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山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山亭区统计局

(2022年4月3日)

2021年,值“两个一百年”交汇之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兴区”战略,全力构建“7+3”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大步向高质量发展挺进。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41亿元,同比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90亿元,同比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80亿元,同比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16.0:35.8:48.2。

物价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其中,服务价格和消费品价格分别上升0.5%、1.5%。

表1 . 居 民 消 费 价 格 指 数

(以上年为100)

指 标 名 称

12 月

累 计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2

101.1

  服务价格指数

99.6

100.5

  消费品价格指数

102.1

101.5

食品烟酒

101.6

101.2

     #粮食

104.6

104.9

      鲜菜

110.7

109.3

衣着

98.4

99.1

居住

100.2

99.9

生活用品及服务

99.2

99.9

交通通信

104.5

104.5

教育文化娱乐

101.4

102.4

医疗保健

101.4

100.3

其他用品及服务

98.6

96.9

人口规模保持平稳。年末,全区公安户籍人口53.2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99万人,城镇人口13.25万人。 

  1. 重点战略

工业强区、产业兴区”成效初显。全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6.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6%。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实现90.05亿元,同比增长18.2%;规上工业利润总额达6.51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家,新获批省级瞪羚企业5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省、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4家。华润纸业、天畅环保、润品源食品、欧乐食品、同泰维润5家企业成功入选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山亭火樱桃”被确定为2021年全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重点项目,为全市唯一入选项目。

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全区实施“双千”工程项目53个,总投资43.7亿元,完成投资9.1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7个,已开工项目47个。制造业技改项目30个,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1.5%。持续推进新动能培育,“四新”投资项目55个,“四新”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达46.3%。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共28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2.0%;高新技术产值同比增长8.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4%。高端智能行业发展迅速,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2%。现代服务业稳健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可比价同比增长10.5%。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建成果品标准化示范园44个,新增干鲜果品标准化示范点8个。有备案农科驿站29家,占全市总数的一半。科技特派员92人,组织线上线下科技助农活动30余场。新增国家级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补贴项目4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2个,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成254个益农社建设。新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34个,其中新创建省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6个。发展农民合作社1070家、家庭农场545家、种养大户及农业企业300余家,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达到1923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28.5万亩。

两新一重”建设提速加力。全区建成5G基站218处,已开通213处,实现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城区和乡镇驻地5G网络初步覆盖。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上云用云”企业达195家。大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9.9%,较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建成母婴室27处。体育场地人均达到2.6平方米。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六网一厂”)一期管廊主体完成5.15公里。铺设供热管网5.1公里。枣庄机场前期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临滕高速已完成工程施工招标,试验段已开工建设;投资1.5亿元、全长17.6公里的环翼云湖旅游道路竣工通车;完成庄里水库道路复建工程11公里,桥梁9座;1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全面开工。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全区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8%。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71.08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容量的比重为95.79%。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臭氧浓度分别达到41ug/m³、69ug/m³、12ug/m³、174ug/m³,分别同比改善19.6%、14.8%、14.3%、2.8%。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8,同比改善11.2%,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71.0%,同比改善13.0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加快6处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排查入河排污口660个,2个水质考核断面均达到二类水质标准;完成造林面积8837亩。

  1. 改革与创新

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总任务的75.0%。区属一级企业对所出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评估工作已完成100.0%。累计帮助44家企业及54个项目办理不动产权证约68万平方米,盘活资产近50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1172个事项“一次办好”、1068个事项“零跑腿”、96个事项“秒批秒办”。打出“援企稳岗”组合拳,为90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43.74万元,惠及职工4335人。积极推广“信e担”、“银税互动”、“科创贷”等金融创新贷款产品,累计发放信用类、政策类贷款3.26亿元。切实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征前减免超过3亿元,退库减免近5000万元。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新登记市场主体4771家,同比增长3.2%。

创新战略全面实施。发明专利授权3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6件,同比增长6.6%。获批65家国家级科技中小型企业,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4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5家市级科技中小型企业。柔性引进2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博雷顿(山东)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山东龙泰友和建材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入选科技创业类枣庄英才。

  1. 农业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农业增加值实现15.18亿元,同比增长4.9%;林业增加值实现0.19亿元,同比增长9.5%;牧业增加值实现4.52亿元,同比增长19.9%;渔业增加值实现0.51亿元,同比下降14.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79亿元,同比增长7.5%。

表2 . 2021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指 标

绝对值

(亿元)

同比增长(%)

农林牧渔业

22.20

7.7

农 业

15.18

4.9

林 业

0.19

9.5

牧 业

4.52

19.9

渔 业

0.51

-14.9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1.79

7.5

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双增长。粮食播种面积2.43万公顷,同比增长0.9%;粮食总产量14.73万吨,同比增长1.0%。其中,夏粮总产量5.91万吨,同比增长3.2%;秋粮总产量8.82万吨,同比下降0.5%。年末生猪存栏达7.13万头,同比增长29.6%。水果总产量12.28万吨,同比下降0.3%。水产品总产量0.47万吨,同比增长4.4%。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发展到2872.73公顷,畜牧养殖大户发展到21家。

表3 . 主 要 农 产 品 产 量

产 品

单 位

产 量

同比增长(%)

粮 食

万 吨

14.73

1.0

棉 花

656.11

-16.4

油 料

万 吨

2.10

-0.8

蔬 菜

万 吨

22.07

9.5

瓜 类

万 吨

1.34

2.5

水 果

万 吨

12.28

-0.3

水产品

万 吨

0.47

4.4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总体稳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两年平均增长9.9%,增速远超全国、全省。重点行业较快增长,在统的19个行业大类中1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2.6%。从重点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造纸和纸制品业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3%、21.3%、6.4%。制造业拉动贡献突出,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1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焕发活力,规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6个百分点。2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10种产品产量较上年实现增长,增长面为47.6%。

表4 . 主 要 工 业 产 品 产 量

产 品 名 称

计量单位

产 量

同比增长(%)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116.53

-20.8

饲料

万 吨

23.39

60.4

服装

万 件

281.78

-4.3

工商用制冷、空调设备

台(套)

1822

90.2

水泥

万 吨

162.77

-10.3

小麦粉

0

-100.0

4874.1

33.2

冻肉

19671.35

83.5

罐头

9823

-51.0

食品添加剂

9140.98

-0.9

表面活性剂

14178.04

-30.9

纤维增强塑料制品

2797

-33.3

硅酸盐水泥熟料

万 吨

122.85

-24.4

机制纸及纸板(外购原纸加工除外)

万 吨

53.44

17.9

塑料制品

41363.1

-34.7

鲜、冷藏肉

81851

33.0

人造板

立 方 米

26250.39

119.5

隔热、隔音人造矿物材料及其制品

16134.3

65.5

改装汽车

193

-60.9

焙烤松脆食品

2884

37.2

建筑工程用机械

242

278.1

建筑业稳步增长。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建筑业企业1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98亿元,同比增长10.3%。

六、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5.0%,三次产业结构为0.1:36.0:63.9,工业投资占比同比提高8.3个百分点,工业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重点领域中,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43.2%,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1.5%。

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9.1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2.3%,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投资整体对房地产开发的依赖性逐步降低。商品房销售面积14.9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商品房销售额8.82亿元,同比下降9.0%。

七、服务业

服务业拉动有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增幅高于GDP增幅4.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5.2%,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6%。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葫芦套风景区、翼龙湾柜族部落、活力李庄旅游景区3家国家3A级景区,A级景区总数达到14家。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获批第三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葫芦套村、石嘴子村、李庄村等6个村列入首批和第二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名录库。李庄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冯卯镇入选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王家湾村、徐葫芦套村入选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名单。

邮政业务保持稳定。邮政行业业务总收入6897.44万元,同比增长8.3%。国内函件业务量1.04万件,同比下降6.4%;国内包裹业务量159.46万件,同比增长22.1%。

交通体系逐步健全。年末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1705.2公里,密度为167.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路2条35.7公里,国道1条55.9公里,省道6条121.1公里,县道15条179.5公里,乡道37条226.5公里,专用路4条10公里,村道1920条1076.5公里。新投资0.7亿元,改建农村公路67.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防30.7公里;农村公路养护维修104公里;打造美丽公路157.6公里。

八、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潜能持续释放。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75亿元,同比增长15.2%,两年平均增长5.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同比增长19.4%,两年平均增长8.3%。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0%,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3.7%,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5.4%,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9.2%。

利用外资稳步提升。实际利用外资2052万美元,同比增长24.0%。其中,日韩资600万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29.2%。

九、财税金融

财政运行保障稳固。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9.92亿元,同比增长14.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56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94亿元,同比增长4.0%,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8.6%。地方财政支出完成24.27亿元,同比下降8.5%。其中,民生支出完成19.9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2.4%。

税费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入库税费收入9.99亿元,同比增长14.9%,增收1.2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9.48亿元,同比增长12.5%,增收1.05亿元;非税收入0.51万元,同比增长87.8%,增收0.24亿元。全区纳税50强企业(集团)入库税费收入7.3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3.7%。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5.80亿元,同比增长4.9%,较年初增加5.3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6.58亿元,同比增长6.3%,较年初增加5.92亿元;存贷比55.6%,同比增长1.3%。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清收化解不良贷款0.8亿元,不良贷款处置率76.7%,不良贷款率0.4%。

十、民生保障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78元,同比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31元,同比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5元,同比增长1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54,同比缩小0.05。

就业和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全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15人,新增城镇就业35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44万元。机关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862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9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52万人,全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十六连调”,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至150元。上调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90%,发放失业保险金180.99万元,失业补助金102.48万元。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发生事故2起、死亡2人,在发生事故的行业(领域)中,道路交通事故1起、死亡1人;电力行业1起,死亡1人。

十一、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义务教育在校生50139人,义务教育普及率100.0%,巩固率始终保持在99.6%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476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67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8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537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0.1%,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提高到89.2%。全区新开工建设学校6所。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建农村文化礼堂30处,举办“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山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枣庄市建市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300余场,开展戏曲进乡村291场,“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3312场,开展数字文化服务2000余场。“枣庄泥塑”被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非遗代表性保护名录”,12个区级非遗项目成功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化生活满意度实现全市“十三连冠”。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举办山亭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各类活动20余场,参与人数达5万人。培训广场舞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余名,400名优秀运动员参加枣庄市第十届运动会获得100余枚奖牌。300人大型团体操《亭美大公园》惊艳“十运会”开幕式。投资1.5亿元的山亭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开工建设。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全区建有卫生机构20个。卫生技术人员1910人,其中执业医师494人,执业助理医师147人,注册护士969人,药剂人员50人,检验人员51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99人。全区卫生机构床位数2132张,其中医院床位数800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838张。成功创建国家级基层版胸痛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病管理中心、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建成市级重点专科3个。全力推进国家健康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建成各类健康细胞85个,创建国家级卫生镇4个,省级卫生村53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镇”10个,市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8家。在国家PADIS平台备案3岁以下托育机构1家,实现托育机构备案零的突破。

公报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一是辖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二是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三是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价格指数来自国家统计局枣庄调查队,公安户籍人口来自区公安分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部分农业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信息化及部分工业数据来自区工业与信息化局,水利数据来自区城乡水务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区住建局,新能源数据来自区发改局,环保相关数据来自区环保局,“山水林田大会战”部分数据来自区自然资源局,国企改革数据来自区国有资产事务服务中心,社会保障、就业数据来自区人社局,金融数据来自区金融服务中心,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区行政审批局,专利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旅游、文化数据来自区文化和旅游局,邮政数据来自区邮政局,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对外贸易数据部分来自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税收数据来自区税务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和体育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