨量978.6mm,比上年减少428.7mm。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47元,比上年增长7.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73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3727元,增长4.6%;人均经营净收入3286元,增长4.3%;人均财产净收入4811元,增长4.8%;人均转移净收入9549元,增长4.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343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8%,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20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净收入分别为11004元、5631元,分别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2%、22.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79元,其中用于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占总消费支出的35.7%、5.3%、20.4%、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与上年持平。

图4 2018-2022 年渝北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5按收入来源分渝北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比

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188.58万人次。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达71.47万人、51.97万人、49.70万人和67.4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2.1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8.87万人,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6%以上。

年末全区城乡低保对象为7298人,比上年减少627人。其中,城镇低保1996人,农村低保5302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5010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717元/月和581元/月,分别增长12.7%和12.8%。全年累计临时救济673人次。全年伤残人员、在乡复员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6474人。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531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006家。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4家,其中国家备案7家,市级7家;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8家,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6家。

全年专利授权936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1827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总量7142件,有效商标注册总量90686件,中国驰名商标20件。

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66所,较上年增加21所,其中普通中学51所、职业学校6所、小学89所、幼儿园41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年招生人数为6.33万人,其中普通中学招生2.85万人、职业中学招生0.56万人、小学招生2.92万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7.96万人、1.59万人、14.81万人,毕业生数分别为2.39万人、0.55万人、1.83万人。学前教育在园8.50万人。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区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19.60万册,借还图书30.45万册次;文物藏品4447件,藏品参观21.69万人次;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2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07.1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0%。实现旅游收入14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年末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7个,其中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

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卫生机构939家,其中医院、卫生院5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01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6567张。卫生技术人员11136人,其中执业医师3922人、执业助理医师549人、注册护士5149人、药剂人员407人、检验人员390人。

全区拥有标准体育场20个,标准体育馆30个,全年举办运动会或体育比赛18次,拥有等级运动员826人,等级裁判861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年末共有体育场地8108个,体育场地面积438万平方米,其中体育公园8个,健身路径6700个,社会足球场地32块,每万人足球场地数达到0.20块,人均拥有场地面积1.99平方米。

注: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渝北统计年鉴2023》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综合中的就业、农业中的特色效益农业、交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文化旅游、卫生、体育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为渝北区属板块,即不包含两江直属区(原北部新区)。

4.综合中的市场主体、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点项目、财政中的财政收支、金融中的金融机构数、城市建设、科技中的科技计划总支出和科技项目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为渝北区自主板块,即不包含两江新区在渝北区范围内的直管区域。

5.公报部分数据的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资料来源(以文中数据为序):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分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区医保局;市场主体、发明授权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乡村振兴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委;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区商务委;重点项目投资数据来自区发展改革委;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局;机场客货吞吐量数据来自区临空办;邮电数据来自区邮政分公司、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区金融办;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区住建委、城管局;森林面积数据来自区林业局;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来自区气象局;城乡低保数据来自区民政局;优抚对象数据来自退役军人事务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体育数据来自区体育中心。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渝北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