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曹妃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三个努力建成”领航定向,落实“33568”工作思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473.04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335.6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比重为4.9:55.6:3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40699元,比上年增长10.7%。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35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2%。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9606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44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上涨2.0%,居住价格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8%,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0.9%,医疗保健价格上涨5.0%,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4.8%,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4.7%。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3亿元,比上年增长5.41%。其中:农业产值11.46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0.36亿元,下降32.03%;牧业产值10.5亿元,增长13.8%;渔业产值51.42亿元,增长3.8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55亿元,增长2.8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3449.5公顷,比上年增长0.5%。粮食产量17.82万吨,增长4.2%。其中,水稻产量16.1万吨,增长1.7%;玉米产量1.21万吨,增长30.4%;薯类(干品)产量4301吨,增长51.7%。蔬菜种植面积838.02公顷,产量5.3万吨,增长1.0%;其中设施蔬菜产量2.95万吨,下降1.47%。水果种植面积539.2公顷,产量2.37万吨,增长0.1%。

全年肉类产量2.3万吨,与上年持平。牛奶产量193吨,下降1.06%。禽蛋产量0.6万吨,增长21.2%。出栏生猪36.29万头,增长14.04%;出栏家禽85.84万只,下降12.94%。

全年海淡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远海捕捞)16.32万吨,比上年增长2.5%。在总产量中,养殖水产品产量14.97万吨,增长2.3%,捕捞水产品产量1.36万吨,增长50.7%;海水产品产量7.85万吨,增长7.3%;淡水产品产量8.47万吨,下降1.5%。

全年造林面积1123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18.64%。

年末农业龙头企业3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63.89%,比上年下降9.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9家,新增32家。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私营企业增长5.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制造业增长1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8%。分行业看,钢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1%,装备制造业增长86.5%,现代化工业增长10.3%,石油开采业下降2.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8.7%,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1%,绿色建材业增长17.5%,木材加工业下降2.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773.8亿元,比上年增长53.6%。其中,采矿业71.7亿元,增长56.8%;制造业1630.5亿元,增长55.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1.6亿元,增长18.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8.65亿元,比上年增长487.2%。其中,采矿业亏损26.6亿元;制造业114亿元,增长2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1.3亿元,下降40.4%。

全年化学纤维产量68.2万吨,比上年下降9.1%;纯碱产量218.1万吨,下降0.2%;烧碱产量47.2万吨,下降8.2%;生铁产量1614.9万吨,增长6.9%;粗钢产量1766.5万吨,增长10.2%;钢材产量1582.8万吨,增长12.9%;发电量193.2亿千瓦时,增长2.4%;天然原油产量120.6万吨,下降5.5%;天然气产量18484万立方米,下降18.9%。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3家,新增1家;资质以上房地产企业38家,新增6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7.7%。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4%。工业投资增长22.1%,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1%,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9.5%。在工业投资中,采矿业投资比上年下降89.6%,制造业投资增长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64.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5.8%,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4.5%,装备制造业投资下降33.3%。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1.3%。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0.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1%。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71个,比上年下降19.1%,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5个,下降13.4%,完成投资增长6.3%。新开工项目166个,下降23.5%,其中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96个,下降15%,完成投资下降5.2%。

全年房地产企业完成投资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6%,办公楼投资增长2115.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30.6%。

全年京津产业转移项目26个,比上年下降3.7%,完成投资下降53.3%,其中新开工项目6个,比上年下降14.3%,完成投资下降78.2%。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6亿元,比上年增长7.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4.3亿元,增长6.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亿元,增长33.7%。按行业统计,批发业零售额8.5亿元,下降21%;零售业零售额80.3亿元,增长10.8%;住宿业零售额0.8亿元,增长7.8%;餐饮业零售额8亿元,增长16.9%。

年末限额以上贸易企业355家,新增129家。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9.7亿元,同比增长27.1%。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7.7%,化妆品类下降39%,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19.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2.8%。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

全年进出口总额583.2亿元,比上年增长82.4%,其中:出口总额103.35亿元,增长12.9%,进口总额479.85亿元,增长110.2%。

七、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8.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8.90亿元,增长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2.4%;金融业增加值23.90亿元,下降1.9%;房地产业增加值15.93亿元,增长10.9%。年末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94家,新增2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75.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3%;利润总额32.97亿元,增长27.3%。

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48亿吨,比上年增长10.05%,集装箱吞吐量100.12万标箱,增长25.03%。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9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条,通车里程98.4公里;国道2条、省道4条,通车里程155.7公里;县道6条,通车里程103.2公里;乡道、村道通车里程639.7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4634万元,比上年下降4.9%,实现利润1140万元。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5.3万部,固定电话普及率1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47.9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35.1部/百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14.8万户。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部财政收入15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其中税收收入106.22亿元,增长40.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03亿元,增长12.1%,其中税收收入54.2亿元,增长17.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0.45亿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0.5%,教育支出增长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4%,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增长5.3%。

年末全区共有金融机构38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16家,保险公司16家,证券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融资担保公司2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8.8亿元,比年初减少15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96.7亿元,比年初增加2.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11亿元,比年初增加61.4亿元,银行存贷比为230.49%。

年末全区共有上市挂牌公司12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3家(上交所2家、深交所1家)、新三板挂牌公司6家(基础层6家),河北股权交易所挂牌公司3家。

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4855.76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820.27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7035.49元。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19435.87万元,增长23.4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与给付支出14089.96万元,人身险业务赔款与给付支5345.91万元。

九、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和体育

年末拥有普通高等学校5所,在校生93815人,其中研究生4862人;本年新招生27453人,其中研究生1788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5989人;普通中学14所,在校生12751人;小学23所,在校生18986人;幼儿园50所,在园儿童 12098人;特教学校1所,在校生27人。全区共有教职工9458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毛入学率96.5%。

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本年新增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30家,本年新增343家。

年末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28家;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8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

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1077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61件,PCT专利申请累计18件。全区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省A类县区。

年末拥有影剧院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量373022册。全年接待游客240.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2亿元。年末拥有体育场地775个,游泳池6个,公共体育健身器材249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8平方米。

十、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7个,其中,医院9个,乡镇卫生院13个,诊所和医务室124个,村卫生室10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604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床位5.06张。卫生技术人员208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69人,注册护士897人。

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156986人,其中,参保职工111666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532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34760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198875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58615人,居民参保140260人。失业保险覆盖人数59408人。

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65.74万元,保障居民987人;低保标准每人每月770元。发放特困供养经费159.3万元,护理补贴14.1万元,保障特困人员122人;城市散居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13860元/年,农村散居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12936元/年,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13860元/年。

年末全区拥有养老服务机构8家,床位1499张,收养照料人数461人。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15711人,比上年末增加1123人,其中城镇人口118076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4.74%。常住人口354682人,其中城镇人口300995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4.86%。出生人口1077人,出生率6.66‰;死亡人口1419人,死亡率8.78‰;自然增长人口-342人,自然增长率-2.12‰。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13元,比上年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378元,增长31.6%,人均住房面积36.4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04 元,比上年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73 元,增长11.1%,人均住房面积34.01平方米。

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数120340人,其中:在岗职工111378人,(其中农场包地职工11807人),其他从业人员8962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0.2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91367元,比上年增长12.58%,扣除包地职工,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00766元,比上年增长11.86%。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07天,比上年增加18天;其中优天38天,增加18天。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数0天,减少3天。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下降18.7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64微克/立方米,下降31.18%。

全年未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注释:

[1]本公报2021年数据为快报统计数据。

[2]部分数据由于四舍五入,存在分项合计与总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各业增加值绝对量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5]公报中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