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六美集大美、幸福新常熟”主轴主线,坚定“三增三进”工作目标,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稳定恢复,发展韧性持续彰显,创新动能加速集聚,民生福祉日益改善,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2.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68亿元,比上年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1341.71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290.65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9:50.21:48.3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8889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7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98.17亿元,比上年增长7.6%,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5.9%,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其中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4.4%,居住类价格上涨1.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0.5%,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3%,衣着类价格上涨0.3%,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下降1.5%。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人员3.09万人,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24万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81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5%,本市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6%。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3.47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夏粮产量6.17万吨,比上年增长7.0%;秋粮产量17.30万吨,下降0.4%。全年肉类总产量2724吨,比上年下降15.1%;禽蛋产量1004吨,下降22.2%。水产品产量24572吨,比上年增长0.1%。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实施2.72万亩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开展高标准池塘生态化改造1.79万亩、“美丽菜园”创建1.5万亩,5家规模养殖场完成美丽生态牧场建设,“三高一美”指数达94%。新增苏州共享农庄(乡村民宿)2个、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年增长率达7.9%。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省绿色蔬菜产业特色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迈上新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2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产值1311.3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0%;中型企业产值1312.89亿元,占比29.0%;小微企业产值1903.58亿元,占比42.0%。按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产值2423.1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3.5%;外资及港澳台企业产值2104.63亿元,占比46.5%。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3个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占行业总数的93.9%,其中26个行业增速超过10%,占行业总数的78.8%。规上工业前十大行业合计实现产值3625.45亿元,占规上产值的80.1%。

支柱产业增势明显。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5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5%。其中,装备制造产业产值1058.89亿元,增长14.4%;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934.59亿元,增长18.9%;纺织服装产业产值517.95亿元,增长18.4%。

建筑行业平稳发展。全年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18.99亿元,比上年增长9.9%;竣工产值170.91亿元,增长10.3%。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404.8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1%,其中新开工面积431.50万平方米,下降35.6%;竣工面积432.41万平方米,下降1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张。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完成324.95亿元,比上年增长8.1%;服务业投资完成377.34亿元,增长14.3%。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完成119.62亿元,比上年下降7.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完成86.54亿元,下降1.0%;民间投资完成497.93亿元,增长20.1%。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310.5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4.1%;新兴产业投资257.97亿元,增长20.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6.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113.67亿元,增长57.5%,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5.0%;工业技改投资138.71亿元,增长38.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2.7%。

房产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房屋施工面积1111.68万平方米,增长7.3%。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60.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1%;销售额342.54亿元,增长18.4%。

五、国内贸易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15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5.05亿元,增长7.1%。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91.0%,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52.7%,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6.7%,服装、鞋帽、针纺织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4.4%,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2%,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36.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下降30.4%,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下降8.3%,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7.3%。

六、开放型经济

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年新增注册外资13.3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4.8%,其中新设项目70个,注册外资8.9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7.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

对外贸易提速向好。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7.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进口81.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1%;出口156.82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75.7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6.02亿美元。分出口方式看,加工贸易出口38.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一般贸易出口100.84亿美元,增长30.9%。

外经外包稳步拓展。全年新增境外企业12家,新批中方境外投资额0.21亿美元。全年新签境外劳务及承包工程合同额2.5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5亿美元。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4.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离岸接包执行额2.65亿美元,增长6.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恢复欠佳。全年旅客运输量66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71.5%;旅客周转量5.53亿人公里,下降28.8%。全年货物运输量2063万吨,比上年增长0.1%;货物周转量42.37亿吨公里,下降12.1%。全年常熟港货物吞吐量达6536万吨,比上年下降25.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297万吨,比上年下降10.4%;集装箱吞吐量20.86万标箱,下降11.1%。

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达54.57万辆,比上年增长6.3%,其中私家车保有量47.95万辆,增长6.3%。

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南沿江城际铁路常熟段完成全部箱梁架设,铁路桥梁全线贯通;通苏嘉甬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常熟西站明确落地。342省道常熟东段改扩建工程(青墩塘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广济路北延(相城界至锡太公路)道路工程开工建设;新世纪大道常昭路至海虞镇段、常台高速公路常熟东互通连接线工程全线建成通车,524国道常熟莫城至辛庄段改扩建工程主线快速路建成通车。沙家浜风景区、高新园等公交首末站和换乘站开工建设,常昆路公交首末站建设完成。

邮电业务保持增长。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34.35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邮政业务收入9.79亿元,比上年增长3.4%;电信业务收入24.56亿元,增长7.7%。

旅游市场持续恢复。全年接待境内游客1437.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实现旅游收入293.13亿元,增长1.1%。

“虞歌畅晚”特色夜经济品牌持续发挥效应,陆续推出沙家浜“横泾不夜天”、方塔公园“方塔传奇”光影秀、尚湖“遇尚·夜宴”等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健康稳定。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82.62亿元,比年初增加239.56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3890.19亿元,增加229.7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608.13亿元,比年初增加446.19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541.95亿元,增加434.26亿元。

证券交易保持活力。年末证券交易股票开户总数54.78万户,比上年增长5.7%;全年各证券营业点股票交易额6936.13亿元,增长8.4%。年末证券机构托管股票市值528.63亿元,比上年增长6.1%。

保险业务平稳增长。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6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41.12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2.69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驱动推进有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3.7%,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2%,居苏州领先位次。“苏州·中国声谷”加速建设,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智能仓储智慧物流联合创新中心、激光产业技术研究所、常熟中纺学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联合体建设投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7家,新增省、苏州潜在独角兽企业10家、瞪羚企业63家。

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全市专利授权量达1155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098件。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578件,按常住人口计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19件,比上年增加0.98件。

人才资源加速集聚。2021年末,全市人才总量为40.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32万人,高技能人才9.87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8.2%、9.2%和9.2%。年末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42人、省“双创人才”102人、省“双创团队”1个、“姑苏计划”人才195人、“昆承英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70人。

教育供给逐步增加。全年竣工学校20所、开工6所,学位供需基本平衡。新高考首战告捷,主要指标领跑苏州,包揽苏州理科前三。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25所,在校学生数15.02万人,毕业生数3.08万人,专任教师1.10万人;拥有幼儿园120所,在园幼儿数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举办2021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节、《琴动江南》大型文艺晚会、长三角红色旅游发展峰会等重大活动。年末全市共有备案博物馆6个,艺术表演场馆4家,美术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其中图书分馆、流通点、24小时自助借还、村级图书室104个,总流通55.95万人次;文化馆1个,文化站(文社中心)1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14个,村文化活动室210个。

卫健事业蓄能发展。建成常熟市核酸检测基地、省达标化发热门诊3家,全年完成疫苗接种近360万剂次。智慧中医专科联盟平台在21家公立医疗机构上线应用,“常熟智慧健康”微信服务平台不断拓展便民运用。建成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市二院完成三甲医院现场评审,市中医院完成三甲中医院省级调研、与上级合作共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常熟医学中心。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55个,拥有床位10557张。年末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148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4903人,注册护士5143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29人。

体育事业蓬勃向上。成功举办2021第六届STC常熟尚湖铁人三项赛、2021常熟尚湖半程马拉松、2021年江苏省龙舟精英赛、常熟市第八届体育运动会。大力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300次,参加人数达35万人次。全市健身步道1681条,步道总长932.13公里,全市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公办中小学校达72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71平方米,万人拥有体育健身设施数110.83件。东京残奥会获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2枚;第十四届全运会获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2枚;省级青少年比赛获金牌12枚、银牌14枚、铜牌16枚;苏州市学生部赛事获金牌114枚、银牌91枚、铜牌101枚。

十一、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显著向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3.0%,PM2.5平均浓度27.8微克/立方米。国省考重点断面优于Ⅲ类水的比例达到93%,长江干流常熟段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完成营造林面积999亩,城区新增绿地面积4.9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5.4%。加快推进“千村美居”工程,年内完成1055个村(组)的优化提升,其中250个村庄获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命名。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继续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4家,原址关停的搬迁企业2家。完成生态美丽河湖建设272条,整治劣Ⅴ类水体109条。完成城东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完成25公里互联互通管网、31公里污水主管网,消除直排口480个,整治工业企业排水280家、“小散乱”1744家,完成56个达标区建设、涉及面积92.2平方公里;完成241个自然村、7597户生活污水治理。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99.2%和98.1%。全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103亩。

安全生产推进有力。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安全事故13起,死亡10人,比上年分别下降38.1%和28.6%。其中,道路交通运输事故6起,死亡3人,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40.0%,死亡人数与上年持平。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037人,较上年下降0.0022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1万人。全年出生4470人,人口出生率4.21‰;死亡9533人,人口死亡率8.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7‰。年末常住人口168.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9万人,城镇化率为73.7%,比上年末提高0.33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55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325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86元,增长10.4%。全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197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995元,比上年增长1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342元,增长22.4%。

社会保障加快完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1.0%。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参保离退休人员)91.2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含参保离退休人员)93.82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8.78万人、49.49万人、49.75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参保退休人员)7.9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97万人。主要险种保险覆盖率均超99%,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150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1095元/月,发放各类救助帮扶资金2.4亿元,优租房累计安置648套1351人。新增实际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4.76万人。

养老体系不断健全。全面完成镇(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布点建设,新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家,新开工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家,累计建有13家。全市新增标准化日间照料中心16家,累计建有380家,其中社会化运营日间照料中心324家,社会化运率达85.3%。全市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1.3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超40张。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完成957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改造,改造对象由原来的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扩面至全市老年人家庭。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分片连锁运营,居家养老政府补助对象超5.4万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平板显示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4]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邮政业务收入统计口径包含邮政(不含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EMS和规模以上社会快递公司。

[6]各类学校统计口径包含新市民子弟学校,幼儿园统计口径包含社会办幼儿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只包括普通中专一至三年级。

[7]总流通人次是指本年度内到图书馆场馆接受图书馆服务的总人次,包括借阅书刊、咨询问题以及参加各类读者活动等。

[8]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半年以上,含半年)的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

[9]养老床位数统计口径包含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数。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人员就业、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数据来自人社局和人才办;社会保险数据来自人社局和医保局;现代农业、“三高一美”、“千村美居”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绿地、林地面积数据来自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放型经济数据来自商务局;公路运输、水路运输、交通基础设施、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交通局;民用汽车、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邮政局、邮政储蓄银行和EMS;电信业务数据来自移动、联通和电信公司;文化、体育、旅游数据来自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金融、证券数据来自人民银行;保险数据来自银保监组;科技创新数据来自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管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和理工学院;卫生数据来自卫健委;环保、减排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局;节能数据来自工信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社会救助、社会养老数据来自民政局;保障性住房数据来自住建局;住房公积金数据来自公积金中心;居民收支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常熟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