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形势,全区上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人民为中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主动求变,加压奋进,聚力攻坚,经济持续回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
一、生产总值
初步核算,2020年新城区地区生产总值为607.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09亿元,同比增长10.4%,在第二产业中:全部工业增加值11.39亿元,同比增长8.2%,建筑业增加值61.71亿元,同比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532.05亿元,同比增长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005.4元,同比下降0.4%,按年末汇率折算达13910.3美元。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略有调整。地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0.4:12.0:87.6。其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1%,拉动经济上升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经济下降1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9.3%,拉动经济上升16.4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第三产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仍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其总量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的28.6%,其产业贡献率拉动经济增长16.4%,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图
三、财政收入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21185万元,同比增长11.11%,其中:税收收入400186万元,同比增长11.48%; 非税收收入20999万元,同比下降4.5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9568万元,同比增长9.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129万元,同比增长56.67%;教育支出84502万元,同比增长19.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698万元,同比增长17.27%;医疗卫生支出29395万元,同比增长83.50%;城乡社区支出91959万元,同比下降8.47%。
四、农业经济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85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2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58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760吨,其中:小麦产量16吨,玉米产量418吨,豆类产量21吨。油料产量682吨,蔬菜产量6190吨。
全区年末牲畜存栏数13703头(只)。其中:大畜存栏1220头(只),奶牛存栏头数98头;生猪存栏1888头;羊存栏10595头。全年肉类总产量1035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878吨,分别猪肉产量658吨、牛肉产量42吨、羊肉产量178吨;全年鲜奶产量257吨,其中:牛奶产量228吨;禽蛋产量149吨,羊毛产量18吨。
全区年末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74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52吨,其中:地膜使用量12吨,地膜覆盖面积300公顷;农村用电量2128万千瓦时,增长9.0%。
五、工业经济
全区1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轻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0%。
从经济类型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都是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7.1%。
从行业看,电力、食品、服装等支柱产业完成现价总产值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2%。
在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服装达14.83万件,液晶电视机1138387台,乳制品2770.49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
六、建筑业
全区共有资质内建筑业企业46家,企业数比上年减少5家,增加值同比增长71.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37.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1%,竣工产值12.74亿元,同比下降45.7%,实现利润1.6亿元,同比下降5.9%,上缴税金1.87亿元,同比下降46.6%,其中增值税1.25亿元,同比增长50.6%。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9%。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同比下降59.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9.7%;基本建设投资同比下降70.8%。
全年新开工项目20个,完成投资额61.4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5.6%。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3.65亿元,同比增长39.7%;商品房施工面积93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6%;销售面积1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4.5%;商品房销售额191亿元,同比增长240.0%。
八、国内贸易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4.7%。截至年末,全区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87家,其中,批发业43家,零售业44家。全区共有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单位81家,其中星级酒店14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7家。2020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6.31亿元,同比下降20.8%,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5亿元,同比下降23.3%。
九、服务业
全区共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38家,占全市41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的33.0%,实现营业收入497.52亿元,同比下降7.3%。
13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分别隶属于9个行业门类和其中的1个行业中类。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2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6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6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家;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家;教育业3家;卫生和社会工作2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0家;物业管理16家。
2020年,我区的22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401.41亿元,同比下降8.4%,其总量占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的80.7%。
十、招商引资
全年引进协议投资额437.5亿元,注册金额11.38亿元。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20年全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财政支出1500万元。年内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认定呼和浩特市企业研发中心2家;全区年内授权专利数1151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数87件,实用新型专利数964件,外观设计100件。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77件,其中大专院校142件,科研机构57件,企业107件。商标注册申请3082件,有效注册2070件。
教育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2020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38258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25837人,高中在校学生12421人;教职工人数4163人,其中:专任教师2927人。初中毕业生7915人,高中毕业生4449人。年末共有小学32所,在校学生47234人;教职工人数2549人,其中专任教师2504人。年末共有幼儿园62所,在园儿童12617人,专任教师11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合计3664人。
十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工作和民生保障力度切实加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646人,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412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73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82273人。截至年末,累计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996.5万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729户,2640人。
十三、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建成72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24个草原书屋。截至年末,我区共有艺术院校 1 所,业余表演团体 60支,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达165558册,文化馆1个,博物馆9个,影剧院9家。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区共有三级医院7家;二级医院6家;一级医院19家;卫生院2家,共有床位数4005张,其中,医院3261张;卫生院120张。全区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416人,其中医院2806人、卫生院151人;执业医师及助理执业医师198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拥有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游泳馆10个,赛马场2个。全区拥有室内体育场地228个,拥有室外体育场地957个(包含所有驻区单位体育场地数),笼式足球场149块,室外健身路径269套,人均体育场地2.63平方米。
十四、人口
据新城公安分局人口年报统计,2020年末全区总户数为168471户,比上年增加6727户;户籍总人口为439575人(下同),比上年增加13217人,其中:城镇人口424394人,乡村人口15181人(2016年开始采用新口径)。总人口中:男性为214518人、女性为225057人,男女性别比为100:104.91。
在户籍总人口中:主要有15个少数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计92181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0%。
全年出生人数5297人,比上年增加220人,年出生率为12.1‰;年内死亡人数2385人,比上年增加674人,死亡率为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比上年减少1.2个千分点。
全年迁入31361人,迁入率为71.3‰,比去年同期增加14.3个千分点;全年迁出21056人,迁出率为47.9‰,比去年同期增加9.6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为23.4‰,比上年增加4.7个千分点。
据呼市统计局反馈,202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0.11万人,人口密度为1060人/平方公里。
十五、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步增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新城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62元,同比增长1.9%,人均增加930元,其人均收入水平较全市平均水平高9432元;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25491元,同比下降14.6%,人均减少4344元,其人均支出水平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58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