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黔江区统计局

2022年4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各项风险挑战。全区经济实现平稳健康运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70.98亿元,比上年增长7.8%。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33.34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加值98.13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39.51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3:36.2:51.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522元,比上年增长7.5%。民营经济增加值140.43亿元,增长8.6%,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1.8%。

年末户籍人口55.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15万人,乡村人口33.37万人。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48.86万人,比上年增加0.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27%,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全年人口出生率7.92‰,死亡率6.25‰,人口自然增长率1.66‰。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2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0.59万人。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8.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下降19.3%,占工业投资的12.6%。

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6953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50212户。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农业31.51亿元,增长8.4%;畜牧业17.46亿元,增长12.4%;林业4.93亿元,增长46.3%;渔业0.85亿元,增长30.6%。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56万亩,比上年增长0.4%。粮食综合单产322.79公斤/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23.42万吨,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夏粮产量4.90万吨,增长1.7%;秋粮产量18.52万吨,增长1.9%。谷物产量13.30万吨,增长2.3%。其中,稻谷产量6.21万吨,增长1.8%;玉米产量6.98万吨,增长3.0%。油料产量1.90万吨,增长4.8%;烤烟产量0.34万吨,增长15.2%;水果产量6.82万吨,增长0.7%。猪肉产量5.69万吨,增长26.2%。生猪出栏71.87万头,增长21.0%。年末生猪存栏43.67万头,增长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82.04亿元,比上年增长6.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3%。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0.9%,制造业增长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总产值增长13.8%。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9%。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73亿元,增长11.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54亿元,增长1.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48亿元,增长10.3%;金融业增加值16.50亿元,增长5.0%;房地产业增加值22.19亿元,增长1.1%;其他服务业增加值72.34亿元,增长12.3%。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0.55亿元,比上年增长52.8%。

全年空港旅客吞吐量36.4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7.8%;货邮吞吐量710吨,增长100.4%。

全年公路运输总周转量比上年增长2.9%。公路客运周转量24852万人公里,下降19.9%;公路货运周转量29122万吨公里,增长5.5%。

全年铁路运输总周转量比上年下降16.3%。铁路旅客发送量76.44万人次,增长33.3%;铁路旅客到达量75.37万人次,增长27.0%;铁路货物发送量0.5万吨,下降98.9%;铁路货物到达量38.5万吨,下降9.4%。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0.88亿元。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3.43万件,快递业务472.83万件,快递业务收入6572.26万元。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3.95亿元。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5909个,其中4G基站3236个,5G基站1193个。电话用户63.45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9.10万户。互联网用户86.17万户,其中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22.61万户,手机上网用户54.49万户,互联网普及率100%。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82亿元,增长17.3%。在限额以上单位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5.8%,饮料类商品增长9.8%,烟酒类商品增长17.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6.1%,日用品类商品增长18.5%,五金、电料类商品增长8.4%,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增长23.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增长7.7%,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11.8%,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增长43.5%,家具类商品增长10.9%,通讯器材类商品下降11.2%,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增长15.3%,汽车类商品增长1.3%。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3.77亿元,增长10.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62亿元,下降5.8%;第二产业投资16.00亿元,增长79.5%;第三产业投资44.15亿元,下降2.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8.6%,占比达56.0%,较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住宅投资13.14亿元,增长9.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9亿元,增长49.3%。

全区公路总里程6444公里。路网密度268公里/百平方公里。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7527.89万元,比上年增长47.5%。其中,出口15756.95万元,增长34.3%;进口1770.94万元,增长1032.0%。

八、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9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税收收入18.40亿元,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6.35亿元,下降17.8%。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70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存款余额299.44亿元,增长4.8%,贷款余额408.47亿元,增长16.1%。

全区共有证券分支机构4家。全区共有营业性保险分公司22家。保费总收入13.23亿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5.44亿元。人寿保险收入7.79亿元,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3.63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2.73亿元,人寿保险赔付0.90亿元。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65元,比上年增加2541元,增长9.7%。全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238元,比上年增加1996元,增长11.6%。

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70元,比上年增加3435元,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20107元,增长8.9%;经营净收入12761元,增长10.4%;财产净收入3312元,增长7.4%;转移净收入4590元,增长8.4%。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660元,比上年增加2600元,增长11.3%。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0元,比上年增加1566元,增长11.1%。其中,工资性收入4525元,增长10.2%;经营净收入5376元,增长13.2%;财产净收入377元,增长15.4%;转移净收入5392元,增长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234元,比上年增加1337元,增长12.3%。

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3%,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34.8%,农村36.5%。

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2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9.8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5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5.5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5.8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83万人。

年末全区共有5015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025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285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1735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636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15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827元/月,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1477元/月,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1277元/月。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44家,科技型企业总量达394家。全年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5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41家。全年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81项。

全年共获得专利授权48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121件。

全区共有注册商标4842件,比上年增长18.5%。地理标志5件。

全区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27所,普通小学58所,幼儿园14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2%,初中入学率100%,小学入学率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0.03%。学前教育普惠率95.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区共有博物馆1个,民族文化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综合档案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27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

全区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4.34亿元,较上年增长14.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8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7个。

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1个,其中,医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乡镇卫生院24个,村卫生室184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4489张,其中,医院床位3284张,乡镇卫生院床位1104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97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69人,注册护士1889人。

全年在市级及以上体育赛事中获得金牌67枚,银牌39枚,铜牌49枚。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19.0%,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18.8%。全年水资源总量19.65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268.6毫米。用水量0.93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

全区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完成营造林面积约33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65%。

黔江辖区地表水监测的六条河流水质均保持在III类及以上,均满足水域功能要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昼间达标率100%,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2.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2.9分贝。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二级,评价为较好;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一级,评价为好。

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3天。城区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8微克/立方米。

全年地质灾害应急处置92起。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1人,其中工矿商贸业生产安全事故7人。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1.89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41人,比上年下降21.5%。

注:

1.本公报中2021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3.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4.其他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

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6.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资料来源(以文中数据为序):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局;通信数据来自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区商务委;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部分金融数据、证券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黔江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黔江银保监分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区医保局;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数据来自区民政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市场主体、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量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文化、旅游数据、体育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档案数据来自区档案馆;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水资源数据来自区水利局;自然保护区、林业、森林数据来自区林业局;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地质灾害数据来自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农业、居民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黔江调查队;邮政数据来自重庆市邮政管理局二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