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区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龙井市202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龙井市统计局
2022年5月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风险挑战,龙井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3.5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8亿元,比上年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9.44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9.61亿元,增长6.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8.5%。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948元,比上年增长8.5%。
图1 2016—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 2016—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5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347公顷,比上年增长0.1%。粮食产量179823吨,增产4.1%。其中,谷物产量176927吨,增产6.0%;豆类产量2820吨,减产 49.5%;薯类产量(折粮)76吨,减产71.2%。
全年水果产量31592吨,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苹果梨产量27072吨,增长9.9%。
全年肉类总产量11326吨,比上年下降9.1%。其中,猪肉产量3082吨,增长22.6%;牛肉产量2124吨,下降1.5%;羊肉产量342吨,增长8.5%;禽肉产量5778吨,下降22.7%。年末牛存栏24825头,增长1.7%;生猪存栏41467头,增长36.8%;年末羊存栏16295只,增长12.9%。
全年水产品产量375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养殖产品产量278吨,增长4.1%;捕捞水产品产量95吨,下降9.5%。
全年农用柴油使用量为2840吨,比上年增长10.1%。化肥使用量19758吨,下降1.5%。
全年完成迹地更新424公顷,比上年增长61.8%。竹林采运8606立方米,下降63.9%。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32亿元,比上年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5.2%;重工业增长23.6%。分门类行业看,采矿业增长4.1%;制造业下降3.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比上年减少42.9%;负债合计减少16.2%;营业收入增长17.6%;营业利润增长7.1%;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减少18.2%;平均用工人数增长22.2%。研发费用增加367.7万元;其他收益增长109.8%。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1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施工面积5.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0%。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68亿元,增长31.5%。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0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9.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90亿元,增长11.7%;金融业增加值2.39亿元,增长3.6%;房地产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1.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1.50亿元,增长7.2%。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15亿元,比上年下降36.1%。
图3 2016—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年末公路运输营运汽车拥有量为725辆,比上年下降11.7%。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为98万吨,比上年增长41.4%;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为27309万吨公里,增长29.7%。公路旅客运输量为50万人次,下降3.8%,客运周转量5744万人公里,增长22.9%。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0.30亿元,全年收发函件1.4万件,投送报纸87.8万份,杂志8.7万份。全市共有邮电局所17处,邮政信筒信箱18个,邮路总长度216公里。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7.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9.9%;餐饮收入增长11.9%。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增长14.9%;零售业增长9.3%;住宿业增长8.4%;餐饮业增长12.3%。
全年实际使用外商投资金额57.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4%。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7.4%。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下降58.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9.5%。在总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1.8%;民间投资下降36.2%;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15.4%;设备工器具购置增长13.8%。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2个,比上年减少24个。其中计划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9个,计划500—5000万元项目23个。
全年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27亿元,比上年下降1.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6亿元,下降12.9%。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20亿元,比上年下降29.2%。其中,民生支出20.20亿元,下降33.3%。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3.8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5%。其中,住户存款111.26亿元,增长11.3%;非金融企业存款3.22亿元,下降13.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2.8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5%。其中,住户贷款8.62亿元,增长27.4%;企(事)业单位贷款24.25亿元,增长18.3%。
年末户籍总人口144806人,比上年减少2569人。其中城镇人口94990人,占总人口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5.6%。全年出生人口497人,出生率为3.40‰;死亡人口1381人,死亡率为9.45‰;自然增长率为-6.05‰。年末总人口中,汉族人口46335人,占总人口的32.0%;朝鲜族人口96458人,占总人口的66.6%。
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01元,比上年增长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72元,增长11.4%。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6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1%。
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271人,比上年末减少494人;实际缴费人数为14722人,占参保人数的72.6%。全年实发养老金10.26亿元,增长6.4%。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574户,人数5951人。其中,城镇享受低保户数3175户,人数4008人;农村享受低保户数1399户,人数1943人。
年末共有社会养老机构15家,拥有床位数1399张,收养人数710人。其中,公办养老机构7家,拥有床位数647张,收养人数351人;民办养老机构8家,拥有床位数752张,收养人数359人。
全年专利授权总数为40件。其中,发明3件,实用新型16件,外观设计21件。一家企业获得省高价值发明专利补助4万元。
年末拥有普通中学13所,小学5所。高中招生数328人,在校学生数989人,高中毕业生数322人。初中招生数561人,在校学生数1515人,初中毕业生数524人。小学招生数491人,在校学生数3099人,小学毕业生数593人。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数1534人。其中,民办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数744人。
年末共有影剧院1座。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16.87万册(含电子图书1.67万册)。文化事业机构7个,全部职工人数129人,全年共组织文艺活动136次。全市有电视台1座,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
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客204.53万人,比上年下降1.9%。全年旅游综合收入6.26亿元,比上年增长0.5%。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15个,拥有床位389张,卫生技术人员600人。其中,执业医师239人,执业助理医师12人,注册护士269人,药剂人员67人。全年医疗总诊疗29.97万人次,急诊诊疗5.37万人次,住院人数为0.65万人,住院病人手术0.11万人次。
年末城市道路长度90.57公里,道路面积105.88万平方米,桥梁5座,道路照明灯6843盏,公共停车场停车位690个。天然气供气管道75.51公里,供气总量276.71万立方米,燃气用户15784户,其中居民家庭用户15636户。供热管道195.1公里,供热面积416.5万平方米。
全年污水排放总量748.60万立方米,年末排水管道长度100.26公里,已办理排水许可证的单位个数7个。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3.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0.1万吨。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12.1%。全年全市累计开展检查3042次,出动检查人员3751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3331家次,共排查隐患2567项,整改隐患2509项,整改率97.7%。累计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起,死亡1人。
注 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局;水产品产量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公路客货运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业数据来自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龙井市分公司;外贸数据来自市商务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龙井市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市融媒体中心;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数据来自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城乡低保、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