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创新提质年”工作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多项指标创近年来新高,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

综合实力稳中有进。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0.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75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550.88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1449.58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比重为1.0∶51.2∶47.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0万元,增长7.6%。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13亿元,增长5.5%,税收收入223.02亿元,增长7.2%。其中: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9.5%和15.1%。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4.40亿元,增长4.8%。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4.04万人,增长0.6%。年末户籍总人口92.93万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66.03万人。全市出生人口4455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4.8‰。

二、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04亿元,增长2.2%。其中,农业产值34.93亿元,林业产值5.46亿元,牧业产值3.05亿元,渔业产值2.7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83亿元。

畜禽农产稳产保收。全年粮食实现稳产目标,播种面积45.0万亩,增长5.7%;总产21.47万吨,增长3.4%。夏粮总产6.30万吨,增长11.1%,其中,小麦6.27万吨,增长11.4%;秋粮总产15.17万吨,增长0.5%,其中,水稻14.73万吨,增长0.2%。主要农产品中,猪肉产量1224吨,增长88.3%;蔬菜产量26.15万吨,下降0.5%;水产品产量9820吨,下降10.0%。

现代农业持续推进。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3.98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2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29.89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94.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97.6%。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17.6亿元,新增苏州市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4家,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面积6918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屡创新高。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42.44亿元,增长19.7%;实现营业收入7171.82亿元,增长24.1%;利润总额431.36亿元,增长55.2%;利税总额555.41亿元,增长45.3%,其中规上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均创历年来新高。全市五大主导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3.4%。其中,冶金行业产值2740.56亿元,增长26.4%;机电行业产值1002.26亿元,增长12.0%;化工行业产值867.33亿元,增长18.2%;纺织行业产值505.61亿元,下降1.7%;食品行业产值342.11亿元,增长38.2%。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完成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产值2732.06亿元,增长14.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6.8%。其中,新材料行业产值1615.97亿元,增长14.1%;高端装备行业产值506.18亿元,增长4.3%;新能源行业产值257.04亿元,增长32.1%;智能电网及再生利用行业产值271.23亿元,增长24.0%;新医药及其他行业产值81.64亿元,增长10.4%。

建筑业稳步提升。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1.12亿元,增长18.5%。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220.25亿元,增长19.0%。竣工产值161.21亿元,增长13.0%,竣工率为72.9%。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616.28万平方米,下降3.7%,其中,新开工面积604.49万平方米,增长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4.67亿元,增长5.4%。其中,工业投资212.48亿元,增长6.0%;服务业投资341.23亿元,增长4.8%;新兴产业投资199.05亿元,增长16.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5.9%。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7.62亿元,增长12.4%。房屋施工面积1340.69万平方米,增长6.3%,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546.97万平方米;本年房屋竣工面积170.48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26.34万平方米,增长6.3%。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逐渐回暖。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0.06亿元,增长16.2%。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分类零售额中,汽车类下降5.6%,其中新能源汽车类增长256.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0%;粮油、食品类下降2.9%。

旅游业发展稳步复苏。全市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工业旅游区3个,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个,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1个。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2.55亿元,增长3.4%;接待国内外游客708.76万人次,增长33.2%。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提升。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34.60亿美元,增长29.6%。其中,进口总额252.55亿美元,增长30.6%;出口总额182.05亿美元,增长28.2%。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378.54亿美元,增长30.2%;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比为87.1%。

双向开放深入推进。全年新批外资企业64家,新增注册外资21.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8亿美元,同比增长29.0%。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8个,协议投资总额1.68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1.53亿美元。新派境外劳务人员总数8人。

七、金融和资本市场

金融保险健康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39.28亿元,比年初增加557.29亿元,增长15.1%;本外币贷款余额3507.36亿元,比年初增加578.23亿元,增长19.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738.40亿元,比年初增加212.13亿元,增长13.9%;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30.25亿元,增长11.3%。全口径保险业务收入67.22亿元,增长3.3%。保险理赔支出19.97亿元,增长10.1%。

资本市场较快成长。全市新增上市8家(其中科创板3家)、直接融资超183亿元,创历史“双新高”,其中境内上市7家,列苏州十板块第一、全省县市第一;上市企业中领军人才企业、纳斯达克上市实现“零突破”;年末全市上市公司累计达28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6家;科创板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76家。年末全市证券开户数31.44万户,增长9.2%;全年累计证券交易额9219.29亿元,增长113.4%。

八、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

交通运输加快提升。全市货物运输周转量完成79.96亿吨公里,增长19.3%;实现交通运输业务收入51.35亿元,增长20.0%;口岸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57亿吨,增长2.7%,其中,外贸吞吐量6594万吨,增长2.6%,集装箱吞吐量86.84万标箱,增长3.1%。

公铁客运发展稳定。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49.54万辆,其中,汽车48.19万辆。全市公交运营汽车达830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达560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3285.1万人次,增长9.2%,公交路数达69路。高铁列车停站对数65.5对/天。铁路客运总量322.67万人次。

邮政通信快速拓展。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1.13亿元,增长24.1%。邮政函件业务58.58万件;包裹业务1.49万件;快递业务8660.52万件,快递业务收入9.07亿元。通信业务总收入19.97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90.16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77.23万户。

九、科技、人才和教育

创新能级不断提升。全市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7%。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7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852家,入围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苏州“独角兽”培育企业10家。新开工科创孵化载体面积139.78万平方米;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新增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9家。2021年度全市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54项。引进科技招商项目523项。张家港市被省政府办公厅表彰为“推进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的地方”。

创新人才加快聚集。全市全年新增张家港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119名,引进落地张家港市重大创新创业团队3个。新增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人才3人、省“双创计划”人才15人、“姑苏计划”人才38人,长期引进外国专家57人。获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张家港留学人员创业园。

教育水平名列前茅。全市各类学校177所,在校学生22.75万人,其中,新市民子女11.41万人,专任教师14987人。其中,高校2所,在校学生15967人,专任教师513人;普通中学44所,在校学生54678人,专任教师4492人;小学41所,在校学生98800人,专任教师5760人;幼儿园84所,在园幼儿44237人,专任教师3156人。张家港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教改带头人及以上骨干教师3369人,占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在编专任教师总数的31.0%。全市高考本科达线率、职校对口单招本科达线人数连续多年位居苏州前列。在2021年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张家港市综合得分位居全省前列,列苏州市各县市第一。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文化事业不断扩大。全市累计建成24小时图书馆驿站50个;市级图书馆总藏量278.36万册,其中,图书266.97万册;博物馆共有文物藏品5808件(套);剧团总计演出1832场次。全年志愿服务总时长157万小时,在江苏省县市区率先实现了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四个类型大满贯。

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我市籍射击运动员盛李豪参加东京奥运会获男子10米气步枪银牌。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共获4金2银1铜和群众展演项目2项荣誉,连续5个全运周期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入选首批省级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单位,连续三年荣获省县级体育重点工作督查第一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5.45平方米,万人体育健身设施拥有数92.45件。义务教育阶段累计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4所、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4所、江苏省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3所。体育彩票销量达到4.57亿元。

医疗卫生服务增效。全市拥有卫生机构502个,其中,医院39所。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13912人,卫生技术人员11430人,其中,医生4571人;核定床位数9408张。全市村(居)民医疗互助覆盖群众59.91万人,累计补助1.48亿元。八大类慢病患者配药不出镇(区)比例达80%,不出社区比例达50%。全年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率为95.3%。

十一、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市PM2.5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下降11.8%;空气优良率达83.6%,同比持平。综合整治劣V类水体45条,疏浚河道497条,建设生态美丽河道91条。13个国省考断面及19条主要通江支流水质优Ш比例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成功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绿色发展有力有效。全市完成农村造林584.7亩,长江沿岸造林50亩,建成2个省级绿美村庄。严格落实能耗“双控”任务,与国家电投签订“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战略研究及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单位GDP能耗下降3.7%。深入推进“三优三保”,拆旧复垦、“腾笼换凤”土地面积分别为11640亩、3695亩。2021年通报的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中,张家港市综合评价得分位居全省第一。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364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82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9.5%,城镇登记失业率1.75%。新增社保参保人员5.35万人。低保标准提高到1095元/月,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1533元/月。全年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476.10万元,低保边缘重病困难对象生活救助金540.51万元,特困人员供养资金534.03万元,困难群众物价上涨动态补贴30.83万元,困难群众水电气电视补助136.05万元。开展临时救助,发放救助资金115.69万元。开展“安居工程”项目,发放项目补贴资金126.4万元。为困难群众发放“五一”“十一”慰问金69.09万元,发放2021年春节慰问金1.42亿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6216.69万元,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补贴570.91万元,为困难家庭学生发放慈善助学金168.25万元。享受医疗救助的特定困难人员15.79万人次,发放救助金3825万元;享受大病保险1.6万人,发放大病保险补偿款9600万元。全市困难群众服务保障覆盖率100%;村(居)民医疗互助覆盖全市194个村(社区),参加人员总计59.91万人。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4.28万人,其中,2021年4月起苏州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的五个城市之一,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公积金缴存范围,本市个体工商户缴存148人、自由职业者缴存18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接受上门服务居家老人数占比达17.7%,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比例99.3%。

民生项目持续推进。19个民生实事、405个民生微实事项目高效推进。安置房竣工面积83.9万平方米,安置过渡户2663户。新增城镇天然气配套用户1.17万户,完成老住宅区天然气改造6300户。完成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13家,新建1家。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完成“三定一督”四分类小区升级改造362个。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城镇新(改)建公厕107座。新增车位1.9万个。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01元,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939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59元,增长10.3%。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644元,增长20.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216元,增长19.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234元,增长22.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苏州地区前列。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